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搶玩具這事可大可小,處理不好影響一生
草坪上,一位媽媽帶著一個約莫三歲的孩子A在玩耍。這時,來了另一位媽媽,抱著一個差不多大的孩子B走向他們,孩子B手中抓了一輛玩具小車。這兩位媽媽應該是相識的,見面以後熟稔地聊起天來,放下自己的孩子,任由他們玩耍。玩耍時,孩子A 看了好久孩子B手中的玩具小車,小孩子總是好奇心旺盛,於是,動手將玩具“搶”了過來。
類似的孩子間搶玩具事件屢見不鮮,也一度讓很多媽媽頭疼。小編的一個好友寶媽,在處理搶玩具事件上,有她自己的的一套方法。
搶玩具改為換玩具
她的孩子剛滿兩歲。從她的孩子一歲多時,就開始搶別的孩子的玩具了。不過,與其他媽媽不同的是,小編的這位好友為自己的孩子能搶別人玩具而感到開心,她認為這是值得肯定的一件事,她甚至可以幫助自己的孩子搶玩具,只不過需要正確的引導才行。
當她第一次發現自己的孩子搶玩具,她並沒有放在心上。直到第二次發生這樣的事,她就覺得自己該做點什麼了。於是,她想出了一個方法。
以後每次帶孩子出門,她都會隨身帶上一個玩具。當自己的孩子看見別的孩子的玩具,想去搶過來玩時,她就拿出自己的玩具,讓孩子用玩具去和別的孩子交換,而並非直接去搶。經過她的多次引導,孩子就真的記住了這個方法。每次想要去搶玩具時,只要稍微提醒一下,他就會乖乖抓著小玩具去換。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他並不理解交換這個詞的含義。但是在家長的引導下,他是可以接受這樣的做法的,慢慢地,用行為改變事情的性質,並且保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搶玩具,是孩子成長的一個訊息
三歲是孩子成長的一道坎兒,這個年齡的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心極重,且沒有自律性,所以搶玩具也常有發生,他們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這個時期孩子的搶玩具行為,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也是孩子的一種社交方式,意味著孩子已經逐漸脫離嬰兒期,逐漸成長。所以,家長無需多慮。
不過,家長也並非什麼都不需要做,適當的引導還是必要的。在這個階段進行引導,可以有助於孩子日後形成樂於分享的品格。而具體做法,都融於日常生活中,小細節也能起大作用。比如:
1.不要過多的以孩子為中心,要營造平等的家庭環境,不要搞特殊對待。
2.食物等可以共用的東西要進行分享時,不要第一個給孩子。
3.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動,什麼不可以動,什麼東西經過允許才可以拿。
4.告訴孩子什麼叫所有權,可以通俗一點解釋,自己的物品有權決定給別人或者不給,決定權在自己。
5.即便用自己孩子的東西,也要跟孩子借,不能說用就用,以免模糊了孩子對物品所有權的界限。
平時父母的這些小習慣,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到了孩子開始搶玩具的年紀,家長就可以採取一些更加實際的動作了。比如像小編的朋友的做法就是可取的,在孩子出去玩時,攜帶可以提供孩子交換的小玩具。
不過,當自己的孩子搶了別的孩子的玩具,不願意還回去,家長卻不能放任不管。不管孩子有多捨不得別人的玩具,家長都要拿回來還給別人。如果孩子哭鬧,可以告訴他,下次再和小朋友換,而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將別的孩子的玩具占為己有,這是不對的。相反,如果自己的孩子被別的孩子搶了玩具,也要上前要回來,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呵護,同時要告訴其他孩子,搶玩具是不對的。
警惕四歲的孩子搶玩具現象
孩子一旦到了四歲,慢慢的有了自己的想法,這時候還喜歡搶玩具的話,家長就要好好反省一下了。四歲的孩子對所有權這個概念已經較為清晰了,這時候表現出來的搶玩具行為,其實是分享和溝通能力的缺失。此時,家長可以採取一些方式來説明孩子:
1.培養孩子的溝通能力
搶玩具可能是孩子缺少溝通能力的體現,他看見喜歡的玩具,但是不願意開口去和其他小朋友或者大人要,就會選擇搶的方式。這時候的大人要多與孩子交流,培養孩子表達自己想法的能力,把想做的事先說出來,避免不經思考直接動手。
2.學會拒絕孩子
有的家長對孩子千依百順,孩子一有需求就立刻滿足,捨不得自己的孩子吃一點點虧,這樣的做法也不當。在平時生活中,家長要學會在適當的場合拒絕孩子的要求,不要事事順應著孩子,讓孩子在被拒絕後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3.進行分享教育
有些家長愛把好的東西都留給孩子,一有吃的第一個給的也是孩子。其實,家長不妨轉換一下方式,在分享食物時,不要先給孩子,可以先給其他人,讓孩子的自我意識不要膨脹起來。每次分東西,儘量給周圍的人也分上一些,潛移默化告訴孩子要學會分享,以身作則。
這些都是家長平時生活可以做到的,一件小事或許就能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千萬不要因為偷懶,疏于對孩子的管教,搶玩具事兒雖小,卻也能折射出一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