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小夥貪玩開淘寶,造出讓人淚崩的神器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南西北風。”竹,經冬不凋、堅韌不拔,向來被視為中國傳統“四君子”之一。當歷經千萬年風霜的竹與老北京胡同裡的廢棄自行車相遇,它們之間竟產生了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一群並不安分的年輕人,他們正在用無限的想像向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
每天,當我們坐著公交,搭著地鐵,抑或是騎著鋼鋁合金製成的共用單車穿梭在擁堵的城市中時,是否想過,生活或許有另一種可能?我們能否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交通工具,完完全全、徹徹底底為自己所有?在北京,便有這樣一群年輕人,在他們親手做的竹子自行車上,我們將看到傳統中國意象與現代創客精神的奇妙融合,找到問題的答案。
王大衛(David Wang),一個居住在北京的普通美國青年,卻和他的中國小夥伴一起做著並不“普通”的事情。七年前,當大衛第一次來到中國,便被中國文化深深吸引,他在北京胡同裡工作,過著和老北京人一樣悠閒的生活。但生活的安逸穩定並沒有讓大衛停止思考,當“貪玩”的他看到社區裡堆積成山的廢棄自行車後,一個大膽的想法萌生了。為什麼不能用中國的竹子來代替嚴重損毀的車架呢?竹子材質細膩、重量輕盈又韌性十足,用來做自行車是再好不過。
說幹就幹,這個美國青年立刻將他的想法付諸行動。在搜集完資料和所需竹子、自行車等零件工具後,大衛用麻纖維和環氧樹脂粘合材料,換了誇張的白色車輪,一點點摸索,一步步接近,沒有任何經驗的他,靠著自己的雙手搗鼓出了第一輛竹子自行車。
“其實任何人都能做。”大衛笑著說道。竹,這份大自然的饋贈,在現代社會被我們漸漸遺忘,我們開始習慣流水線生產的商品,開始享受工業社會帶給我們的安逸,卻慢慢忽視了自己動手創造的可能。做竹子自行車,成就了竹,也成就了大衛自己。
大衛對竹子自行車的興趣開始日益高漲,他並不滿足於現狀,想讓這輛自行車變得更完美。為此,大衛申請了一筆3000美元的基金,帶著自己的第一輛竹子自行車去了臺灣,向高雄、南投等地的竹子專家、竹子手藝人取經。這個來自美國的青年,開始學習如何將中國的竹子彎曲、如何讓竹子更加堅韌、如何打理竹子等,為它傾注了自己所有的熱情。
大衛沉浸在這樣的生活中,也想向別人分享這種生活。在2014年的春天,他在北京東城區郎家胡同租下一間不大的房子,自己粉刷裝修,購置工具配件,竹子自行車工作室就這樣開張了。只是線下的工作室並不夠,為了讓竹子自行車讓更多的人知道,向來喜歡網購的大衛也在網上開了一家淘寶店,希望借助網路的力量推廣自己的理念。
在大衛的努力之下,越來越多充滿想法的不安分的年輕人也開始加入他的隊伍。在工作室裡,大家一起定制裝備和工具,全心全意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手工竹子自行車,在造車的兩天中,他們不斷地遇到困難,又不斷地克服,用自己的執著和熱情完成這件看起來不可思議的事情。在他們的創造下,每一輛竹子自行車都是獨一無二的純手工製作,都是經過細心打磨的藝術品。
“世界上沒有兩輛一樣的竹子自行車,動手創造本身是無價的。”大衛特別喜歡“以小見大”這個中國詞語,於他而言,工作室是否賺錢並不是那麼重要,他更希望通過造竹子自行車這件小事創造一個獨特的文化環境,吸引更多人一起來參與關於交通、城市社區等的話題討論,去影響身邊的人和社區。
改變不是目的,讓生活更加美好才是目的。自行車,在某種程度而言,是工業時代所產生的工藝品,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但王大衛和他的小夥伴們向這個工藝品注入了想像力,將平凡的生活過成了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