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帶孩子與大自然親密接觸能勝過一百堂早教課

寒冷的冬天總算過去了,迎來了春暖花開的好時光,不管大家工作多忙,孩子學習功課多繁重,都請放下這一切,帶著寶寶出門,去親近美麗的大自然吧。

我發現,爸爸媽媽最有閒暇帶寶寶出去親近大自然的時間一般集中在幼稚園階段,這個時間寶寶懂事了,有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沒有學習的負擔。

有不少父母不帶願意帶嬰兒期的寶寶走近大自然,這些家長的意識中,寶寶還太小,什麼也不懂,帶他們出去他們什麼也不瞭解,反而還要帶一大堆物品,徒增大人的負擔。同時年紀太小,家長還擔心在室外待得時間太長,可能會生病。

而孩子上了小學後,準確的說是從幼稚園大班開始,孩子的閒暇時光更多的被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興趣班佔據,許多的遊玩計畫都要為補習班讓路。

太小的寶寶真的什麼都不懂嗎?課本上的知識真的比自然實際更有用嗎?我們先來看看歐美的家長是怎麼做的吧。

在歐洲,很多媽媽會在孩子出生3天后就帶著孩子去大自然聞青草味,他們的小學都非常注重孩子與大自然的親近。而每一所美國小學都有自然課堂,要求孩子觀察大自然,在小學畢業時,還會讓他們進行野外生存訓練。英國對孩子親近自然也有明確的要求。

今天月華就來與大家分享下,為什麼說寶寶與自然的一次親密接觸勝過一百堂早教課

◆ ◆ ◆ ◆ ◆

越早與大自然親密接觸

孩子大腦的神經元越發達

0-2歲時,孩子的心智還處於空置狀態,但他們大腦的神經細胞非常發達,有3-4億個神經細胞是充血和活動著的,等待更多的資訊刺激。而一個成年人活躍的腦細胞僅僅只有孩子的1/4,他們有3/4的腦細胞不會活動,已經沒有功用了。

這也意味著孩子大腦細胞受到的刺激越多,這些細胞會越興奮,並逐漸形成資訊反射叢,穩定地處理並終身服務於同一個資訊。

英國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給一個10個月大的男孩玩一張黃色卡片,然後用電腦類比和這個黃色卡片相近顏色的卡片,他們之間色差最小的時候只有兩個,成人的肉眼根本辨別不出來,我們看到的是一堆顏色完全一樣的卡片,但是這個孩子會非常輕鬆的把他經常玩的卡片拿出來——他可以辨別所有色差。如果孩子一直這樣被刺激著,這個孩子對色彩的敏銳度就會高過那些沒受過刺激的孩子。

◆ ◆ ◆ ◆ ◆

大自然的複雜多樣是人類任何文明無法模擬的

人類的神經系統有一個特徵:當他能夠用最簡單的分類來處理時,他就只選擇最簡單的。而我們現在用的所有的早教工具都是人類大腦揀選後最簡單的工具。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動物的聲音千差萬別,但人類卻把它們完全簡化了。在人類的文化裡,狗的叫聲是“汪汪”,貓的叫聲是“喵”,青蛙的叫聲是“呱呱”……這些模仿的東西與大自然的實際相比,蒼白而無力。

很多家長特別熱衷帶孩子參加音樂會,希望這樣能培養孩子的創造性與樂感。這樣刺激的孩子雖然對音樂的品味會提升,但卻是經過人類文化簡化了的,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創造力會差得多。

大自然真實、複雜而多樣,是人類任何文化無法模擬的。鋼琴再動聽也比不上溪流的清脆,小提琴多妙曼也無法比擬大自然聲音的豐富,交響樂再澎湃也模仿不了大海的波濤洶湧。孩子只有真實的去欣賞大自然的聲音,他的音樂感應細胞才會生動而富有創造性。

培養孩子的音樂細胞要去大自然,培養孩子對美的欣賞也需要去自然中找尋。去年秋天的時候帶仔仔和一幫小朋友去公園,當時我讓小朋友們去找尋不同顏色的樹葉,一會兒功夫,找來了十幾種不同顏色的樹葉,當時我的心裡特別感慨,這些美麗的色彩即便是再偉大的藝術家、發明家也創造不出來。

如果你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偉大的演奏家,就帶孩子去自然中感受聲音的多樣性。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色彩專家,就要在自然的色彩中刺激他,而不是給他看簡單的顏色卡片。

◆ ◆ ◆ ◆ ◆

接觸自然越多,孩子越聰明

達爾文曾提出過一個假說:同樣的動物,野生的比家養的要聰明。因為野生環境太複雜,不停地刺激動物作出應對,使之更有主動性。家養動物則在別人安排的環境中生活,沒有這些挑戰,難以激發其智力的發展,漸漸被動。

20世紀的心理學家、腦神經學家在實驗中證實,實驗室裡的小鼠,即使在強化刺激的環境中生活,其籠子裡充滿了各種智慧玩具,但還是不如野鼠聰明。

學校教育也是一樣,更類似於充滿了強化刺激的玩具的小鼠籠,不管設計如何精巧,也趕不上野生環境所提供的刺激更能激發人的創造性思維訓練。如果把人本身也當作自然的一個有機部分的話,那麼所有科學技術,說到底就是如何利用、駕馭自然。書本上的知識,是別人嚼剩下的饃,是把別人發現的自然規律傳授給你。你並沒有讀自然的“原典”。“自然課堂”,則是讓孩子自己去面對自然的“原典”,以激發他們原創性的解讀。

◆ ◆ ◆ ◆ ◆

自然的能量能夠療愈任何的創傷

生命源于自然,所以一切自然蘊含的資訊對生命都是滋養。

7歲以前孩子的身體知道什麼對自己最好,所以他們總是坐不住,活動身體的時間很長,他們的身體需要去經驗疲累。這種疲累經驗可以強化孩子的生命覺,逐漸養成孩子堅忍等待的能力與生命的韌性。當孩子生命發展的時候讓孩子得到足夠的活動,這樣當孩子進入學習狀態時就會有更大的熱情。心理學研究發現,很多厭學的孩子是小時候玩得不夠。

而大自然能量本身就是一種療愈,現在心理學常用的沙盤,就是讓人類在與沙這種大自然的能量的親密接觸中釋放內心的負面情緒。小朋友喜歡玩泥、沙、水……等自然物質,原因也是一樣,在玩泥、玩沙、玩水的過程中能夠與自然的能量親密接觸,找到內心的安寧。

當人在大自然的包圍中,也能夠感覺到自然的遼闊,人類的渺小,讓內心達到真正的寧靜。記得在我人生最低潮的時候,我與一幫朋友去到一座山頂,看著茫茫的群山,茂密的森林,呼吸著純淨的空氣,整個人感到特別的寧靜。我們在山頂盡情的嘶吼,感覺湧在內心的所有負面情緒都被發洩出來,大自然的遼闊能夠包容一切。

對孩子來說更是如此,我們現在很多教育方法都要讓孩子遠離自然。客觀來說,這樣的努力的確可以讓孩子在未來的社會中佔據更多的先機和好處,但這樣的孩子很容易背離了自然的安排,身心失去自然氣息的滋養,感受不到生命的美好,變成一個生理和心理都不健康的人。

所以,從寶寶出生開始,就要多創造條件,讓他們與自然接觸。剛剛出生的新生兒嗅覺、觸覺發展得最快,這個時候除了母親的撫觸,帶寶寶去大自然,感受陽光的燦爛,泥土、青草的芬芳,花兒的香甜、清風撫過皮膚時的輕柔,能夠最大程度滿足兒童知覺發展的需要,讓孩子的生命充滿智慧,並永恆的支持著孩子心智的發展。

◆ ◆ ◆ ◆ ◆

親近大自然並不會影響學習

很多家長不帶孩子去親近大自然的最大理由是會影響學習。在我看來,親近大自然不僅不會影響學習,反而會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在孩子瞭解暴雨、雷電、彩虹、颱風等自然現象的同時,觀察飛鳥蟲獸、花草樹木在不同季節變化的同時,他們的學習興趣能夠最大程度的被激發,大人正確的引導他們觀察,讓他們寫觀察日記,並把一些物理、化學知識貫穿其中,孩子的觀察力、學習力、抽象思維和形象表達能力都能夠培養起來,這樣的孩子學習成績又怎麼可能不好呢?而且這樣的學習探索過程中激發的好奇心、探索精神、主觀能動性將伴隨孩子一生。

還有研究表明,小學生花了5年學習的所有的小學課本知識,一個15歲的孩子只需要一年的時間就能全部學完。

對孩子來說,親近大自然比任何早教課、興趣班都重要。孩子是小樹,印象與感受是沃土,在沃土中生長的小樹才有機會長成為參天大樹。

——END——

特別聲明:本文為60分媽媽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60分媽媽月華”

如未經授權轉載,將舉報,並追究法律責任!

【60分媽媽月華】國家級青少年心靈成長導師,註冊青少年心理成長諮詢師,小兒推拿、小兒疾病綠色療法推廣人,兒童閱讀推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