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你知道“見微知著”一詞的由來嗎?

古人把五天稱為“微”,

把十五天稱為“著”;

五天多又稱為一“候”,

十五天則是一節氣。

見微知著,觀候知節,

是先民立身處世的生活,

也是他們安身立命的參照。

——餘世存

“年輕人,你的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然有答案。”2017年剛剛開頭,學人餘世存和畫家老樹合出了一本《時間之書》——把有關二十四節氣的種種,一一細數。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大了之後還有不少人會背的“二十四節氣歌”,據說每個用過《新華字典》的孩子都讀到過。漢文字天然的美感,和韻律的工整舒適,令其愉悅過無數稚齡的唇齒,然後,被吟誦者在不明覺厲間囫圇銘記。

一年前,余世存應《國家人文地理》雜誌的邀請開設專欄。剛剛研修過考古天文學的他,想到了節氣中蘊含的中國人關於時間的智慧。然而,問過一位位歷史學家“二十四節氣如何形成?”歷史學家不知,令他意識到深植民間的傳統文化在現代學術中原來如此邊緣。於是,他將二十四節氣寫下來,寫了整整一年。

同是這一年間,畫家老樹被人邀畫二十四節氣專題。“想要掙點小銀子”的老實人念想之外,這原本也是他一直想畫的東西。於是他調動出幼時在鄉村生活的全部身體記憶,日理萬機的間隙,被人哄著、催著、趕著總算如期交了答卷。

到2016年初冬,經有心人撮合,余世存的文字、老樹的插圖和“歪詩”被共同出成了一本關於二十四節氣的書。恰逢此時有消息傳來,2016年11月30日下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我們的祖先半夜醒來就拿尿壺,撒完歡就睡著了。我們現在半夜醒來手一摸,手機,看看有沒有微信,有沒有人在刷屏,刷什麼,你要不要回應。這就亂了。在這種後工業化時代的、碎片化的時代,時間的概念和以往是完全不同的,那在如此這般的時代,我們怎麼去回歸?怎麼去喚醒對天人合一,對生命規律,對人類行為規則的尊重?這個恐怕是《時間之書》試圖告訴大家的一個道理。因為我們這個時代沒有常識、沒有道理。一個民族要走向世界、沖到宇宙,到處都是宇宙真理,但是這個民族沒常識、這個民族不講道理,這很麻煩。所以餘世存這些年的書,其實就是在喚醒人們對常識的尊重,喚醒人們對道理的敬畏。”楊錦麟這樣概括《時間之書》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