淘新聞

走訪手藝人,追尋“工匠精神”

在這個崇尚“工匠精神”的時代,中國民間的精湛手藝和沉默的手藝人們,卻在日漸消逝,無人喝彩。而一個名叫雷虎的80後,卻說服妻子,一起放棄了工作,不計代價地專心尋訪手藝人。從2010年開始,雷虎夫婦在6年裡,尋訪了一百多位手工藝人。如今,他們一步一個腳印積累下來的關於手藝人的翔實記錄,已經引起越來越多人們的關注。

不過,我們關注到雷虎,最初卻是緣於他的一篇網路文章——2016年年初,雷虎寫下《按兩年人生暫停鍵,攜手還鄉,詩酒田園》的文章,閱讀量達到了百萬級別。這對從城市返回赤壁農村的80後小夫妻,成了大多數人豔羨的“詩意和遠方”。

2014年,雷虎和阮傳菊攜手還鄉時,正趕上春耕農忙。“我得以像海子詩中那樣生活:劈柴、喂豬、種植糧食和蔬菜,體會一直魂牽夢繞,卻早已淡忘的詩酒田園。”因為這樣的生活方式,雷虎夫婦意外地成了“網紅”。

“門前竹青屋後李紅,樹上還有兩隻黃鸝鳴翠柳。” 事實上,雷虎夫婦的返鄉生活,與他們對手藝人和傳統手工藝的尋訪,有著密切的關係。

“中國的手藝人是和傳統鄉土一起消失的。”雷虎說,兩年的鄉村生活,不只有“詩酒田園”。

從2010年開始,雷虎夫婦在6年裡,尋訪了一百多位手工藝人,深感老手藝難以挽回的衰敗。甚至有國家級大師在困窘的生活面前歎息說:“現在做蘆笙連自己都養不活,哪裡能指望孩子幹這個呢。”

“手工藝就像一個人,會經歷幼年、青年、壯年、老年的階段,生老病死都是自然的,如果要強留,一方面是它難受,另一方面也會消耗不少人力物力。”工科出身的雷虎一直反對販賣情懷。

雷虎和阮傳菊一起去鳳凰尋訪做草木染的父子,去貴州尋訪做百鳥衣的姑娘,每個月計畫採訪4位手工藝人,越來越多手藝人找到他們,希望被關注。兩個人開了自媒體公眾號,繼續用文字和圖片記錄。“不適應時代需要的手工藝品,就讓它進博物院吧。手工藝終究是與當時生活相匹配的產物。”雷虎期望,不僅要記錄,還要尋找與生活結合得很好的手藝,重新設計,讓老手藝融入現代生活。他們有了自己的粉絲。去蠟染的村莊,去苗銀大師家,去制笛師傅家,雷虎所到之處,這些手工匠人堆積在家幾年的手工藝品在幾小時內就被搶購一空。

執拗的雷虎還在繼續著他的尋訪。他說,每一次尋訪手藝人,都是在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每一篇文章,都是拋向知音的繡球。雷虎說,他沒有在鄉村成功地待下去,鄉村的黑暗一面讓他望而卻步。他一直在尋找一座燈塔。也許十年後,他會再回來,雷虎相信,“以自己的能力,會發揮很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