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如何拯救直男審美?


先前的確有不少分析男性消費者的報告,但大多集中於討論男性的 3C 消費,不少報告在分析網購用戶時,商品購買者的身份依然模糊,所以這些都不能說明男性消費者的置裝消費市場規模。與此同時,目前所謂的男性電商都還在起步階段,具體發展還有待觀察。

男性電商作為垂直電商的一種,以男性這個人群為標誌進行區劃,這一點和母嬰電商、女性電商是相似的。本質上, 它只是“ 綜合電商的搬運工 ”,自身並不創造新的 SKU 。

那麼,男性電商解決了男性消費者購物的什麼痛點呢?

從消費習慣的維度思考,女性的購物決策則相對感性,最喜歡購買的品類往往是高毛利的,比如衣服和化妝品。男性購物的決策則 比較理性,喜歡購買標準化產品,尤其是 3C 電器這類低毛利產品 。而 對於衣服、化妝品和包這類女性喜歡購買的高毛利商品 ,男性的 購買頻次則非常低。


理性消費思維使得男性購物追求高效率,購物流程更加直接,根據需求直奔目標完成交易。因此當面對款式、品類繁多的服裝時,慣於購買 “ 標品 ” 的男性們不知道該買什麼了。

男性電商的三種模式

針對男性購物決策特點,主流男性電商們找到了以下三種模式:

( 1 )內容編輯 + 選品推薦

一部分男性電商做起了導購和篩選的工作,通過內容生產導購提高男性時尚品味,創造男性的置裝需求,吸引一批流量;同時將原來繁多的種類篩選成少數幾個標品,從而讓男性有目的性地進行網購。

這其中還可以細分出一類,主做內容,告訴男性消費者商品細節差異,通過內容吸引流量再將流量導向具體電商和品牌,比如一些時尚類的微信公眾號。嚴格意義上這類不算電商,它們做的只是導流作用。

( 2 )社區 + 價格

理性的購物決策也使得男性追求高性價比的消費。於是一部分電商在原有男性用戶互動社區的基礎上,利用集單、團購等方式壓低商品價格,達到高性價比吸引男性用戶的效果。

( 3 )私人定制 / 訂閱

針對男性消費者不願去線下商店試衣的特點,還有一部分電商推出了個性化服務,通過收集使用者穿衣習慣、穿衣風格喜好、尺碼等,甚至上門量體裁衣,進行個性化推薦,給予私人定制;或者寄送一定匹配要求的服裝,將合適的留下,不合適的退貨。

總體而言,男性電商將原本分散的商品重新組織在一起,期望提高交易效率。然而,似乎除了內容生產的導購有些亮點,其他功能在綜合電商也能實現,於是現在問題來了——解決完 “ 直男審美 ” 的尷尬問題,男性電商能否完成 “ 提高交易效率 ” 的神聖使命?

追求效率就能提高效率?

前文也提到,針對男性消費習慣,男性電商在提高效率上做了文章,然而實際卻未必能達到效果。

先看私人訂制、訂閱模式,針對單一男性使用者似乎確實提高了效率,省去了去線下店試衣的時間,從電商本身看未必如此。模式發展初期使用者少,電商可以應付這些人工私人訂制服務,但若到了未來流量增大,資料程式推薦不精確且不僅僅存在于男性電商,而人工服務這一低效率模式恐怕難以支撐起大規模的流量。我個人體驗中,寄送試穿模式裡,寄送時服裝風格、尺碼難免會有偏差,如何降低物流成本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還有個問題則與品牌有關。目前主流男性電商做的都是平臺,而不涉及具體服裝品牌,而男性在消費時複購率高,品牌認同度高,這會讓男性淡化對平臺品牌的忠誠度:我只要買這個牌子的衣服,哪個電商無所謂。

那麼,電商是不是應該去做自營品牌的服裝呢?然而,做自營品牌需要大量的時間積累,短期內很難成就一個品牌,而且需要電商再去組織自己的供應鏈形成服裝生產流水線,一個本來很輕的電商突然就變成了龐然大物,效率堪憂。這個問題也值得男性電商思考。

男性消費市場仍待開發


總體而言,我對男性電商還是持保守和謹慎的態度。 電商本質上沒有所謂男性和女性之分 ,女性是服裝消費主力,所以就有了眾多的女性電商,而男性是否成立,正如前文所述,還有待觀察。

客觀條件來看,中國男性消費市場並沒有足夠大的人數基礎支撐,男性消費習慣還有待引導和培養。缺少流量的長期支持下,垂直電商的生存還是比較艱難的,至少難以容納大量的男性電商。

主觀條件來看, 男性對服裝的自主消費頻次很低 ,相比國外男性,國內男性可能更保守一些,傳統文化強調男性的標籤更多是樸素大方、養家糊口,個人外表、個人興趣和物質享受反而變成了次要因素,穿衣、化妝容易被忽視,只有當有了一定經濟基礎後才慢慢開始考慮個人興趣的發展。如果不是導購優勢,綜合電商也能解決男性的置裝問題。沒了男性電商,依靠原有的綜合電商,男性消費者也能過得不錯。

當然,如果能通過這一波男性電商起勢,對男性消費習慣進行引導和培養,創造需求擴大未來的男性消費市場,那未來,這一垂直電商成為男性剛需也未嘗不是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