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調味品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調味品是指能夠增加菜肴的色、香、味,促進食欲,有益於人體健康的輔助食品。不同國家或地區的調味品有很大區別:例如歐洲習慣食用以蛋白質酸水解物為基礎的沙司,東南亞習慣食用以小雜魚製成的魚露,我國絕大部分地區和日本習慣食用以豆類和小麥發酵而成的醬油。具體而言,我國又有魯、川、蘇、浙、粵、湘、閩、徽八大菜系,不同菜系使用的調味品也有很大區別。我國常用調味品按照形態不同,可以分為釀造類、醃菜類、鮮菜類、乾貨類、水產類等。
據統計局資料,2014年我國調味品及發酵製品行業收入規模達到2,649億,10年來複合增速超過20%。2015年1-10月營收2,303億,同比增長8.94%,雖略有下降,但行業盈利能力不斷提升,利潤總額/收入從2004 年的5.2%不斷提升至2014年的8.5%,2015年1-10月達9.08%,利潤總額同比增長 20.22%,顯著快於收入。飲食結構變化帶來調味品滲透率的提升和單次用量的增加,使得行業收入規模不斷增長;同時收入水準的提升推動調味品產品結構持續升級,是行業收入和盈利能力持續提升的主要動力。
2014年我國調味品年產量達2,235萬噸左右,較上年同期增長11.75%,其中醬油和食醋占比最大,醬油產量突破900萬噸,占比42%左右;食醋約400萬噸,占比18%左右;其次是迎合“鮮”味的味精和雞精;新興複合調味品發展迅猛,市場份額不斷擴大。
餐飲業是調味品過去10年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主要因為 1)餐館消費吃菜較多,2)餐館為提高色香味,使用調味品較多,3)餐飲業較家庭做飯浪費較多。三個因素導致餐飲業調味品用量大、增速快。我國餐飲業發展始於改革開放,90年代開始快速發展,2015 年收入超過3.2萬億元,並於近年保持15%左右的複合增速。未來隨著居民收入提升帶來享受型消費,同時家庭規模減小、工作時間延長,導致外出就餐逐步替代居家下廚,我國餐飲業有望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
2011年我國限額以上餐飲(年營業額200萬及以上)、餐飲百強佔全行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8.5%和7.7%,與美國餐飲百強佔比30%以上有較大差距。近幾年限額以上餐飲業收入份額呈現不斷提升的趨勢,一些初具品牌和規模優勢的餐飲企業發展較快,2016年1-8月,限額以上餐飲占行業總收入比例上升至25.41%。調味品占餐飲業收入比有所提升。以速食為例,中國餐飲業收入中,原材料占比為45%,高於全球平均水準41%,美國更低僅為31%。究其原因,本文推測 1)國外速食有固定的供應商,且採購原料種類相對集中且穩定,長期合作和大宗進貨使餐廳對上游議價能力較強,2)中餐對食材的品質要求更高,3)中餐種類繁多,工藝相對複雜,因此原材料占比較高。而調味品作為原料的重要組成部份,以調味品企業出廠價口徑計算占餐飲業收入的2.5%-4%,且消費升級占比上升趨勢明顯。
調味品種類多、不同產品都有其適用物件和使用方法,是一個多消費層次的市場。隨著飲食趨勢趨於健康、便捷,複合調味品的功能性愈發突出,逐漸搶佔了味精、雞精、鹽等單一調味品的市場。市場調查發現,調味品的品質和品味是決定消費者購買與否的關鍵因素,因此產品力強、附加值高,就能夠搶佔市場份額,且資料顯示,消費者對價格的關注度較低,價格並不是競爭的關鍵。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調味品已經形成相對穩定的品牌格局。已經較為成熟的子品類當中,龍頭企業擁有較強的市場份額和品牌影響力,如海天、欣和;而發展勢頭迅猛的複合調味品仍在市場拓展中,其中又以燴道為龍頭。已有品牌優勢的企業,主要是產品品質好,品牌形象好,依託自身優勢掌握了主要管道和消費者群體,有望不斷提高市場份額。全國性的調味品牌處於上升期,原有的區域分割狀態被打破,產品細分趨勢明顯。中心城市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中高端市場不斷擴大,市場份額的搶奪也較為激烈,小品牌市場不斷受到擠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