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千古一帝秦始皇龍顏大悅?
秦朝西元219、210年秦始皇派人全國編尋長生不老藥,漁民進貢刺海參為長生不老之藥,秦始皇用後龍顏大悅,此後刺海參進入皇宮成為歷朝進奉皇宮的貢品。
古代三國時期,吳國沈瑩的《臨海水土異物志》中對海參有一段形象的描寫,“土肉(海參的一種)黑,帶金刺臂大,長五寸,中有腹,無口目,有三十足,炙食。”
從元朝開始,海參逐漸見於史家記載,如元人賈銘《飲食須知》卷六有雲:“海參味甘鹹,性寒滑,患泄瀉痢下者勿食。”
南宋時期,溫州出產的海參(光參)稱為沙噀,到食界高度稱讚,並且傳入都城臨安,成為京師首肯的宮廷珍品。但人們發現刺參後,很快就用刺參取代光參而當作海產珍品。
明清時代已十分盛行將海參列為宴席之上品。社會上吃海參的人相當普通,故海參入饌日增多,並不乏海參名菜出入宴席。
如“竹影海參”明朝時海參進入皇家宮廷的禦膳,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是位喜食海參的人。海參得到了美食家的廣泛重視,一躍成為海珍名品。姚可成《食物本草》卷一一這樣記載:“海參,生東南海中,其形如蠶,色黑。一種長五六寸者,表裹俱潔,味極鮮美,功擅補益,肴品中之最珍貴者也。一種長二三寸者,剖開腹內多沙,雖刮剔難盡,味亦差。”
《明宮史》火集記載:明朝帝王常以海參、腹魚和魚翅為三大名饌,稱為“三事”,每逢正餐,“恒喜用焉”。
吳偉業在明朝末年還專門寫下《海參》一詩,予以頌詠。其詩雲:“預使醈湯洗,遲才人鼎襠。禁猶寬北海,饌可佐南烹。莫辨蟲魚族,休疑草木名。但將滋味補,勿藥養餘生。”
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有記載,大體意思是:遼東產的海參,體色黑褐,肉糯多刺,稱為遼參或刺參,不僅其品質最佳,而藥性甘溫無毒,有補腎滋陰、生脈血、治下痢及潰瘍等功效。因其藥性溫補,足敵人參,故名海參。
推薦個即食海參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