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Oculus與投資者——Facebook的收購與風波

投資者——Facebook的收購與風波

Oculus攻克延時問題難關後,在之前曾對Oculus顧慮重重的眾多投資者當中,克裡斯·迪森(Chris Dixon)和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顯得最為積極,在飛赴加州體驗新版本Oculus後,“仿佛在瞬間移動”一般的神奇感覺促使這兩個人徹底變成了Oculus Rift的支持者,一輪金額更為龐大的融資談判隨即展開。這次融資的金額高達7500萬美元,比之前的240萬和1600萬又更進一步,不過當時沒有多少人能想到,這還遠未達到Oculus Rift的最終極限。

上面提到的兩位投資人之一的安德森,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身份,那就是著名社交媒體Facebook的董事會成員,在他的牽線下,伊萊布和紮克伯格有了一次通話。

對於投資VR行業,紮克伯格一開始是拒絕的,因為Oculus項目的主要市場將會是遊戲,而Facebook在過去多年的發展中,雖然經歷過一段瘋狂的社交遊戲熱潮,也就是Zynga和King這些公司聲名鵲起的年代,但十年人事幾番新,隨著手遊日漸興起,Facebook已經大幅度降低了社交遊戲在公司業務中的比重。面對安德森的邀請,紮克伯格的回應是“玩得開心一點”。

在安德森完成了7500萬美元的注資之後,不死心的伊萊布再度致函紮克伯格,請求後者親身體驗一下Oculus Rift的魅力。

2014年,年滿而立的紮克伯格也迎來了Facebook成立十周年的日子,他得到了一份特別的禮物——一台Oculus Rift。

當在CEO謝麗爾·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的辦公室裡戴上VR眼罩時,紮克伯格意識到這就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他在虛擬的世界裡玩得很開心,也開始重新思考VR行業的前景。

在紮克伯格看來,已經在全球擁有10億用戶的Facebook還遠未走到終點,“我要為所有互聯網使用者開發產品。當你的規模逐漸擴大之後,你可以去解決更大的問題,並在未來10年內重塑世界。”沒有人懷疑紮克伯格提出的目標,畢竟他和Facebook已經做到了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伊萊布帶來的Oculus Rift讓紮克伯格玩的不亦樂乎

為了重塑世界的遠大目標,Facebook也在積極收購各種相關企業,在他們收購的40多家企業中,最大一筆是10億美元將圖片分享平臺Instagram納入麾下,其他的收購對於Facebook而言都算不上大手筆投入。

近年以“閱後即焚”和“變臉”成功吸引無數眼球的社交軟體Snapchat也曾是Facebook的目標,2013年Facebook一度給出了30億美元的天價,結果卻被對方一口拒絕,Snapchat表示他們並不是Facebook的追隨者,而是競爭者和毀滅者。這件事讓紮克伯格得以警醒,時代總不是在不斷前進,Facebook的輝煌並不代表永恆,他們曾經錯過了智慧手機大潮,而沉浸式虛擬實境技術很可能是繼智慧手機之後得以爆發的新浪潮。雖然VR技術最快會被遊戲使用,但未來能用到此項的技術的事業將會越來越多。人們能夠借助VR設備實現各種交流甚至進行模擬操作,這和Facebook的理念高度吻合,足以讓紮克伯格開出巨額的支票。

一個月後,Facekbook宣佈以190億美元成功收購全球使用人數最多的即時通訊軟體Whatsapp。與此同時,對Oculus的收購也在暗中進行著。 伊萊布在完成了和紮克伯格在Facebook總部的會面後,建議這位天才總裁去Oculus的總部看看。為了進一步考察最新版本的產品,也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紮克伯格專門飛赴加州埃爾文的Oculus總部,打算親自會見拉基。

然而,兩位青年才俊並沒有像文學作品中描述的那樣一見如故並惺惺相惜。本來故事的開頭是按所有人預料,拉基作為東道主首先進行了自我介紹,並表達了自己對“前輩”的敬仰之情。但接下來的一幕令紮克伯格感到意外——拉基竟然藉口自己還有事情要忙,將剩下的接待工作丟給伊萊布,自己匆匆卻離開了現場!

在其他人看來,拉基的表現有點莫名其妙,特別是談判對方是紮克伯格這樣人盡皆知的天才和富豪。但對伊萊布來說,這種反應並不奇怪,當拉基還是一個窮小子的時候,在和他這位有意為剛剛起步的Oculus投資數十萬美元的“大款”初次見面時,拉基不僅約會遲到,甚至連商務談判的基本禮儀和著裝也沒有,是個趿拉著涼拖、穿著雅達利T恤赴會的死宅。

或許這就是天才的特權,在拒絕向紮克伯格阿諛奉承的背後,Oculus自身也有著足夠強大的班底,不僅是擁有超過九千萬美元資產的企業,更重要的是並不缺少財大氣粗的投資者。這樣的背景也為拉基的“無禮”增添了幾分底氣。

▲紮克伯格和拉基,天才VS天才擦出不一樣的火花

或許是因為只有天才瞭解天才,拉基的“無禮”絲毫沒有影響紮克伯格對Oculus價值的判斷,他反而加速了收購的進程和力度。起初,Facebook方面提出以10億美元收購Oculus,這是與收購Instagram時同等的價碼。然而,伊萊布和拉基都覺得這個數字並不能反映Oculus所代表的價值,於是以郵件的方式回絕了這一次的收購。

接著,紮克伯格再次釋放出善意:把收購價提高到了20億美元,並承諾Oculus與Instagram和WhatsApp一樣,在Facebook內部將享有獨立運營權。Oculus Rift除了作用於遊戲,還將被用於新聞、體育、電影、電視,以及自拍視頻。

眼看著一筆近乎天文數字的注資近在咫尺,又得到了獨立發展的權力以及更為廣闊的前景,成功收購看來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俗話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就在Facebook宣佈巨額收購Oculus的同時,當初卡馬克加入Oculus之前所埋下的隱患終於爆發,Zenimax又一次扮演了攔路虎的角色。

由於卡馬克曾經用id Software的資源參與過Oculus Rift技術的研究,已經將id Software收入囊中的Zenimax據此聲稱,Oculus剽竊了他們的技術,將這些技術用於VR項目的開發且沒有付出相應的報酬。更進一步的證據稱,在2012年5月也就是 Oculus Rift 首次面世之前的 1 個月,id Software和 Oculus 簽署了一份保密協定,該協定的主要內容為確定卡馬克作為id員工的身份,和 Oculus VR 所共用的相關知識和工作範圍。假如這些工作能夠在 Oculus 的研發努力下成為具備商業化價值的產品,Oculus 則需要向 ZeniMax 支付一定程度的補償,可能為一次性,也可能為按照產品的銷量計算。儘管看起來有些貪得無厭,但在商言商,Zenimax的主張並不為過。

正所謂一波三折,就在Zenimax提出侵權主張後不就,事情又發生了戲劇性的逆轉,原以為處於劣勢的Oculus接連做出了反擊。 卡馬克是個徹底的開源主義者和遊戲專利反對者,他從自己的“聖經”《駭客:電腦革命的英雄們》中學到了:每個知識理論都是在前任的基礎上歸納所得,你能擁有它,但不能獨佔它。

基於這樣的理念,卡馬克無論設計任何遊戲,都沒有申請專利,代碼和關卡編輯器也是直接公開,在VR技術上也是如此,“ZeniMax 擁有我寫的代碼,但虛擬實境不是他們的。”卡馬克在推特上如此說道。

Oculus隨後發表了措辭更加尖銳的聲明,直接披露Zenimax只是希望直接擁有Oculus的股份,好讓他們能夠在VR大潮中分得一杯羹。當這個請求被拒絕之後,本就無意涉足VR事業的ZeniMax報復性地取消了Doom3的VR計畫,這才是導致卡馬克離開的原因。

“ZeniMax的訴訟虛假地宣稱其擁有Oculus VR技術的所有權,這明顯是試圖利用Oculus被出售給Facebook的交易。”Oculus官方聲明如是說道。“Oculus的任何一種產品都沒有使用ZeniMax的任何一行代碼或其任何技術。儘管ZeniMax在過去一年半時間裡一直都擁有完整的Oculus軟體原始程式碼,但卻從來都未在任何Oculus產品中找到任何‘被竊的’代碼或技術。”Oculus針鋒相對的措辭將所有退路堵死,最終免不了對簿公堂。 這起官司擾攘了兩年多還沒有最後的定奪,如今隨著消費者版VR產品的陸續上市,多年的投資開始迎來收穫之時,利益雙方更是不願意鬆口。針對Oculus的這樁訴訟案將在今年8月1日在美國正式開庭審理,屆時除了拉基,卡馬克、伊萊布甚至是紮克伯格都將成為法庭上的焦點人物。

▲Oculus Rift的消費者版本上市,掀起新一輪VR熱潮

結語——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巧克力的味道

就如蓋茨的母親是商界成功人士、巴菲特的父親是國會議員這樣的“反雞湯”事實,拉基雖然沒有這些成功者具備的優越背景,但在其邁向成功的路上,依然有著太多強大的助力:卡馬克的技術,伊萊布的運營和紮克伯格的支票本,更不要說一大串穿針引線的投資者和大批辛勞付出的技術人員,缺少當中任意一環,拉基恐怕都無法取得如今的成就。但如果沒有了拉基的創意,如今蒸蒸日上的VR事業是否還能如此迅速地發展呢?巧合與必然,世事無常,總值得我們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