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當漢畫藝術被應用在裝飾畫上,絕壁高大上!

中國漢代畫像石,是兩漢時期裝飾於墓室、墓祠、墓闕、石棺、摩崖等建築物上,以石為地、以刀代筆,或勾以墨線、塗以彩色的特殊藝術作品,是漢代社會最為盛行的一種文化儀式,也是當時社會最為精華的一種物質和精神產品,更是我國藝術寶庫中的珍貴遺產。作為漢代社會的典型性文物遺存,漢畫像石(磚)對於研究漢代文化及中華遠古文明具有極高價值。


漢畫是具有四百多年波瀾壯闊歷史的漢代留給我們的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造型生動,形象傳神,具有豐富的審美內涵和多樣化的藝術風格,堪稱漢代社會的百科全書。


我們追溯漢代以前,中國社會發展到商和西周時代,是銅器時代的成熟期,曾創造出優美的青銅器文化,在古典藝術上,表現出全世界共同稱讚的成績。到東周仍然繼續青銅器時代,鐵雖發明,為用不廣。

在政治上經過了春秋戰國的長期分裂,擾攘不甯,到秦代才加以統一,並向外發展,建立了中央集權制,成為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封建大帝國。同時在生產的技術上,秦時代也向前躍進一步。從考古物質的發現與古典文獻的證明,確實地顯示出這時由青銅器時代進入到鐵器時代。鐵的廣泛應用,秦開其始,漢收其成。

秦發展了強大的力量,漢代的經濟、政治、文化的表現,更較邁進,鐵是其推動的主力。鐵器的應用,從戰國開始。《孟子》曾言鐵耕,《戰國策》曾言鐵幕、鐵鑽,《呂氏春秋》曾言鐵杖,《韓非子》曾言鐵寶,《史記?信陵君傳》曾言鐵椎。不過戰國時雖曾用鐵製作用具,但廣大勞動人民的農耕具,尚未普遍用鐵。到秦代,鐵才成為勞動人民普遍的必需。

於是統治者見它可以作為剝削的手段,遂定為本階級專利之物。《漢書?食貨志》引董仲舒說:“至秦則不然,用商鞅之法……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于古。”鹽鐵在秦漢的經濟發展中,起了極大的作用。鐵在漢代農具中所占的地位,由“鐵器農民之生死也”一語,可以想見。鐵的大量應用,改革了勞動工具,把社會生產向前推進了一步,因之促進了漢代的物質富庶、威力強盛。藝術為社會文化所表現的諸形態之一。

漢畫藝術,便是中國在鐵的農耕具普遍使用的初期,由於生產力的增進,更激刺了工商業的發展,在漢代經濟發展中,所完成的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


直至現在,終於出現一種能完美再現漢畫之美的技藝。

薊縣境內被全世界稱為“世界地質瑰寶”。

在薊縣山裡隨處可見的元古葉岩,踞今17億年的中上元古界特有的地質岩層,竟成為了再現漢畫的顏料。將這種各色的葉岩研磨成粉,通過特殊工藝粘合到紙上,再現出中國最原始的岩畫,讓漢畫這一珍貴的民族藝術瑰寶在他手上得到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