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那個活在朋友圈的姑娘,後來怎麼樣了?

01

前段時間看了一檔日本綜藝節目《nino桑》,節目組跟拍了一個“朋友圈重度患者”的日常。

該日本女生叫西上真奈美,每天都會在國外人氣社交平臺Instagram上曬自拍、曬美食、曬聚會照片,社交平臺上的她過著令人無比羡慕的精緻生活。

然而,這些照片的背後卻是......

因為現實生活中沒有朋友,她只能自己一個人去一些裝潢華麗的咖啡廳拍美食照。為了讓照片營造出和別人一起吃飯的氛圍,她總是一個人點兩份餐。

就算討厭吃蔬菜,但由於蔬菜沙拉的顏色鮮豔,拍起來比較好看,所以每次都強迫自己點。

為了獲得更多的贊,經常一個人去一些拍照聖地,請路人和她一起拍照,裝作是和好朋友一起拍的。

更可怕的是,在社交平臺上活得光鮮亮麗的她,家裡竟髒亂得如同垃圾場。

原來她的精緻,僅僅活在朋友圈裡。

她笑著對節目組說,一天不發照片就難受。而且,她裝飾社交平臺的時間太長、入戲太深,已經扮演成了習慣,看不上那些逼格跟不上她的,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一個朋友。

你說她可悲嗎?我卻能在她身上看見大多數人的影子。

各種社交平臺就像社會的一個縮影,形形色色的人每天對著螢幕絞盡腦汁地想著如何才能收穫別人的評論和贊,通過外部評價給自己製造片刻的滿足感。

平時從不看書的人,喜歡在朋友圈裡發一張書的封皮,配上一段估計本人都看不懂的深奧文字。

不愛看籃球比賽、不認識科比的人也跟風在科比退役當天發文祝科比一路走好。

與許久不見的老同學聚會,相對無言,各自默默玩手機,回家後卻發貼臉合照艾特對方:“友誼天長地久。”

朋友圈仿佛變成了一個平行世界,每個人都在這個世界裡竭力表演。

02

添加的好友越多,我們越是時不時地想去點開朋友圈的小紅點,窺探別人的生活。

半天不刷朋友圈,幾天不發一條動態,就感覺會被時代所拋棄,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被人遺忘。

曾經有段時間,我也沉迷於刻意經營自己的朋友圈。

咬咬牙花血本和朋友去了次高級餐廳,價錢高到心碎,鵝肝醬難吃到流淚,我卻樂此不疲地給每張食物照片加濾鏡發朋友圈。

購買了一套新的運動裝備,辦了健身房的卡,就是為了讓健身房的前臺小妹幫我拍幾張在跑步機上揮灑汗水的照片。收穫了無數個贊,我卻再也提不起興趣堅持鍛煉。

去旅行,發在朋友圈裡的每張看似漫不經心的抓拍,都是從幾百上千張照片裡挑選出來的。用各種美圖軟體給自己瘦臉、磨皮,再加上精心挑選的濾鏡,搭配的文字刪刪減減半小時,確定逼格夠高後才發出來。旅行對我來說成了炫耀的工具。

我在朋友圈裡營造出自己過得很好、充滿正能量的樣子,滿足了自己莫大的虛榮心,但每次發完之後,內心卻只剩空虛。

我們窮盡精力來表演,苦心經營著那些炫目的面具,用表演去贏得別人的讚賞,直到那些誇張而逼真的呈現連我們自己都信以為真,因此兢兢業業、樂此不疲。

社會學家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一書中這樣寫道:

“人生就是一齣戲,社會是一個大舞臺,社會成員作為表演者都渴望自己能夠在觀眾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所以每一個人都在社會生活的舞臺上竭力表演。在人際互動中,不管個人具體目標是什麼,他的興趣始終是控制他人的行為,特別是控制他人對他的反映。”

我們害怕看見面具後真實的自己,那張離開了美圖軟體就顯得黯淡無光的臉、那個雜亂不堪毫無精緻可言的房間、那種懶散不堪、無趣至極的生活。

03

英劇《黑鏡》第三季第一集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在女主生活的世界裡,人人都用一款社交軟體為別人評分。分數高的人享有更好的社會評價以及社會資源,分數低的則找不到工作、如瘟疫般被人隔離。

由於評分體系滲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時刻都在刷著“朋友圈”,秀出自己想要讓別人看到的一面,以便得到更高的分數。

就像女主,點了一杯咖啡和一塊小甜餅,拍照配上一段文字:“味美如天堂”發到“朋友圈”後,就吐掉了咖啡和餅乾。

在電梯裡見到討厭的鄰居,也要沒話找話笑臉相迎,只為互相刷高分。

這樣的“打分社會”,讓每個人都更加虛偽、不擇手段。

女主是個平均分在4.2分左右的女生,為了住進更好的房子,她需要升到4.5分以上。因此,她費勁心機、只為參加她的高分閨蜜的婚禮。能在婚禮上致辭,必然會得到更多高分人士的5分好評。

然而,在去參加婚禮的路上,情況卻急轉直下,各種遭遇使得女主被惡意評分,最後,分數降到零點幾的女主被關進了監獄。脫下偽裝的她,終於能夠釋放自己,和獄友縱情對罵。

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其實與劇中的世界並無大的差別。大多人都沉溺在他人對自我的評價裡,因此費力地迎合著別人的喜好、刻意討好,在朋友圈裡營造著假像、發著違心的話語。

我們都是被社交軟體所綁架的人類,有多少人活在朋友圈或微博的虛擬點贊裡無法自拔。

你是否問過自己,你究竟在為誰而活?

04

有人說,一個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決於多大程度可以擺脫對外界的依附。 

活在朋友圈裡,活在他人的評價裡,也許你永遠也無法感受到現實的幸福。

你的幸福,僅僅存在于朋友圈嗎?

1、比起時刻想著發朋友圈,好好地感受生活吧

熱愛生活的人,發朋友圈是為了分享當下一刻的精彩,慶祝平凡生活裡的美好點滴。

比如,堅持健身半年,終於練出了馬甲線,看見了充滿可能性的自己,於是發一條朋友圈褒獎自己的毅力。

今天的早餐營養搭配均衡,顏值還高,發一條朋友圈鼓勵自己今後也要重視每天的早餐。

這些朋友圈,記錄了自己的每一次改變與突破,是生活中美好片段的紀念。

而有些人卻本末倒置,活在他人的評價裡,為了發朋友圈而去旅行,為了發朋友圈而去做公益慈善,為了發朋友圈去點一些自己根本不喜歡的食物。

這些人不斷給別人點贊,只期望通過別人的回贊可以讓自己有成就感,讓自己看起來很受歡迎。一旦沒人關注就陷入了深深的痛苦:“我昨天才給他的朋友圈點贊,為什麼今天他沒有給我點贊?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凡事太過刻意,便是不高級。

在旅行途中,不妨放下手機,好好感受一下當地的風景,因為當下的體驗才是最寶貴的。

偶爾去了一次圖書館,比起發朋友圈顯擺,不妨真的靜下心來好好閱讀一本書,讓自己的智慧得到進一步提升。

比起時刻想著發朋友圈,好好地感受生活吧。

2、關注自己,沒人會時時刻刻在意你

現在的朋友圈,功能越來越多,有分組可見和不可見,有“僅展示最近三天朋友圈”......

有的人發一條朋友圈,要糾結該給誰看和不給誰看,害怕有些人會覺得你發的朋友圈檔次太低,害怕另一些人又覺得你太裝,等糾結完,想發朋友圈的心情也就沒有了。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是明白發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都與他人無關。

其實在朋友圈裡,沒人能真正地瞭解你。你只在朋友圈裡展現你想讓人看到的一面,朋友圈就像盔甲一樣保護著你,讓你藏身於後倍感安全。但是一旦離開它後,真實的自己卻是孤獨又空虛。

畢淑敏說:幸福是一種內心的穩定。

當你開始關注自己、認真生活,你會發現,比起虛擬世界的點贊,每天都在進步的自己更值得期待。

作者:小椰子,人生必須活得swag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