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做,竟治癒了孩子的“抑鬱”
前一段時間,有一個朋友非常焦慮的向我訴說著近期發生在他兒子身上的事情。
他兒子已經三歲多了,正在上幼稚園。
有一天,幼稚園的老師向她回饋說孩子近期在學校的情緒很不穩定。上課的時候,如果老師沒有提問他或者老師沒有誇獎他,他的情緒就會非常低落,整個人的狀態都會變的很不好,參與其他活動也不那麼積極了。
老師不無擔心地對朋友說:“再這樣下去,我怕你家兒子會抑鬱。”
朋友非常擔心地向我訴說“當聽到老師說‘抑鬱’這個詞時,真的非常擔心和害怕,怎麼會那麼嚴重呢,我到底應該怎麼辦呀?”
也許幼稚園老師是出於好心才這樣提醒,但是這樣貼標籤,並不是明智的行為。可想而知,當朋友聽到這個詞時,內心受到了怎樣的衝擊。
我向朋友表達了寬慰,平復了她的焦慮,因為我知道父母的情緒會直接傳達給孩子,我們只有不焦慮、內心穩定才能妥善處理孩子的問題。
我告訴她抑鬱是一個比較嚴重的詞,老師那樣說顯然是失實的,讓她不要放在心上。
通過進一步溝通,我瞭解到,朋友的愛人近期經常出差,給孩子打電話的時候甚至還會不耐煩。她因為考試臨近,晚上要到培訓班學習,每天到家的時候都超過十點了,兩個人近期確實有一些忽視孩子。
為了傳達對兒子的關心,她會在去培訓班的路上給兒子打電話,問他在幼稚園過的怎麼樣,發生了什麼事,但是孩子不願意和她交流,不想表達。
除此之外,孩子有時候會說“不”(第一叛逆期的正常表現),她和愛人就會硬讓孩子按要求完成,而且爸爸經常說“你再這樣,我就不喜歡你了”,孩子便不得不就範。
在瞭解清楚情況後,我給朋友提出幾個建議:
1.三歲多的孩子只會看表面,他們還不具備抽象邏輯思維。如果我們沒有向孩子說明情況,他們會誤認為爸爸媽媽不在家是不愛他了,不想要他了。
我們要真誠的告訴孩子,我們要工作、要學習,也要進步,和孩子一樣也要成長,請求孩子的理解。
2.告訴孩子,我們在工作和學習的時候一直在思念著他愛著他,多向孩子表達愛。
記住,沒有表達的愛不充分。也許,我們一天會打很多次電話,但是不表達愛的通話,對孩子來說作用甚微。
3.向孩子表達“無條件的愛”,將孩子與他的行為分開,告訴孩子我們不喜歡的是他的行為,我們始終會愛他這個人。
4.孩子說“不”是自我意識發展的一個階段,我們要尊重並接納,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樣孩子才會和我們交流。
朋友的理解力與行動力超強,靈活的運用在孩子身上,很快就看到了效果。
孩子在電話裡聽到媽媽說想他,愛他,立馬開心的不得了,並且很快就接受了爸爸出差是在努力工作,媽媽在外面是在學習這件事。
而且,第二天早上送去幼稚園的時候,小傢伙非常開心,沒有了前幾天對幼稚園的排斥,而且在和媽媽告別的時候,非常開心地說:“媽媽,我好愛你呀”。
朋友說她真的快要感動流淚了。當我看到她發給我的微信時,我的心也跟著化了。
孩子就是這樣純真,當我們給予他所需要的,他便會如天使般快樂。
幼稚園老師後來向朋友回饋,孩子這段時間情緒非常好,一切都很順利。
朋友非常開心的向我道謝,我則為她和愛人願意主動為孩子改變和成長而驕傲。
孩子的情緒和行為是最表面的症狀,背後都是有非常深切的原因的。
如果我們希望幫助孩子解決情緒和行為的問題,那麼我們就需要透過行為的表面,看到孩子背後的渴求。
朋友的孩子對安全和情感的需求非常大。只要朋友滿足了孩子的這些需求,就能極大程度上緩解孩子的情緒問題。
雙向養育裡提到愛和恐懼是人類的兩種基本感受。
愛的本質是安寧、幸福、信任、連接與平和,愛是開放的和接納的。
恐懼的本質是不安、沮喪、擔心、孤獨與困惑,恐懼是封閉和保守的。
當我們給足孩子無條件的愛,滿足了孩子的內心需求,尊重和接納孩子身上獨一無二的特點,並且看到他在自我意識成長的過程中對權力的追求,尊重孩子的個性,並且能夠積極主動的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並及時的給與讚賞和鼓勵,那麼孩子感受到高品質的愛,便能保持內心平衡,並認為自己是一個值得被愛的人,也就擁有了健康的自尊。
孩子在面對挫折或者當他不能夠從別人那裡得到肯定的時候,孩子仍然會認為自己是優秀的,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而當我們給孩子的是有條件的愛,“你再這樣,我就不喜歡你了”,實際上是對孩子的控制,忽視了孩子作為人本身自我意識的成長,自我概念的形成,忽視了孩子的獨特個性。
尤其,當我們不能夠滿足孩子對愛的需求,對尊重的需求的時候,那麼孩子便會感受到恐懼感,內心充滿不安全感,他們便會向外尋求補償,期盼別人能夠肯定他、讚賞他,以彌補內心對自我認可的缺失。
而當別人不能夠給與他肯定與關注的時候,孩子便會因為心理失衡,出現情緒甚至行為上的問題。
當然,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一個低自尊的人,無法給予和接納,直到他們重新感到安全和自我認同。
有很多成人內心也是缺乏安全感和自尊的,他們也在呐喊“關心我,治癒我,拯救我——我很害怕,很無助”。
但是,拯救你的那個人就是你自己。
不論我們是如何長大的,我們都可以通過學習成長為內心強大的人和稱職的父母。請不要讓孩子重走我們的成長之路。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雙向養育一直宣導“成長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承擔的責任”,我們只有成為內心安寧,情緒穩定,擁有健康自尊的人才能夠幫助我們的孩子長成為一個有健全人格,內心充滿愛與自尊的人。
本文經“良耳說”授權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