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拔火罐去濕,看懂罐印,你也是“老中醫”

進入五月份後,嶺南地區的空氣潮濕悶熱,疲倦、困乏、感覺身體被掏空,很多人會選擇拔罐的方式讓身體“松一松”。近日有新聞說,濟南一女士拔罐導致背部燙傷如“黑洞”,讓很多拔罐愛好者大吃一驚,著名歌星齊秦也曾因拔火罐致燒傷。看似簡單操作的拔罐,其實學問很多,很多人更是存在一些認識誤區,導致出現健康隱患。

丞媽特別請教了中醫,結果發現平時一些對拔火罐上的認識存在很多誤區,看來這項中醫傳統療法,我們認識的還真是不夠呢。好在專家跟丞媽詳細地解釋了一遍,在丞媽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趕緊把這些乾貨都統統分享給你們,看完了,你們大概也成了半個老中醫了啦。

誤區一:拔罐時間越久越有效

很多人認為“拔罐時間越長越好”,每當起罐的時候,都是依依不捨。而部分患者在家一拔就是留置30分鐘,甚至1小時。

其實,拔罐治病需要控制好時間,一般拔罐時間不應超過20分鐘,夏季一般時間10分鐘。身體不好的老人、小孩和體型較瘦的人,拔罐的時間更要減半。如留罐時間太長,則可能導致皮膚起水泡、破損甚至感染,而且時間過長會耗瀉陽氣,不利於養生。通常也建議選用小罐具,這樣便於處理意外情況。

誤區二:拔罐後顏色越深效果越佳

正常起罐後,沒有罐跡,或者雖有罐跡但立即消失,皮膚恢復如常,提示身體基本正常或病邪較輕。罐印鮮紅而豔,一般表示體內有熱邪。罐印紫黑而暗則一般表示寒凝血淤。罐印白色而灰,多為虛寒或濕邪。罐印表面有皮紋或微癢,那表示風邪或濕症。罐體內壁有水氣,表示該部位濕氣重。

可見,拔罐後並一定要出現紫黑的罐印才是拔除了病邪之氣。中醫學認為,拔罐後觀察皮膚的顏色可以瞭解身體的狀況以及自身體質情況。通過罐印顏色判斷自身情況,才是科學地拔罐。

誤區三:拔罐後要起水泡,才是將濕氣拔出來了

廣東嶺南濕地,很多人有“濕氣重”的觀點,認為拔火罐一定要拔出水泡了,才能祛除濕氣。

中醫學認為拔罐可以散寒祛濕,疏通經絡、行氣活血,起到調節陰陽、強身健體的作用。而現代醫學也認為,拔罐負壓的刺激能使局部血管擴張,促進局部血液環,加強新陳代謝。拔火罐後出現了水泡,常常是由於留罐時間太長,患者局部皮膚較薄引起的。為防止水泡破潰導致感染,建議患者應立即告訴醫生,及時處理,切勿自行挑破。

誤區四:一家老小全都可以拔罐

一些火罐愛好者,覺得拔罐簡單,治病有效,不僅給自己拔,還喜歡給家中老人、小孩,隔壁鄰居、朋友全都拔罐。

李湘力說,小孩的皮膚比較稚嫩,如果不是有什麼疾病需要通過拔罐治療的,不要給兒童拔罐。70歲以上老年人,也不建議連續拔罐。孕婦、女性月經期不可以拔罐。體質特別虛弱或皮膚有斑疤、炎症、潰瘍、破損,以及患有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的人都不適合使用拔罐。

誤區五:拔罐會上癮,要麼天天拔罐,要麼害怕上癮不敢拔罐

很多人拔罐後,覺得腰痛緩解了、頸椎病也好了,從此愛上了拔罐,天天拔,不拔火罐好像渾身不自在了,而旁人看了覺得可能拔罐上癮,完全不敢嘗試拔罐。

拔罐確實有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的功效,所以拔罐後常有一身輕鬆的感覺,但我們認為,拔罐的頻率不宜頻繁,預防保健的話,一周1次即可。拔罐治病一般一周1-2次。畢竟拔罐屬於瀉法,天天拔罐,也會有損陽氣。對於拔罐會上癮,實屬誤傳,拔罐是養生保健方法之一 ,不會上癮,大可放心嘗試。

誤區六:拔罐操作簡單,可自學成才

有人認為,拔罐很簡單,看過一遍網路教學視頻,就在自己家中給家人操作。殊不知其中很多隱患。

最好到正規醫院拔罐,安全有效。尤其是拔火罐,雖然操作簡單,只需要酒精、棉球、罐子(玻璃或竹筒罐)三種材料,但卻經常有人燙傷。原因之一在於棉球蘸取的酒精,我們一般選用95%的酒精,純度高,火力足。但拔罐時滴出酒精,萬一操作不當,將點燃的棉球置於患者身體上方,就會被滴下來的酒精燙傷皮膚,後果嚴重,齊秦燙傷也源於此。

圖片/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