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火了一古代的繡花鞋,現在熱度依然不減!

中國繡花鞋是華夏民族獨創的手工藝品,最早起源於何時何地?從當前所遺留下的傳世品已無從考證。廣泛流傳在山西晉南的“晉國鞋”的傳說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迪。

兩千六百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當時位於山西的晉國是個小國,在西元前六百六十年晉獻公當了國君後竭盡拓疆,一舉吞併了十個諸侯小國,開始稱王稱霸。

為了讓全國百姓永遠記住他的文治武功,他命令宮中所有女子的鞋面上必須繡上石榴花、桃花、佛手、葡萄等欽定的十種花果紋樣,同時還下令全國平民女子出嫁時必須以這種繡了紋樣的“十果鞋”作為大婚禮鞋,以便世世代代都不忘晉獻公的赫赫戰績。當時稱此種圖案的繡花女鞋為“晉國鞋”。從此晉國的刺繡工藝便以繡花鞋延伸到繡花衣以及其他用品上。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東縣野三關是土家人布鞋的發源地,將其土家人註冊成為商標從事生產銷售,當地湖北鄉土人公司是“土家人”商標唯一合法持有者,組織當地從事繡花布鞋的工人達到1500于人,至今保留著大

水族自稱"雖"稱為"水家"、"水家苗"等,其現行族名"水"系由自稱"雖"轉音得來。水族主要聚居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和荔波、獨山、都勻、凱裡等縣市,少數散居在廣西、雲南等省。

水族的鞋飾同雲貴地區的苗、瑤、壯、侗等民族有許多共同性特點,喜愛穿用"勾頭"的繡花鞋。水族繡花鞋製作工藝非常講究,先用幹竹筍葉剪出鞋底模型,用舊布依樣層層加厚,做成"千層底";再將剪好的鞋面罩上絨布繡花,圖案各式各樣,多為禽鳥花卉,有時在鞋頭綴毛線絨球;最後是將幫與底縫合。 一般而言,製作一雙繡花鞋,熟練的婦女大概需2-3周時間,普通婦女則需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


鞋底為布制千層底,部面的頭部為紅色布料,鞋後跟部為藍色布料。鞋尖呈尖形往上翻翹,鞋幫上先用絲線刺繡成底色圖案,然後再採用"馬尾繡"的方法,捲曲成各種幾何圖案拼鑲在鞋幫上,圖案為花卉、雲朵等紋樣。刺繡精美,做工講究。水族婦女多在莊重的場合或走親戚時穿,並配上百褶裙和銀扣上衣,十分典雅華貴。

侗族自稱"更"、"君"或"金",漢族稱之為"侗家"或"侗人"。主要從事稻作,素有"水稻民族"之稱。您所見到的是侗族女子穿用的繡花鞋,該鞋為千層底,用棉線納成,鞋頭為雙梁尖頭,整個鞋面由藍布和紅布拼接而成,在鞋的前部繡有抽象幾何紋,並在中間綴有亮片;鞋後跟用槳過的黑布縫成勾雲紋。

“回頭”繡花鞋為婦女常穿用。鞋頭有鉤,象龍船。分有後跟和無後跟兩種,鞋底較厚,多用砂紙作成。針法有齊針、拖針、混針、盤針、堆繡、壓繡等。在色彩上,年青人喜用亮底起白花,有石榴紅、深紅、青、黃、綠等色彩,紋樣有龍紋、雙獅滾球、蝶花、喜鵲等;老年人多用黑色、淺紅、深紅等色,紋樣有雲、龍、天地、獅獸等。這裡展出的是壯族家居“回頭”女繡花鞋。鞋尖呈三角錐狀,尖部呈“回頭”狀。鞋面為藍布,上有用黃、紅、綠線繡成花草圖案。鞋底為用麻線納的千層底,針腳細密,堅固耐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