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出街必備 AIR MAX,一個經典球鞋系列的輝煌歷史

這幾天正在香港舉行的 Air Max Con 香港場絕對是球鞋迷的盛會,如果你不在香港,也不在紐約、東京,無法到場朝聖,如果你還一個勁兒搶 NMD 或是追著 Yeezy 死不回頭,果庫君勸你不妨靜下心來,看看這篇關於 Air Max 的歷史。畢竟,有點文化還是會給街頭撩妹加分不少吧。

Air Max Con 紐約場

Air Max Con 香港場1977 年,Frank Rudy 連續在 adidas 和 converse 吃了閉門羹之後,把氣墊概念帶到了當時的耐克公司。在順利攻克漏氣和鞋底鞋面易分離的兩大難題之後,TailWind 誕生了。它是史上第一款氣墊慢跑鞋,當時運動員們的評價是「儘管做工不佳,但極其舒適,是一雙革命性的跑鞋」。

TailWind 複刻版

Air 系列此後的發展讓所有人認識了 Frank Rudy 這位元天才,更讓 NIKE 一舉擊敗 converse,成為球鞋霸主。「氣墊之父」,Frank Rudy

1982 年第一雙氣墊籃球鞋 Air Force 11987 年,第一雙名為 Air Max 1 的鞋子開啟了 Air Max 的偉大時代。29 年過去了,從原來的鞋型設計師到如今的設計總監,Tinker 說「初衷是設計一款具有空前減震效果的慢跑鞋」,而當時民眾對於氣墊概念知之甚少,Tinker 於是做出了一個天馬行空的、並且至今讓粉絲們津津樂道的設計:Air Max 1 在腳跟部的外露式氣墊。震驚世界的中底開窗氣墊,就像真的打開了民眾禁錮的球鞋視野,一切變得豁然開朗了。

Air Max 1 到底有多受歡迎?1997、1999、2002、2005、2009、2012、2013 年先後 7 次推出複刻版。

1987 年 Air trainer 成為訓練鞋首選,和它一起火的還有那句「Now It's your turn」廣告語而這以後,以反應性著稱的 Zoom Air 技術、以穩定性著稱的 Tuned Air 技術更成為 Nike 最耀眼的標識。1987 年的另一件大事是,Tinker 設計出了 JORDAN 全新標誌,取代原來的翅膀 logo,Air Jordan 從此正式踏上征途。正如同 Michael Jordan 的罰球線起跳扣籃表演讓同時代的所有其他扣籃都黯然無光一樣,這款球鞋的市場表現也只能用「瘋狂」來形容。

Air Jordan 曾用的翅膀 logo

Air Jordan 沿用至今的空中飛人 logo1989 年,未來感十足的那款 Nike Air Mag「Mcfly」在《回到未來》系列電影中的亮相讓所有美國孩子的最大願望變成「一雙會自動系鞋帶的炫酷球鞋」。而這雙據稱會在今年量產上市的球鞋,果庫君預計,會吸引很多 70、80 後的大叔大媽們來和 90 後一起連夜排隊搶購,場面絕不輸 NMD。

Steven Spielberg 執導的《回到未來》系列科幻電影,影響了此後每一部和時間旅行、穿越時空相關的科幻電影同年上市了 AIR MAX LIGHT,即 AIR MAX 2,是第一代的輕量化升級版。1990 年,NIKE 為網壇霸主 Andre Kirk Agassi 推出個人代言款 Nike Air Tech Challenge,在當年可是紅極一時。最近讓二手鞋販子們賺得盆滿缽滿的 Yeezy 系列,就是以此款作為原型而設計的。

Nike Air Tech Challenge 純黑版

1990 年最具代表性的 Air Max 慢跑鞋 AIR MAX 901991 年,NIKE 將 Air 再度改良為180度的可見式氣墊。Air 180 的外底就像透明的「冰底」,可以直接看到氣墊構造。氣墊下方的彎曲凹槽,增加靈活性和舒適度。這雙鞋在 90 年代,是減震能力最強的。喬丹、巴克利都是此鞋骨灰粉。

Air 1801993 年,隨著氣墊技術的逐漸成熟,NIKE 脫離了中底限制,氣墊完整包圍整個腳跟部位,以前所未有的 270 度後腳跟環繞外露式設計帶給人們驚奇的視覺感受。可能是在設計過程中費盡了心思,設計師給它起的新名字是「Max Air」,這一技術首先被用在慢跑鞋Air Max 93 上。

世界上第一雙採用Max Air 技術的慢跑鞋 Air Max 93,你有沒有被 Air 和 Max 繞暈?NIKE 的一大優良作風就是只有當每項技術達到徹底成熟之後,才把該技術運用於籃球鞋上。作為最激烈的球類運動之一,籃球場無疑擁有檢驗一雙運動鞋的最高資質,而那些自帶光環效應的球星們,不僅是最佳代言人選,更容易被塑造成一代代人的運動偶像。也正因如此,籃球界的市場份額之爭,從來都比其他領域更兇猛。在 Air Force Max 成為史上第一雙 Air Max 籃球鞋不久之後,「惡漢」巴克利憑一己之力把太陽隊帶進 NBA 總決賽,在和喬丹領銜的公牛隊大戰 6 場後,飲恨而歸。但他那雙戰靴和他的神級表演,早已青史留名。1994 年,Dual Pressure Air 雙重壓力氣墊問世,即 Max 氣墊。擁有獨立不相連的兩個氣室,氣墊技術的更新遇到了創新不足的困難。

巴克利的代言鞋款 Air Max CBAir Max 技術在 1995 年贏來大爆發,分離式前後腳掌 Air Max 的誕生,看得出設計師在舒適度上做出的努力,也給運動員更多選擇空間。同年,大名鼎鼎的 Zoom Air 技術橫空出世,至今好評無數。Zoom Air 技術在氣墊內加入尼龍彈性纖維,讓氣墊更輕薄。在踩下氣墊的任意一處時,這一處的氣會被擠壓到同氣室的其他地方,如同氣球,捏中間,兩邊就鼓起來,但由於鼓起來的地方有尼龍纖維相連,靠這種纖維的拉力作用,可以讓鼓起處迅速恢復原狀。這就是 Zoom Air 的秘密。

這一設計帶來的最大優勢就是讓球鞋薄化貼地,反應迅速

Air CB34,巴克利的「象蹄」,運用前腳掌可見式氣墊的 Air Max Sensation1995 年,Air Max 慢跑鞋之一的 Air Max 95,獨特外形和流暢線條,還有漸層鞋面設計,迅速獲得所有鞋迷的目光洗禮。當年最紅的漫畫 GTO 中,可是有用一雙 Air Max 95 換了一台 BMW 的橋段!1996 年,NBA 巨星皮蓬穿著 Air More Uptempo 收下他的第 4 枚冠軍戒指,還有亞特蘭大奧運會金牌。這雙鞋也出現在電影《人猿泰山》中。

Pippen 戰靴,Air More Uptempo

運用全掌 Zoom Air 技術的 Flight 96,巴克利的奧運鞋1998 年,NIKE 推出 Air Max Battle Force、Air Aggress Force 等大氣墊球鞋。進入 21 世紀,氣墊技術基本已再無大突破,直到今天,Air Max 近 30 年的發展似乎有種走到極限的感覺,如今推出的鞋款大多是以原本就已經有的氣墊基礎再加以運用而已。例如 Zoom Kobe 7 代就是將 Zoom Air 氣墊鑲嵌入鞋墊中,Jordan 2010 則改變氣墊與中底的順序。

Zoom Kobe 7 代,紫金配色問題來了,你會選擇一款 Air Max 球鞋作為你的出街必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