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正關於器材的10大誤解
玩攝影,就沒有不繞彎路,不多花冤枉錢的,對於新人而言,由於經驗不多,加上預算有限,在眾多的建議下,難免會犯一些錯誤。為了糾正大家對器材的一些誤解,今天在這裡總結了十個錯誤,相信你或多或少犯過。希望大家借此機會能夠正確的認識攝影器材,並做出合適的取捨!
錯誤1:圖元越高畫質越好
很多入門用戶對器材並不瞭解,還有不少人以為圖元越高,畫質越好。選機身的時候,首先關注的就是圖元,這類使用者第一句問的就是這個相機多少圖元?其實不難理解,因為剛買相機的使用者只知道圖元這個概念。實話實說,入門階段,普通玩家,市面上所有單反的圖元對你都是夠用的。高圖元並不等於高畫質,更不等於高性能,相反會拖垮回應和處理速度。當然對有特殊需求的用戶,比如商業攝影,高圖元還是佔有優勢,不過這類用戶不會問這樣的問題。
錯誤2:看到大光圈就是好鏡頭
只看圖元是入門使用者,但面對大光圈的誘惑,就算是玩攝影有一段時間的人也會犯,他們對於鏡頭的參數也是一頭霧水,他們只會看光圈,認准了光圈大就是神器。這個觀點其實是很大的錯誤,小編只舉一個例子,同樣50mm焦距、F1.4最大光圈,佳能EF 50mm/F1.4 USM、適馬ART 50mm/F1.4 DG HSM、適馬50mm/F1.4 EX DG HSM、蔡司Milvus 50mm/F1.4在畫質輸出上就不在一個層次。因為它們的結構完全不同,像適馬Art系列採用了8組13片鏡片,包含3片SLD和1片非球面鏡片,傳統系列只是6組8片結構,包含1片非球面鏡片。建議大家好好研究一下MTF圖,它雖然不能代表鏡頭素質的全部,但能夠很直觀的表述鏡頭素質。
錯誤3:追求焦段全能
但凡追求焦段全能的,幾乎都玩過卡片DC,在那個年代,鏡頭光學變焦大的確方便,我們常用一個詞“遠近皆宜,盡收眼底”來形容。可是到了單反時代,就不是這麼回事了,雖然能夠買到像18-200mm這樣焦距跨度很大的變焦鏡頭,但即便是原廠貨,也很難避免廣角端畸變大,長焦端畫質軟,邊緣銳度下降的問題。只能說“拍到”,但根本沒辦法做到“拍好”。攝影玩到最後,你會發現手頭除了廣角是變焦外,剩下的都是一堆定焦鏡頭。有人做過統計,最常用的焦段其實是18-50mm和85-105mm。
錯誤4: 遮光罩都是裝X用的
對於遮光罩,我相信大多數人到現在都不會用,只知道裝上之後,相機看起來更加高大上,能唬人。有些原廠並沒有配遮光罩的,自己也會買個。遮光罩的作用其實是阻隔從側面進入鏡頭的有害光線。在順光拍攝時,遮光罩其實並沒有作用,但是在某些逆光情況下,遮光罩卻可以明顯降低眩光的問題,夜晚拍攝的時候,也可以減少雜光射入。然而,遮光罩也是有區別的,有些是圓筒形,有些是蓮花形,一般廣角鏡頭用的是蓮花形,能夠“讓開”畫面四角的光線,防止出現暗角,不要搞錯了喲。
錯誤5:防抖鏡頭一定好過不防抖的
有些用戶非常迷信防抖技術,尤其是在廠商的誇張宣傳下,錯誤的認為只要打開防抖,照片就不會模糊了。在這裡,小編並不是否定防抖功能的作用,目前最新的防抖技術的確可以提升4檔快門,但務請明白,防抖技術只是為了彌補手持條件下的不足,在環境光線比較差的情況下,防抖功能絕對不能代替腳架,使用大光圈以及高ISO感光度效果更明顯。
另外對比表明,在不需要使用防抖的時候使用防抖功能,反而導致成像銳度下降。如果還不理解的話,不妨留意觀察一下各家的大光圈定焦鏡頭(除非微距頭),很少有防抖功能的。
錯誤6:拒絕所有APS-C鏡頭
不少玩家會在APS-C和全畫幅系統之間猶豫不決,最常見的現象就是手拿著APS-C機身,卻喜歡入手全幅鏡頭。依據鏡頭的保值率較高、機身相對有較高的汰換率這點上來看,對於認為自己最終會投入全幅懷抱的愛好者來說,這樣的狀況似乎成為一種“理所當然”,但小編認為這樣“不上不下”會讓你非常不爽,就拿24-70mm焦段來說,為全幅打造,囊括廣角、標準到望遠焦段,倘若裝在APS-C機身的話,會得到35-105mm的等效焦距,幾乎就沒有廣角。攝影這個東西,有時候真不能考慮太遠,就像小編並不建議小白一步到位上頂級機身。
錯誤7:堅決不買副廠鏡頭
副廠不如原廠的說法早在膠片時代就已經傳開,那個時候,幾大廠才開始製造鏡頭不久(騰龍、圖麗成立於1950年,適馬1961年成立),相對于尼康和佳能來說,只能算是小弟弟,諸如鍍膜、對焦、變焦、做工與原廠肯定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在成像品質和操控性能方面存在差距。然而進入數碼時代,副廠有了長足進步,尤其是最近幾年推出的新款鏡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適馬的Art系列,優化針對性強,光學素質接近甚至超越原廠,機械性能刮目相看,在防抖技術上也有突破。雖然諸如掉漆、跑焦等壞毛病還沒完全改掉,但就性價比而言,原廠比不了。換個方式去考慮,用原廠鏡頭一半的價格,得到75%的性能,你是不是平衡多了。
錯誤8:攝影包隨便買個就好了
不少攝影愛好者買鏡頭捨得花錢,但買攝影包就摳門了,要麼買高仿,要麼用經銷商送的山寨包。當你的裝備是一機一鏡的時候,也許感覺不到,一旦添置鏡頭,出門了,就會慢慢有體會。首先是細節設計的不合理,導致拿出來、放回去都很費事。其次是背負系統不科學,別說半天,就是一兩個小時,肩膀都會酸疼。有些攝影包海綿包裹不夠,禁不起磕碰,有些包裹是夠了,但體積又太大了。小編覺得,為一萬多元的器材,配合個400-500元的包不過分。
錯誤9:一定要配UV鏡
在小編看來,UV鏡更像是一個不用取下來的鏡頭蓋,可以為前鏡組遮風擋雨,哪怕沾到指紋和油漬,只要拆下用水沖洗就能清除乾淨,即便一個不小心磕到碰到,UV鏡也能作為替死鬼沖在最前面。它所帶來的副作用並不為人所知。畢竟是一塊玻璃,裝在鏡頭前面,如果能提升畫質那就奇怪了。究竟會給畫質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首先是產生光斑、鬼影、眩光。此外,UV鏡裝在廣角鏡頭上,由於改變了入射光的夾角,很容易在廣角端邊緣留下暗角甚至陰影,哪怕是超薄的,也無法徹底的消除。所以UV鏡要麼別買,要買就買好一點的,至少是肯高,還要保證真品。
錯誤10:三腳架越重越穩定
三腳架是風光和夜景愛好者必須的裝備。有些影友誤以為“在拿得動的原則下,越重越好!”。其實未必,三腳架的重量增加,穩定性不會隨著重量的增加而提高,當我們對著相機按動快門後,振幅和重量並非線性相關。有趣的是:當腳架重量增加了7倍時,在成像中看到自震的振幅才減小了50%,這意味假如原本2公斤的腳架,換成了七倍於2公斤,即原來的14公斤超重的腳架之後,你拍攝的穩定性才提高了50%。試問?誰能扛著這笨重的腳架出門創作呢?
編輯:高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