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寶寶以哭要脅時,我們應該怎麼辦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碰到這樣的困擾:明明立了規矩每天只能吃兩塊糖,或者看半個小時動畫片,但看著“熊孩子”可憐巴巴,鼻涕眼淚縱橫的小臉,當媽媽的總是不忍心。

妥協的次數多了,孩子的配合度也越來越低了。

在前兩期的《媽媽是超人2》裡面,包文婧和馬雅舒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2歲的餃子還不能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晚上不肯睡覺,哭著要看《小豬佩奇》,在經歷了哄,摔東西,扔娃娃,情緒爆發等一系列動作之後,包文婧最終心力交瘁,面對餃子的眼淚攻勢敗下陣來,任由她去客廳看動畫片。

馬雅舒也是。

因為不肯睡覺而發脾氣的米婭伸手打了媽媽,還拒絕道歉。馬雅舒很生氣要求她靠牆罰站,她偏要亂動,兩個人僵持不下,結果米婭大哭,馬雅舒瞬間就心軟了。

後期採訪的時候,馬雅舒自己也說:“我覺得做家長的都會有這樣的心情,就是誰願意教育孩子,讓孩子哭?沒有人!但是你不這麼做好像又不行。”甚至坦言,每次米婭一哭,她的堅持就掉到零下了。

所以,問題來了:當寶寶以哭要脅時,我們應該怎麼辦?

首先,我們自己的情緒要控制好,對情況的嚴重性有個基本的判斷,搞清楚界限在哪。

如果寶寶有起床氣,或者不肯睡覺。這是情緒方面的問題,我們可以稍作妥協,讓他們哭鬧一下,適當發洩,畢竟還在成長發育中。但同時也需要有意識的説明他們提高情緒處理能力,改善狀態。

如果媽媽本身情緒也不好,可以先想辦法暫緩,譬如,深呼吸,洗把臉,或者請家人幫忙之類的,待平靜之後再跟寶寶溝通,因為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寶寶發脾氣的時候,如果媽媽很淡定,那麼他們的情緒起伏恢復的就比較快,相反,如果媽媽沒忍住發了脾氣,必然會換來寶寶更長時間的哭鬧,兩個人的情緒是會相互影響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要溫柔而堅定的守住自己的底線,不能心軟,以免孩子心存僥倖。

其次,要努力搞清楚問題的緣由,情緒來自哪。

與其一味的說“你不能這麼說”,不如問問“你為什麼這麼做?”。如果我們嘗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有些問題會迎刃而解。

通常小嬰兒的需求比較簡單,哭鬧的時候看看是不是餓了,困了,或者生病了,然後對症下藥即可。

但是隨時月齡的增長,寶寶的情感豐富了,於是當他們感覺到了孤獨、被忽視、氣憤的時候都會發脾氣。然又不會用說話表達,就只好用扔東西、尖叫等方式發洩情緒或吸引關注。

譬如,寶寶不肯吃輔食的話,那是不是媽媽在孕期的飲食過於單調了?輔食做的不好吃,不可愛?或者媽媽在餵飯時的情緒不好影響了寶寶?

米婭不肯睡覺是因為想拿小豬佩奇,如果滿足了她的要求再引導她去睡覺,會不會更好呢?

再次,要想一想,當下如何幫助寶寶平靜下來。

關於這一點,胡可“讓寶寶自我冷卻”的教育方式就非常值得借鑒。2歲的小魚兒正處於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秒哭的技能滿點。

在超市買東西,小魚兒想要打開恐龍蛋,在胡可明確的表示“要付過錢才可以打開”之後哭鬧不止,胡可real淡定的看著他發洩。因為在她看來,孩子在公眾場合哭鬧並不是丟臉的事情,只是一種宣洩方式,要先瞭解他們的意圖是什麼,如果父母急於回應,會讓孩子覺得哭鬧是可以達到目的的。所以,要先等孩子自己冷靜下來,再繼續溝通,讓他們明白哭鬧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如果周圍人多,也可以先轉移話題,分散注意力,或者帶到人少一點的地方再溝通。

但無論什麼時候,都要和寶寶溫柔但堅定的說話,在保持你威嚴的同時,不會傷害寶寶的自尊心。

在規則內給予最大程度的自由,但隨著孩子自主意識的覺醒,他們不再總是聽從父母的安排,而是時不時想要挑戰一下自己做主的感覺,即所謂的“對著幹”。所以偶爾也可以給他們一些可以“選擇”的權利。

若是發生“屢教不改”的情況,就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什麼樣的“因”對應什麼樣的“果”,如果有些行為的結果是他們不想要的,自然就不會那麼去做了。

最後,要想一想我們平時可以做些什麼來説明他們改善這種狀態。

☞ 關於情緒表達:經常將自己的感受說出了,讓寶寶瞭解不同的感受以及語言的表達。譬如: “你送給媽媽的畫,媽媽很喜歡,覺得好感動”、“今天路上特別堵,讓我很煩躁”、“我最喜歡的鞋子被弄壞了,我很傷心”等等。也可以利用起一些情緒管理繪本,比如《我的感覺》系列、《我的情緒小怪獸》、《菲菲生氣了》、等,結合書中的內容和實際情況,説明孩子加強對某一類情緒的理解。

因為很多寶寶在情緒激動的時候只會哭鬧、喊叫、打人,這跟他們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有很大的關係,就像學說話一樣,表達情緒也是需要學習的。

☞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譬如,寶寶不愛吃輔食,平時就多換一些花樣,讓用餐環境和餐具都變得有趣,能吸引寶寶的注意。

寶寶不肯睡覺,平時就要調整規律的作息,睡前不能玩太high,要建立常規的睡前程式,即每晚以相同的順序做相同的事情,像床邊故事,或者讀兒歌都可以很好的安撫情緒,幫助寶寶入睡。

☞ 不勉強,適當引導:尊重孩子,他們不想做的事情可以暫時先緩一緩,如果希望他們做什麼,應該合理引導,而不是控制和包辦!

孩子對自己情緒的認知和管理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每一次的情緒體驗都是他悶成長的機會。我們要做的不是急於解決當下的問題,而是教會他們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