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學做個聰明的爸媽,帶孩子看病全攻略

作為一名家長,最怕的就是見到孩子生病,除了心疼孩子之外,還要請假帶著孩子往醫院排隊掛號,兒科門診人多聲雜,期間還要不斷的照顧和安慰孩子的情緒。此時莫感父母有多偉大,最重要的是怎樣做個聰明的爸媽,怎樣對待孩子生病,把看病這個過程處理得井然有序呢?

1、提前預約節省時間

現在天氣反復無常,孩子身體弱更容易生病,去醫院看兒科的孩童急劇增加。每次去看病總要排上一兩個小時以上,遇到周末節假日時間更甚。所以家長們帶孩子去看病要儘量避開節假日高風期。現在很多醫院都推出了預約服務,比如預約電話或是網上掛號,家長帶孩子去醫院之前,可以提前預約,最大程度地縮短在醫院等待的時間。帶孩子看醫生時,最好有兩個以上的大人陪同,有利於分工合作,減少求醫時間。

2、怎樣與醫生溝通有利診治

家長在候診的過程,不要閑著,要仔細回憶一下孩子的發病時間、過程、症狀。把這些準確敘述給醫生,家長表述得越明確,醫生診療就越準確,所以,最好能讓平時主要負責照顧寶寶生活的人與醫生溝通。最好先能在小本子上做簡單記錄,醫生問診的時候,根據醫生提問有一句答一句,簡單準確,之後再把之前想好的疑問提出來。在與醫生溝通時家長其實也需要講究技巧。敘述病情乾脆俐落、準確、具體,把寶寶的年齡,主要的症狀、發病的時間、部位、程度、伴隨的症狀敘述清楚。例如:“昨晚開始發燒”、“燒到38.5度以上”、“咳嗽3天”、“有白痰”。就診時,敘述病情時儘量讓孩子面向醫生,醫生在聽病情的同時就可以觀察孩子的表情、面色、精神狀態、營養情況等,這些對於醫生診斷病情都有幫助。

醫生檢查孩子時,家長要懂得各種安慰的方式儘量使寶寶保持安靜。

如果寶寶是慢性☆禁☆病複診時,檢查結果和用藥情況,要儘量帶病歷本或底方,以供醫生參考,同時也可以避免重複檢查。 對於網上查詢到的疾病常識,多向醫生問詢,不要半知半懂就自己改變寶寶的治療方案。

家長可以主動告知家中的常備藥物,如今藥物的商品名繁多,如果記不住藥物名,最好的方法是將平時常用或者正在使用的藥物帶給醫生看,以便醫生決定給你開什麼藥物,同時要詢問醫生並記錄下服用方法和用量。

3、家長應秉著能食療不吃藥,吃藥就不打針,能打針就不掛水的原則,既節約了醫療資源,寶寶也免受不必要的痛苦。

能食療不吃藥:其實像感冒初期完全可以不用吃藥,可以通過食療來調理,例如,風寒感冒,可以煲點紅糖姜水給寶寶喝。又如孩子發燒只要不超過38.5度是可以採用物理降溫的方法,不要馬上就使用退燒藥退燒。

能吃藥就不打針:如果孩子吃藥就能好,像發燒、感冒、拉肚子、咳嗽等比較平常疾病,完全不需要打針,或是掛水。現在國內很多門診只要孩子一發燒,動不動就給孩子打針、掛水。家長也認為這種方法最直接最省事。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輸液打針有很多不盡如意的地方。由於目前用於兒童針劑類藥物副作用很大,有極強依賴性,減少寶寶抵抗力。

能打針不掛水:在國外,門診是不能掛水的,只有住院才可以掛水。掛水、靜脈注射=慢性自殺,因為人體內部本來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現在給血管紮了個洞,並且還讓藥物隨著血液運行到五臟六腑,給內臟都造成了很大的損傷。掛水的藥劑,說是無菌的,其實只是殺滅活菌,那些死掉病菌的屍體依然還在藥瓶中,進入人體後,特別是讓腎臟產生極大的負擔,因為腎臟就是負責過濾的,長時間掛水會造成腎衰竭。另外,此類藥物注射局部刺激較大,孩子對打針有恐懼而吵鬧不安。

4、複診的時候最好找回原來那位醫生。

孩子生病都會有一個過程:潛伏期、前驅期、症狀明顯期、轉歸期。如果帶孩子看病時是前驅期,帶孩子看病後,病情沒有改病善或是更嚴重了。此時家長應考慮再次複診,這時醫生會根據病情的改變更改治療和用藥方案。其實頭一次醫生都會開兩天的藥,然後叫家長回家觀察寶寶的症狀變化,再來複診。家長們千萬不要因為一次沒看好,就認為這醫生不行,馬上又給孩子找別的醫生看,如此下去,每次給孩子看的醫生都是初診,診斷準確率都是不高的。兒科專家崔玉濤說,醫生們初診的出錯率是很高的,因為不瞭解具體的情況,比如手足口病,初診幾乎無法判斷,並不是醫術高低的區別。如果繼續找原來那位醫生,他會在原來治療辦法的基礎上進行改良,這樣很可能就能達到最佳治療,孩子才會有很好的康復。

5、安撫孩子——向孩子做思想工作

有很多家長,二話不說就把生病的孩子帶到醫院,無視孩子的感受,孩子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加上身體的不適,情緒很容易低落、害怕甚至哭鬧。父母出門前應和孩子好好的溝通,說明醫院的情況和去看病的原因,說些鼓勵孩子,克服恐懼的話。告訴孩子“要看醫生,病病才會好,到時又可以和粑粑麻麻一起逛公園”。孩子做檢查的時候,盡可能在旁邊予以鼓勵。並帶上安撫類物品:平時寶寶出外的常用物品,如奶粉、奶瓶、水壺(裝上溫開水)、紙尿褲、小玩具、小零食等。儘量避免孩子對醫院產生負面的恐懼情緒。千萬不要因為過度焦慮亂了分寸,孩子一哭鬧就厭煩,大聲呵斥或嚇唬孩子。

(本文來源於育兒寶典,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