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嬰幼兒餵養指南(0~6月齡 與 7~24月齡)

今年中國營養學會相繼發佈了《0~6個月嬰兒餵養指南》和《7~24月齡嬰幼兒餵養指南》,兩份指南涵蓋了0~2歲嬰幼兒所有的餵養要點,供大家學習參考。

《嬰兒餵養指南》(0-6個月)

0~6月齡嬰兒期是一生中生長發育的第一個高峰期,對能量和營養素的需要高於其他任何時期。但嬰兒消化器官和排泄器官發育尚未成熟,功能不健全,對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及代謝廢物的排泄能力仍較低。母乳既可提供優質、全面、充足和結構適宜的營養素, 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要,又能完美地適應嬰兒尚未成熟的消化能力,並促進其器官發育和功能成熟。此外,0~6月齡嬰兒需要完成從宮內依賴母體營養到宮外依賴食物營養的過渡,來自母體的乳汁是完成這一過渡最好的食物,基於任何其他食物的餵養方式都不能與母乳餵養相媲美。純母乳餵養能滿足6月齡內嬰兒全部液體、能量和營養素的需要,母乳中的營養素和多種生物活性物質構成一個特殊的生物系統,為嬰兒提供全方位呵護,助其在離開母體子宮的保護後,仍能順利地適應大自然的生態環境,健康成長。

0~6月齡嬰兒處於1000日機遇視窗期的第二個階段,營養作為最主要的環境因素對其生長發育和後續健康持續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母乳中適宜數量的營養既能提供嬰兒充足而適量的能量,又能避免過度餵養,使嬰兒獲得最佳的、健康的生長速率,為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礎。因此,對0~6月齡的嬰兒應給予純母乳餵養。

針對我國0~6月齡嬰兒的餵養需求和可能出現的問題,基於目前已有的充分證據,同時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和其他國際組織的相關建議,提出0-6月齡嬰兒餵養指南。

1.產後儘早開奶,堅持新生兒第一口食物是母乳

【提要】初乳富含營養和免疫活性物質,有助於腸道功能發展,並提供免疫保護。母親分娩後,應儘早開奶,讓嬰兒開始吸吮乳☆禁☆頭,獲得初乳並進一步刺激泌乳、增加乳汁分泌。嬰兒出生後第一口食物應是母乳,有利於預防嬰兒過敏,並減輕新生兒黃疸、體重下降和低血糖的發生。此外,讓嬰兒儘早反復吸吮乳☆禁☆頭,是確保成功純母乳餵養的關鍵。嬰兒出生時,體內具有一定的能量儲備,可滿足至少三天的代謝需求,開奶過程中不用擔心新生兒饑餓,可密切關注嬰兒體重,生後體重下降只要不超過出生體重的7%就應堅持純母乳餵養。溫馨環境、愉悅心情、精神鼓勵、乳腺按摩等輔助因素,有助於順利成功開奶。準備母乳餵養應從孕期開始。

【關鍵推薦】

分娩後儘早開始讓嬰兒反復吸吮乳☆禁☆頭。

嬰兒出生後的第一口食物應該是母乳。

生後體重下降只要不超過出生體重的7%就應堅持純母乳餵養。

嬰兒吸吮前不需過分擦拭或消毒乳☆禁☆頭。

溫馨環境、愉悅心情、精神鼓勵、乳腺按摩等輔助因素,有助於順利成功開奶。

2. 堅持6月齡內純母乳餵養

【提要】 母乳是嬰兒最理想的食物,純母乳餵養能滿足嬰兒6月齡內所需要的全部液體、能量和營養素。此外,母乳有利於腸道健康微生態環境建立和腸道功能成熟,降低感染性疾病和過敏發生的風險。母乳餵養營造母子情感交流的環境,給嬰兒最大的安全感,有利於嬰兒心理行為和情感發展,母乳餵養的嬰兒最聰明。母乳餵養經濟、安全又方便,同時有利於避免母體產後體重滯留,並降低母體乳腺癌、卵巢癌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應堅持純母乳餵養6個月。母乳餵養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專業人員的技術指導,家庭、社區和工作單位的積極支援。充分利用政策和法律保護母乳餵養。

【關鍵推薦】

純母乳餵養能滿足嬰兒6月齡以內所需要的全部液體、能量和營養素,應堅持純母乳餵養6個月。

按需餵奶,兩側乳☆禁☆房交替餵養;每天餵奶6~8次或更多

堅持讓嬰兒直接吸吮母乳,盡可能不使用奶瓶間接喂哺人工擠出的母乳。

特殊情況需要在滿6月齡前添加輔食的,應諮詢醫生或其他專業人員後謹慎做出決定。

3. 順應餵養,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提要】母乳餵養應順應嬰兒胃腸道成熟和生長發育過程,從按需餵養模式到規律餵養模式遞進。嬰兒饑餓是按需餵養的基礎,饑餓引起哭鬧時應及時喂哺,一般每天可餵奶6~8次或更多,不要強求餵奶次數和時間,特別是3月齡以前的嬰兒。嬰兒生後2-4周就基本建立了自己的進食規律,家長應明確感知其進食規律的時間資訊。隨著月齡增加,嬰兒胃容量逐漸增加,單次攝乳量也隨之增加,哺喂間隔則會相應延長,餵奶次數減少,逐漸形成規律哺喂的良好飲食習慣。如果嬰兒哭鬧明顯不符平日進食規律,應該首先排除非饑餓原因,如胃腸不適等。非饑餓原因哭鬧時,增加哺喂次數只能緩解嬰兒的焦躁心理,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應及時就醫。

【關鍵推薦】

母乳餵養應從按需餵養模式到規律餵養模式遞進。

饑餓引起哭鬧時應及時喂哺,一般每天可餵奶6~8次或更多,不要強求餵奶次數和時間,特別是3月齡以前的嬰兒。

隨著嬰兒月齡增加,逐漸減少餵奶次數,形成規律哺喂的良好飲食習慣。

嬰兒異常哭鬧時,應考慮非饑餓原因,應積極就醫。

4. 生後數日開始補充維生素D,不需補鈣。

【提要】人乳中維生素D含量低,母乳餵養兒不能通過母乳獲得足量的維生素D。適宜的陽光照射會促進皮膚中維生素D的合成,但鑒於養育方式的限制,陽光照射可能不是6月齡內嬰兒獲得維生素D的最方便途徑。嬰兒出生後數日就應開始每日補充維生素D 10μg (400 IU)。純母乳餵養能滿足嬰兒骨骼生長對鈣的需求,不需額外補鈣。推薦新生兒出生後補充維生素K,特別是剖宮產的新生兒。

【關鍵推薦】

嬰兒生後數日開始每日補充維生素D3 10μg (400 IU)。

純母乳餵養的嬰兒不需要補鈣。

新生兒出生後應肌肉注射維生素K1 1mg。

5. 嬰兒配方奶是不能純母乳餵養時的無奈選擇

【提要】 由於嬰兒患有某些代謝性疾病、乳母患有某些傳染性或精神性疾病,乳汁分泌不足或無乳汁分泌等原因,不能用純母乳餵養嬰兒時,建議首選適合於06月齡嬰兒的配方奶餵養,不宜直接用普通液態奶、成人奶粉、蛋白粉、豆奶粉等餵養嬰兒。任何嬰兒配方奶都不能與母乳相媲美,只能作為純母乳餵養失敗後無奈的選擇,或者6月齡後對母乳的補充。6月齡前放棄母乳餵養而選擇嬰兒配方奶,對嬰兒的健康是不利的。

【關鍵推薦】

任何嬰兒配方奶都不能與母乳相媲美,只能作為母乳餵養失敗後的無奈選擇,或母乳不足時對母乳的補充。

以下情況,建議選用適合於06月齡嬰兒的配方奶餵養:

a 嬰兒患有半乳糖血症、苯丙酮尿症、嚴重母乳性高膽紅素血症。

b 母親患有HIV和人類T淋巴細胞病毒感染、結核病、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期間,以及濫用藥物、大量飲用酒精飲料和吸煙、使用某些藥物、癌症治療和密切接觸放射性物質。

c 經過專業人員指導和各種努力後,乳汁分泌仍不足。

d 不宜直接用普通液態奶、成人奶粉、蛋白粉、豆奶粉等餵養06月齡嬰兒。

6. 監測體格指標,保持健康生長

【提要】身長和體重是反映嬰兒餵養和營養狀況的直觀指標。疾病或餵養不當、營養不足會使嬰兒生長緩慢或停滯。6月齡前嬰兒應每半月測一次身長和體重,病後恢復期可增加測量次數,並選用世界衛生組織的《兒童生長曲線》判斷嬰兒是否得到正確、合理餵養。嬰兒生長有自身規律,過快、過慢生長都不利於兒童遠期健康。嬰兒生長存在個體差異,也有階段性波動,不必相互攀比生長指標。母乳餵養兒體重增長可能低於配方奶餵養兒,只要處於正常的生長曲線軌跡,既是健康的生長狀態。

【關鍵推薦】身長和體重是反映嬰兒餵養和營養狀況的直觀指標。

6個月齡前嬰兒每半月測量一次身長和體重,病後恢復期可增加測量次數。

選用世界衛生組織的《兒童生長曲線》判斷生長狀況。

出生體重正常嬰兒的最佳生長模式是基本維持其出生時在群體中的分佈水準。

嬰兒生長有自身規律,不宜追求參考值上限。

《7~24月齡嬰幼兒餵養指南》

本指南所稱7~24月齡嬰幼兒是指滿6月齡(出生180天)後至2周歲(滿24月齡)的嬰幼兒。

對於7~24月齡嬰幼兒,母乳仍然是重要的營養來源,但單一的母乳餵養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其對能量以及營養素的需求,必須引入其他營養豐富的食物。與此同時,7~24月齡嬰幼兒胃腸道等消化器官的發育、感知覺以及認知行為能力的發展,也需要其有機會通過接觸、感受和嘗試,逐步體驗和適應多樣化的食物,從被動接受餵養轉變到自主進食。這一過程從嬰兒7月齡開始,到24月齡時完成。這一年齡段嬰幼兒的特殊性還在於,父母及餵養者的餵養行為對其營養和飲食行為有顯著的影響。順應嬰幼兒需求餵養,有助於健康飲食習慣的形成,並具有長期而深遠的影響。

7~24月齡嬰幼兒處於1000日機遇窗口期的第三階段,適宜的營養和餵養不僅關係到近期的生長發育,也關係到長期的健康。針對我國7~24月齡嬰幼兒營養和餵養的需求,以及可能出現的問題,基於目前已有的證據,同時參考WHO等的相關建議,提出7~24月齡嬰幼兒的餵養指南。

【推薦條目】

1. 繼續母乳餵養,滿6月齡起添加輔食。

2. 從富含鐵的泥糊狀食物開始,逐步添加達到食物多樣。

3. 提倡順應餵養,鼓勵但不強迫進食。

4. 輔食不加調味品,儘量減少糖和鹽的攝入。

5. 注重飲食衛生和進食安全。

6. 定期監測體格指標,追求健康生長。

1. 繼續母乳餵養,滿6月齡起添加輔食

【提要】

母乳仍然可以為滿6月齡(出生180天)後嬰幼兒提供部分能量,優質蛋白質、鈣等重要營養素,以及各種免疫保護因數等。繼續母乳餵養也仍然有助於促進母子間的親密連接,促進嬰幼兒發育。因此7~24月齡嬰幼兒應繼續母乳餵養。不能母乳餵養或母乳不足時,需要以配方奶作為母乳的補充。

嬰兒滿6月齡時,胃腸道等消化器官已相對發育完善,可消化母乳以外的多樣化食物。同時,嬰兒的口腔運動功能,味覺、嗅覺、觸覺等感知覺,以及心理、認知和行為能力也已準備好接受新的食物。此時開始添加輔食,不僅能滿足嬰兒的營養需求,也能滿足其心理需求,並促進其感知覺、心理及認知和行為能力的發展。

【關鍵推薦】

1.嬰兒滿6月齡後仍需繼續母乳餵養,並逐漸引入各種食物。

2.輔食是指除母乳和/或配方奶以外的其他各種性狀的食物。

3.有特殊需要時須在醫生的指導下調整輔食添加時間。

4.不能母乳餵養或母乳不足的嬰幼兒,應選擇配方奶作為母乳的補充。

2. 從富鐵泥糊狀食物開始,逐步添加達到食物多樣

【提要】

7~12月齡嬰兒所需能量約1/3~1/2來自輔食,13~24月齡幼兒約1/2~2/3的能量來自輔食,而母乳餵養的嬰幼兒來自輔食的鐵更高達99%。因而嬰兒最先添加的輔食應該是富鐵的高能量食物,如強化鐵的嬰兒米粉、肉泥等。在此基礎上逐漸引入其他不同種類的食物以提供不同的營養素。

輔食添加的原則:每次只添加一種新食物,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細到粗,循序漸進。從一種富鐵泥糊狀食物開始,如強化鐵的嬰兒米粉、肉泥等,逐漸增加食物種類,逐漸過渡到半固體或固體食物,如爛面、肉末、碎菜、水果粒等。每引入一種新的食物應適應2~3天,密切觀察是否出現嘔吐、腹瀉、皮疹等不良反應,適應一種食物後再添加其他新的食物。

【關鍵推薦】

1.隨母乳量減少,逐漸增加輔食量。

2.首先添加強化鐵的嬰兒米粉、肉泥等富鐵的泥糊狀食物。

3.每次只引入一種新的食物,逐步達到食物多樣化。

4.從泥糊狀食物開始,逐漸過渡到固體食物。

5.輔食應適量添加植物油。

3. 提倡順應餵養,鼓勵但不強迫進食

【提要】

隨著嬰幼兒生長發育,父母及餵養者應根據其營養需求的變化,感知覺,以及認知、行為和運動能力的發展,順應嬰幼兒的需要進行餵養,説明嬰幼兒逐步達到與家人一致的規律進餐模式,並學會自主進食,遵守必要的進餐禮儀。

父母及餵養者有責任為嬰幼兒提供多樣化,且與其發育水準相適應的食物,在餵養過程中應及時感知嬰幼兒所發出的饑餓或飽足的信號,並作出恰當的回應。尊重嬰幼兒對食物的選擇,耐心鼓勵和協助嬰幼兒進食,但絕不強迫進食。

父母及餵養者還有責任為嬰幼兒營造良好的進餐環境,保持進餐環境安靜、愉悅,避免電視、玩具等對嬰幼兒注意力的干擾。控制每餐時間不超過20分鐘。父母及餵養者也應該是嬰幼兒進食的好榜樣。

【關鍵推薦】

1.耐心餵養,鼓勵進食,但決不強迫餵養。

2.鼓勵並協助嬰幼兒自己進食,培養進餐興趣。

3.進餐時不看電視、玩玩具,每次進餐時間不超過20分鐘。

4.進餐時餵養者與嬰幼兒應有充分的交流,不以食物作為獎勵或懲罰。

5.父母應保持自身良好的進食習慣,成為嬰幼兒的榜樣。

4. 輔食不加調味品,儘量減少糖和鹽的攝入

【提要】

輔食應保持原味,不加鹽、糖以及刺激性調味品,保持淡口味。淡口味食物有利於提高嬰幼兒對不同天然食物口味的接受度,減少偏食挑食的風險。淡口味食物也可減少嬰幼兒鹽和糖的攝入量,降低兒童期及成人期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強調嬰幼兒輔食不額外添加鹽、糖及刺激性調味品,也是為了提醒父母在準備家庭食物時也應保持淡口味,即為適應嬰幼兒的需要,也為保護全家人的健康。

【關鍵推薦】

1.嬰幼兒輔食應單獨製作。

2.保持食物原味,不需要額外加糖、鹽及各種調味品。

3.1歲以後逐漸嘗試淡口味的家庭膳食。

5. 注重飲食衛生和進食安全

【提要】

選擇新鮮、優質、無污染的食物和清潔水製作輔食。製作輔食前須先洗手。製作輔食的餐具、場所應保持清潔。輔食應煮熟、煮透。製作的輔食應及時食用或妥善保存。進餐前洗手,保持餐具和進餐環境清潔、安全。

嬰幼兒進食時一定要有成人看護,以防進食意外。整粒花生、堅果、果凍等食物不適合嬰幼兒食用。

【關鍵推薦】

1.選擇安全、優質、新鮮的食材。

2.製作過程始終保持清潔衛生,生熟分開。

3.不吃剩飯,妥善保存和處理剩餘食物。

4.飯前洗手,進食時應有成人看護,並注意進食環境安全。

6. 定期監測體格指標,追求健康生長

【提要】

適度、平穩生長是最佳的生長模式。每3個月一次定期監測並評估7~24月齡嬰幼兒的體格生長指標有助於判斷其營養狀況,並可根據體格生長指標的變化,及時調整營養和餵養。對於生長不良、超重肥胖,以及處於急慢性疾病期間的嬰幼兒應增加監測次數。

【關鍵推薦】

1.體重、身長是反映嬰幼兒營養狀況的直觀指標。

2.每3個月一次,定期測量身長、體重、頭圍等體格生長指標。

3.平穩生長是最佳的生長模式。

感謝夏天的陳小舒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