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美國老師給家長的親子閱讀卡片 讓學習超越記憶

早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教育研究中心的Benjamin Bloom教授就提出一個教育目標分類框架,叫Bloom’s Taxonomy,布盧姆的分類法。這個框架把學習分為六個層次,自下而上依次是,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估和創造。

這個框架一直在指導和影響著美國整個教育體系目標和方法的制定,包括K-12(從學前班Kindergarten 到高中12年級) 和大學。所以,即便是對學前班和一二年級的低齡孩子,老師的教學目標也不僅僅是停留在記憶理解和應用,而是在把這個框架中提到的六層目標都一一體現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中。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是逃翹課校一年級老師曾經發給家長們的一套閱讀思維引導卡片。這套卡片是用來指導爸爸媽媽在每次孩子讀完一本書/一個故事之後,怎麼和孩子討論。Bloom’s Taxonomy的每個層次都有一張或幾張卡片對應,卡片上印有適合這個層次討論的問題。

比如在“Understand”(理解)這個層次,可以和孩子討論類似這樣的問題,

而在“Create”(創造)這個層次,則可以和孩子討論類似這樣的問題

我把整套卡片整理了一下,供各位爸爸媽媽參考。

1 Remember 記憶

你可以講講故事的開始、中間、結尾都發生了什麼嗎?

誰/什麼是主要角色呢?

故事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發生的呢?(時間、地點、周圍環境)

2 Understand 理解

你能用自己的話把故事給爸爸/媽媽講一遍嗎?

故事裡主要講的是什麼呢?

你能為這個故事畫一幅畫,然後給我講講究竟發生了什麼嗎?

Apply 應用

你能試著把這個故事表演出來嗎?

你能給這個故事排個順序嗎? (這個需要爸爸媽媽做些準備,比如把故事情節做成幾張小卡片,讓孩子來排序。)

你覺得這個故事是不是有某種特定的模式?

(比如是不是這個模式?

“小人物想得到成功,但是遇到很多困難,經過不斷努力,最後成功了”

還是這個?“公主受到巫婆的詛咒,後來逆襲找到了她的如意白馬王子,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

這個關於模式的討論很特別,可以説明孩子從具體事例中抽象出一些編故事甚至寫作的套路。我們就曾經學著用這個方法跟逃逃討論過為什麼某些經典電影那麼好看?它們都有什麼共性?是不是每個角色的性格特點都不太一樣,都很鮮明?是不是情節肯定是跌但起伏的,往往是快到成功時都有壞人出來搗亂製造驚險?

如果說上面這些都是圍繞著故事本身,那麼,下面這幾層,就是是跳出這本書和故事,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來思考了。也就是美國教育界聲稱他們要追求的教學目標。

4 Analyze 分析

故事裡的每個角色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非常適合和孩子用雙重氣泡圖來描述)

你覺得這個故事是真實的還是作者瞎編的呢?理由是?

是什麼讓_____發生的呢?之後又導致了什麼?

這個故事有沒讓你想起你自己的一件什麼事情,類似的故事在你身上有發生過嗎?

如果讓你選,你希望你是故事裡的哪個角色? 為什麼呢?

想像如果故事裡的主角到了別的地方,接下來會發生什麼?TA會怎麼做?

故事還可能有什麼其他的結局呢?列舉越多越好。

你覺得為什麼作者選擇_____當壞角色。

5 Evaluate 評估

這是你讀過最好的/還算好/不怎麼樣的一本書嗎?為什麼?

說一個你覺得比這本書寫得好/寫得差的書,為什麼?

你覺得這書是更適合小孩子看,還是大人看?適合男孩看還是女孩看呢?為什麼?

你覺得這個故事能拍成一部好電影不?為什麼?你知道有其他故事書被拍成電影嗎?相比之下,你更喜歡電影還是更喜歡看書?

這幾個真的很贊,難怪不少美國孩子看起來心智很成熟啊,這些問題聽起來已經比較成人化了。

6 Create 創造

你想重新設計一個故事發生的場景(環境)嗎?試試用方塊或者樂高積木搭個你想像的場景吧。

我們仿照這個故事來重新編一個吧,但是把好人和壞人對換一下。

如果把這個故事中的____角色抽出來,放在另外一個故事裡,你覺得會怎樣?說說看。

我們來把兩個故事結尾對換一下吧。

我們把這個故事裡遇到的問題抽出來,塞在另外一個故事裡,你覺得會怎樣呢?

好了,這就是整套卡片的大概內容。當然,並不是每次孩子看完一本書,讀完一個故事我們都要和他討論那麼多東西哦,而是在合適的時間選取合適的問題和孩子輕鬆地聊一聊。這也許也是老師把它們做成卡片的原因吧,每次就抽一兩張討論看看,不用面面俱到的。

你也許會發現,其中有不少問題你平時和孩子也會討論到的嘛,那就太好啦,因為你已經在無意識中開始培養孩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幫助他追求更高層次的學習目標啦!如果還沒開始的爸爸媽媽,那就試著用起來吧,這樣的討論本身也是很好的親子活動哦^_^

感謝淘逃逃媽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