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勵志?怪物?哪些故事有利於孩子?
在世界上的任何一種文化裡,人們都會講故事。這符合我們的感性認識,同時也是人類學家們的研究發現。
家庭成員們圍在一起講故事的時間一般是睡前、假期、家庭團聚、葬禮,感恩節,當然還有舉家歡聚的春節、耶誕節、光明節(猶太紀念節日之一)、寬紮節(非裔美國人的節日)。
故事有關過去、現在與將來。故事裡既有真實的人和地點也有虛構的人物和地點。例如,從來沒有一個真實的人叫做夏洛克·福爾摩斯,但他所居住的地方——倫敦卻是真實的。他所住的街道——貝克街也是真實的。但實際上並沒有故事中他家的門牌號碼221B。
除了書裡的故事,如果孩子更加瞭解自己家庭的歷史,她們就會更加健康,更加堅強。
該講什麼樣的故事(家庭故事)呢?
故事形式各樣。大多數在家庭裡分享的故事都符合著名記者克里斯多夫·布克(Christopher Booker)提出的七大基本情節。
簡單地說,這些情節是︰
追求(以《指環王》為例)
航行與歸來(以《尤利西斯》為例)
白手起家(以《灰姑娘》為例)
悲劇(以《李爾王》為例)
喜劇(以威爾· 法瑞爾的電影為例)
重生(以《醜小鴨》、《史萊克》為例)
戰勝怪物(以《星球大戰》黑武士為例)
一般來說,所有情節類型的故事都可以給孩子講,這些故事有助於幫助孩子增強自身的適應性。如果故事是發生在家族成員的身上,那麼這個故事還有助於孩子瞭解家族的歷史,產生自豪感、自信心。
“航行與歸來”
統計發現,在所有的故事類型中,當家庭面臨困難的時候,講述“航行與歸來”和“戰勝怪物”類型的故事,將幫助困局中的孩子建立信心。
我們採訪了從事患者治療與康復、安撫患者家屬的專業人士,發現“航行與歸來”的故事情節可以說是最常採用的談論疾病和康復的故事形式。
例如,很多家庭在談論疾病時會使用“旅行”的隱喻。舉個例子,我們採訪了一個家庭,他們把急救室、醫院、康復中心和門診治療中心視為回家途中的“車站”(港口)。
還有一家人談論著從生病到康復的“旅途”究竟有多遠。這類情節有效的原因在於所有年齡的人都很容易理解。
這種“航行與歸來”的故事為面對現在和未來的疾病賦予了一種希望。就像故事裡所說的,有了很好的照顧,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些“去往”遙遠的疾病之地的人,是能夠也確實可以歸來的。
基於我作為一個持照的臨床心理學家四十年的經驗,以及我們在家庭故事項目中10年期間數百次的採訪,我相信,聆聽這樣的故事可以幫助人們自己和親人戰勝病魔。
“航行與歸來”只是我們在家族故事中發現的七個基本情節之一。如果生病或受傷的人沒能康復就變成“悲劇”。很多時候,那些痛苦的故事中,也會補充一些“喜劇”的情節。
一般來說,故事的敘述可以有目的性。一個故事也可能包含多個類型的情節。比如,如果孩子在數學方面遇到麻煩,爺爺奶奶或許會給孩子講述在孩子的爸爸媽媽身上曾經發生過的類似事情,以及他們是如何應對挑戰的。
“戰勝怪物”
作為七個基本情節中的另一個,這類故事並非完全獨立於“航行與歸來”的故事,我們的研究發現“戰勝怪物”的故事對孩子也很重要。
這些故事描述了人們如何面對困難、創傷性事件或不可預知的挑戰。比如,爺爺奶奶們可以講述在經濟衰退時期克服財政困難的事情,父母則會講述孩提時期被欺負的故事。
可能還有其他關於親戚或朋友可怕經歷的故事,例如造成了傷害或甚至親人的死亡——所有這些都可以看成關於克服某種形式的“怪物”的故事。
這類故事的力量在於,講述故事的時候困難早已得到解決,講述者和聽眾是安全的或者已能夠成功地應對挑戰。這些故事能讓孩子變得更加堅強。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哪怕是普通人也可以成為英雄。不管“怪物”如何可怕或者我們如何受到恐嚇,我們都可以取得勝利。
可以講悲劇嗎?
那麼,我們是不是只能給孩子講有積極意義的故事呢?
很多家都害怕給孩子講述所謂的“悲慘故事”:即不好的事情發生在好人身上的故事。
然而,根據我們的經驗,悲慘的故事比快樂的故事更能讓孩子產生免疫能力和適應性。我們得出的結論是,這是因為克服糟糕的事情告訴孩子,他們是家庭的一部分,要共同“克服”和正視困難。
當孩子們自己面臨類似的挑戰時,他們會有學習的榜樣。
可以肯定的是,不要覺得只有書上的故事才值得講,家庭成員經歷的故事對孩子們的意義更大。
另外,故事裡好的和壞的情節,對孩子都是必要的。尤其是家庭成員的故事,可以幫助孩子們明白,他們身邊的人們是堅強的,也曾經戰勝過“怪物”。這可以讓他們認識到,當他們遇到自己的“怪物”時,他們也能夠克服這些困難。
所以,放心大膽的給孩子講故事吧,無論是書裡的,還是你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