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怎樣鑒定紫砂壺?史上最全的鑒定方法!

(一)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由陶器發展而成,是一種新質陶器。它始于宋代,盛於明清,流傳至今。據說,北宋大詩人蘇軾在江蘇宜興獨山講學時,好飲茶,為便於外出時烹茶,曾燒制過由他設計的提梁式紫砂壺,以試茶審味,後人稱它為"東坡壺"或是"提梁壺"。蘇軾詩雲:"銀瓶瀉油浮蟻酒,紫碗莆粟盤龍茶",就是詩人對紫砂茶具賞識的表達。但從確切有文字記載而言,紫砂茶具則創造於明代正德年間。

今天紫砂茶具是用江蘇宜興南部及其毗鄰的浙江長興北部埋藏的一種特殊陶土,即紫金泥燒制而成的。這種陶土,含鐵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燒制溫度以攝氏1150度左右為宜。優質的原料,天然的色澤,為燒制優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質基礎。

宜興紫砂茶具之所以受到茶人的鍾情,除了這種茶具風格多樣,造型多變,富含文化品位,以致在古代茶具世界中別具一格外,還與這種茶具的質地適合泡茶有關。後人稱紫砂茶具有三大特點,就是"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暑不易餿。"

目前我國的紫砂茶具,品質以產於江蘇宜興的為最,與其毗鄰的浙江長興亦有生產。經過歷代茶人的不斷創新,"方非一式,圓不相同"就是人們對紫砂茶具器形的讚美。一般認為,一件姣好的紫砂茶具,必須具有三美,即造型美、製作美和功能美,三者兼備方稱得上是一件完善之作。

(二)怎樣鑒定紫砂

壺在眾多紫砂壺中,如何挑選到一把好壺,豈只是紫砂新生的難題,對悠游紫砂陶多年的老手,同樣也是一個嚴肅的課題。紫砂壺既是著重功能性的實用品,又是可以把玩、欣賞的藝術品。所以,一把好的紫砂壺應在實用性、工藝性和鑒賞性三方面獲得極高的肯定。壺藝愛好者在選購紫砂壺時,不妨就這三個重點加以考量。

實用性

紫砂壺是用於泡茶注茶的。所以,選購時不妨先就其實用的功能加以考量。優良的實用功能是指其容積和容量的恰當,壺把的便於端拿,壺嘴出水的流暢,讓品茗沏茶得以得心應手。因此,選購紫砂壺應依據個人的飲茶習慣,考量壺的容量,壺嘴出水的順暢,壺把執握的舒適等等。

宜興紫砂壺,長久以來,即被人們推崇為理想的注茶器。紫砂壺優良的實用功能,在明清兩代的文獻中即有所記載。明清兩代人們認為茶壺之所以“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陶”,是由於紫砂壺能發出茶之色、香、味,並且既不奪香,又煮熟湯氣。關於“越宿不餿”的說法也有其一定的道理。

紫砂壺之所以具有上述實用功能,主要是由於紫砂泥料的特性所決定的。紫砂壺是一種雙重氣孔結構的多孔性材質,氣孔微細密度高,具有較強的附吸力。它能吸收茶之香味,且保持較長的時間,而施釉的陶瓷茶壺,這種功能比較欠缺。紫砂壺與施釉的陶瓷茶壺相比,茶湯確實不易變質發餿。這種功能由茶壺本身精密合理的造型所決定。紫砂壺的嘴小(嘴流出口成一定的斜角)壺口壺蓋配合密切,位移公差0.5mm,口蓋形式都成壓蓋結構。而施釉茶壺,壺嘴大都口朝上,口與蓋的位移公差達1.5mm 左右,且口蓋形式都成嵌蓋結構。由於紫砂壺製作的精密度高,比施釉的瓷壺,減少了混有黃麴黴等黴菌的空氣流向壺內的管道。因此,相對地推進了茶汁變質發餿的時間。

紫泥確實是宜興得天獨厚的原料,它在成份上俱備了制陶所必須的化學組成及礦物組成。從顯微觀察發現,紫泥主要礦物為石英、粘土、雲母和赤鐵礦。同時這些礦物的顆粒組成(自然形成的顆粒的大小尺寸),適中的紫泥的礦物組成,具有類似中國大陸南方制瓷原料的特點,即其礦物組成屬於粘土。合理的化學、礦物、顆粒組成,使紫泥俱備了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乾燥收縮小等良好的工藝性能。紫泥粉碎的細度,以過60目篩為宜。泥料過粗製作時費功;泥料過細製作時粘手,坯體表面會引起皺紋,同時還會引起乾燥,燒成收縮增大,降低燒成溫度,則發生氣泡缺陷。過60目篩的泥料,大的顆粒尚粗,在成型過程中系用精加工這道關鍵工,把器形周身理光,形成一層緻密的表皮層。

由於表皮層的存在,產品燒成的溫度範圍擴大了,不論在正常燒成溫度的上限或下限,表皮層容易燒結,而壺身內壁仍能形成氣孔。因此,成形時的精加工工藝,俱有把泥料、成型、燒成三者有機地聯繫在一起的作用,賦予紫砂表面光潔,雖不掛釉而富有光澤,雖有一定的氣孔率而不滲漏等特點。紫泥經過1150℃燒成後,形成了殘留石英、雲母殘骸、莫來石、赤鐵礦、雙重氣孔等物相。雙重氣孔使產品俱有較高的氣孔密度,一定的氣孔率。此外,紫泥試樣中的結晶相較多,玻璃相較少。所有這些特點都促成紫砂壺俱備有良好的實用功能。

紫砂泥是一種紫紅色或淺紫色的氧化鐵含量較高的陶土,由於紫砂壺坯體不施釉,所以燒成後仍有較大的吸水率和氣孔率。據測定紫砂茶壺的吸水率在1.6%~7.05%之間。因此,製成品俱有良好的吸附氣體性能和透氣性能,用之泡茶色、香、味均好。其它實用功能還有不炙手和不易爆裂的優點。由於紫砂壺傳熱緩慢,雖然用沸水泡茶,也不炙手。同時還可放在文火上煮茶,不易燒裂。

綜上所述,紫砂壺不但能保持茶湯的色、香和茶味,且不易使茶湯變質發餿,和耐冷熱急變性好等諸多良好功能,確是其它陶瓷茶壺所望塵莫及的。

紫砂壺的工藝性

紫砂壺的工藝性是指製作的技術水準,也是評審壺藝優劣的準則。一把好的紫砂壺除了壺的流、把、鈕、蓋、肩、腹、圈足應與壺身整體比例協調,點、線、面的過渡轉折交待清楚與流暢。尚須審視其“泥、形、款、功”四方面的施藝水準。

「泥」:紫砂壺獨特之處在於其製作原材料紫砂泥的優越性。所以評斷一把紫砂壺的優劣,首在於其用泥的品質。雖然泥色的變化,只給人帶來視覺感官的差異,與其使用的功能無關。但就使用的習慣而言,紫砂壺借著泡茶品茗不斷地撫摸,透過手感的舒服,則可達到愉悅心靈的效果。好的紫砂泥因具有「色不豔、質不膩」的顯著特性。所以,選購紫砂壺應就紫砂泥的良莠加以考量。

「形」:即壺的形象,也就是形狀樣式。紫砂壺的造型千姿百態,其間蘊藏了豐富多采的完美器形,彙集了歷代藝人的創作智慧和心血結晶,素有「方非一式,圓不一相」的讚譽。至於選擇何種形狀樣式的壺為佳,則因各人心理需求的不同,很難論定。不過,因紫砂壺屬於整個茶文化組成的部份,所以它所追求的意境,應屬茶道所追求的「滌淨煩囂,淡泊明志,超世脫俗」的意境。而“古拙素雅”與茶道文化的意境最是融洽,所以紫砂壺的造型考量應以能表現“古拙”氣氛的為優選。

「款」:即壺的款識。紫砂壺的署款,素來非常講究。它不同於一般作品的自屬圖章戳記式的格局。因壺藝的韻致格調和書法繪畫藝術同傳,所用印款,往往出自一代金石篆刻名家之手。鑒賞紫砂壺款有兩個意義:一是監別壺的作者是誰;一是欣賞鐫刻的詩詞書畫及印款(金石篆刻)。紫砂壺的裝飾藝術結合了中國傳統藝術「詩、書、畫、印」一體的藝術特點。所以欣賞一把紫砂壺,除講究泥料、造型及製作技藝之外,還有文學、書法、繪畫、金石諸多方面,給每一位壺藝愛好者帶來更多美的享受。

「功」:是指壺藝的功能美,有別於實用功能的訴求點。這些年來大陸市場逐漸開放,台商大舉介入紫砂市場,遂使砂壺市場益形蓬勃發展,砂壺產品屢有新作問世。只是紫砂藝人創新作品,徒講造型的形式美,卻忽視了功能為用的美。蓋有些藝人自己不飲茶,所以對飲茶習慣知之甚少,這種情況直接影響了砂壺功能的發揮,相信在泡茶、品茗的使用過程,有的砂壺已然出現「中看不中用」的重大缺失。紫砂壺的功能美主要表現在容量適度、高矮得當、口蓋嚴謹及出水流暢四個方面。按目前家庭的飲茶習慣,一般二至五人聚飲,宜採用容量三五0毫升為佳,無論手拿手提都只需舉手之勞,所以人稱「一手壺」。

紫砂壺的鑒賞性

紫砂藝術是一種“源于生活,高於生活”的藝術創作形式。一件好的紫砂壺,除了講究形式的完美與製作技巧的精湛,還要審視紋樣的適合,裝飾的取材以及製作的手法。再說壺藝本身就是感情。所以一件較完美的作品,必須能夠發抒藝術的語言。既要方便使口,又要能夠陶冶性情,啟迪心靈,給人油然而生的一定藝術感受。誠如已故紫砂大師顧景舟所說「總之,藝術要有決斷、要樸素、要率真,要把親自感覺到的表達出來,以達到形、神、氣、態兼備,才能使作品氣韻生動,顯示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一般商品紫砂壺的鑒別人們購買紫砂陶器,一般是購買紫砂茶壺,最關心的一是茶壺是否能真的隔夜不餿?是不是真紫砂?二是茶壺的品質如何?

紫砂茶壺自問世以來就是實用與藝術兩用的,發展到現在在商品大潮的衝擊下出現了大批商用的紫砂製品,作為手工藝品,其產量和工藝必然不能兼顧,對於一般商品壺來說只能以適用為主,再兼顧一下造型藝術,至於精工細作,那是千元以上的極品了,包括其它各種手工藝品都是這樣,這裡免談。開頭的問題對於做壺的人來說實在是有些可笑,因為他們關心的是做工如何精細,做工越好越逼真,價錢就愈貴,而泥料則是與做工成等比的,因為泥料的好壞其價格相差很大,很難想像一把工藝很差賣到十元以下的壺能用到五六元一公斤的好泥,而做好壺的人為了達到他的工藝要求也不會去用沒經過提煉的五六毛錢一公斤的甲泥。

不過對於完全是門外漢的消費者來說,他們最關心的還是兩個最基本的入門問題:泥料和做工。

泥料分辨

首先我要說明的是紫砂泥不一定是紫紅色的。有乳白色的稱為“團泥”;有墨綠色的稱為“綠泥”;當然也有紫紅色的稱為“紫泥”;還有一種性能差一點的朱紅色的“朱泥”,透氣性不如以上幾種,但由於它的成型工藝特殊而有它的特殊價值,前段時間臺灣風行的“大紅袍”、“梨皮朱砂”、“碧榴皮朱砂”當屬此類。

紫砂陶器最大的特點,是她做成容器以後良好的透氣性能和不滲漏特性奇妙的結合,這要歸功於紫砂泥料特有的屬性。紫砂是陶器,但是她和其它陶器不同的是她做成容器後不需要塗釉,這也是保證良好透氣性的前提。我們知道,紫砂的泥料並不是一開採出來就可以用的,而是要經過提煉、淘洗、過篩等諸多工,因此一塊好的泥料其質地、顏色必定很均勻,體現在成品上則是顆粒勻稱,顏色純正無雜質,比如有不均勻的黑點、白點就不是好泥。提煉、淘洗是保證顏色純正的前提,提煉前先要經過粉碎,經過提煉淘洗去掉一些鐵質、石灰岩、玄武岩等等雜質。

鐵質在燒成後成為黑色的四氧化三鐵,在壺身上出現黑點;石灰岩在燒成後成為石灰,在壺身上出現白點,而且遇水膨脹,造成壺體的小塊剝落,俗稱“爆子”,嚴重影響茶壺的品質,可惡的是這種現象買的時候有的不易察覺,回家一泡茶慢慢脹開,常令人懊惱莫及;玄武岩等雜質由於其收縮率、顏色等不同而在成品上出現雜點、不規則的顆粒等。這裡有一點要說明,有時為了達到一定的效果製作者會人為地加入一些與生泥相同或不同顏色的生泥或熟陶碎片、顆粒或粉末,以達到不同的藝術效果。

生泥和另一種不同顏色的生泥均勻的摻和會產生另外一種顏色,如果不均勻地絞和則會產生流水飛雲般的神奇效果,兩種或多種顏色之間涇渭分明,絕不拖泥帶水但又渾然一體,令人浮想聯翩,這便是由當代大師呂堯臣先生首創的“絞泥”。由於不同顏色的泥料收縮率不一樣,要使兩種顏色間緊密結合而又平滑如一體,顏色又不能相混,有時要經過多次試驗才能獲得成功,製作實屬不易。

如果製作的時候用熟陶與生泥均勻地摻和,成坯後與其它生坯沒啥兩樣,一經燒成,由於熟陶和生泥的收縮率不同(生泥燒成時收縮率大約為20%左右,朱泥則更高達30%以上,熟陶則基本不收縮或收縮很少),使成品表面出現均勻顆粒,看起來有橘皮、石榴皮、梨皮樣的特殊“粗糙”效果,這是“顆粒表皮”,應與“雜質”區分開來。這樣的手法在朱泥產品中用得特別多,因為朱泥的收縮率特別大,燒成後往往容易變形,加入熟陶可以減小收縮提高成品率。相信朋友們看到這裡應該明白上面提到的“梨皮朱砂”、“碧榴皮朱砂”所指的是什麼。

總的來說,一把真正的紫砂泥做的壺應該是顏色純正、顆粒均勻無雜質瑕疵的,即使是“絞泥”和“顆粒表皮”的壺,它的每一種顏色也應該非常純正。那種顏色髒唏唏的充滿雜質毛刺的一定不是好泥。不用好泥的其工藝水準也一定很差。確切的說,紫砂陶器的工藝價值(或者說價格,在馬克思理論中,價格和價值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完全由其工藝水準決定。通俗一點就是做工啦。

那麼怎樣區分做工的好壞呢?壺都是人做的,做一把好壺需要花很多的時間,舉個例子,如果現在有兩把壺放在您的面前,一把是一個人花了一整天的功夫做的,另一把只花了他半個小時,按每天工作時間八小時計,後面那把他每天可以做十幾把,可以想像每天十幾把的壺一定很粗糙,實際上十幾元一把的壺其產量每天可以達到二、三十把,不然他就會入不敷出,無法生活。同樣為了降低成本,他也不可能採用很好的泥料。和畫畫一樣,畫畫不僅僅在於“象”,而要有它的氣度、神韻,紫砂壺也如此,做工到了一定程度可以隨心所欲,不必要有太大提高,關鍵是怎樣用做工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風格,使作品擁有自己的氣度、神韻,這就是千元以上的價值相差所在。這些討論起來比較繁複,好在我們的範圍不在於此,點一下而已。

那麼做工的好壞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這得從砂壺的工藝說起,紫砂茶壺的製作到目前為止仍然基本停留在手工階段,最多在批量生產時採用一些模具來套制身筒、蓋、蓋滴子、實心的嘴和把,而底、口沿、嘴的掏空、嘴、把的安裝及其位置、蓋和壺身的配合等等都要人工來掌握,一般的商品壺基本上都是套用模具來做的,所以我們在選定中意的式樣以後主要是看它以下幾個方面:

安裝工藝

在外形上,從壺的側面看,壺口、壺嘴和壺把的上端面應該平齊;從上面看,壺嘴壺把應該在同一條直線上,不應有歪斜,且居於壺身的中間。口、蓋端面應該平整無起伏,配合應該嚴密,沒有砂紙或銼刀打磨的痕跡。通身不應該有裂紋和剝落,如有則是次品,價格最少要短三分之一。尤其注意嘴、把、滴子與壺身、壺蓋鑲接的地方,另外壺底、壺口沿、蓋的口沿和花貨的裝飾物也是鑲接上去的,也不應該有裂紋,有許多裂紋在壺的裡面,特別要當心。剝落則可能發生在嘴、口、蓋子等容易發生撞擊的端面。

手工藝

接頭的地方應該過渡自然光滑,沒有人工修補的痕跡。線條應挺拔清楚,不拖泥帶水,花貨的形象應儘量逼真、有質感,工具修飾的痕跡應越少越好。我們要以機械整體加工的規格來衡量,好的壺應該就像用機械整體加工出來一般,其加工精度以500元的壺為標準,光面每釐米非造型起伏不得超過±0.1毫米,裝配精度誤差不得超過1毫米,口與蓋的配合間隙在0.5毫米左右,如果蓋子是對稱幾何形,則蓋子在各個對稱方向上應該配合良好。這裡要注意的是不應該有為了配合良好而用砂紙、銼刀打磨的痕跡。

燒成技術

在燒成過程中由於火力的不均勻、溫度的高低可能造成顏色不均勻,有氣泡,過老或過嫩等現象,這也要注意。

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歷史演變,宜興紫砂壺以其得天獨厚的泥料,巧奪天工的製作技藝, 集符合科學的生產工藝,精美絕倫的器物造型,有囗皆碑的實用功能,成為世界名陶。歷代宜興陶瓷工匠用烈火使陶土放出異彩,也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千古之謎,現代科學技術的手段提供 了打開這個寶庫的鑰匙,讓我們不斷深入地進行紫砂陶的科學研究,探索奧妙,總結經驗,古為今用,促進陶都繁榮昌盛,促使宜興紫砂陶的優秀傳統發揚光大。 (本文作者:博啟養生網茶道養生顧問,博啟養生網峨眉茶道專欄作家,金剛石,又名敖歌,文章選自其著作《茶文化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