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維也納只有音樂?為你揭開它的另一面
大部分人對維也納的認識是是音樂之都,但估計很少人曉得維也納也是當之無愧的葡萄酒之都。因為全世界所有的國際都市,只有維也納在市區範圍內有著大量的葡萄田。其特色葡萄酒不僅在奧地利國內是餐桌上不可替代的一員,在國際葡萄酒界也倍受好評。
窮游er 大耳酋長自7歲以來生活在奧地利,對於我們對維也納既知的印象,他給我們展現了維也納的葡萄酒歷史和酒館文化,帶我們去領略一個不一樣的維也納。
(以下圖文來自窮遊er 大耳酋長)
*維也納葡萄酒歷史*
維也納葡萄酒的歷史和這座城市一樣的古老。古羅馬人於西元1世紀建立的邊防要塞文多波納,就在今天的維也納腳下。因為葡萄酒加水是當時最常見的飲料,所以古羅馬人已經在這裡種植葡萄了。維也納的面積雖然不大,但是因為特殊的氣候使得這片土地非常適合葡萄的種植。
*維也納代表性葡萄酒*
維也納混合葡萄酒
在歷史上混合酒曾經一度被純種的葡萄酒排擠到了邊緣地帶。奧地利全國的混合葡萄酒莊園消失殆盡,只剩下維也納還保留這項傳統。2009年歐盟規定“維也納混合葡萄酒”為奧地利獨有品牌。
匹配的食物:清燉牛肉,小牛肉,雞肉,海鮮,壽司。
奧地利特色半發酵酒 Sturm
半發酵酒是奧地利葡萄酒館的特色,可分為紅葡萄Sturm和白葡萄Sturm。外表看起來稍微渾濁,不像葡萄酒那麼清澈。它的名字也是受法律保護的,是奧地利的特色產品。
桃紅葡萄酒 Rosé
它的別名是粉紅酒,以紅葡萄為原料,但因為製作工藝和白葡萄酒相似,所以酒的顏色不會變為深紅。
*維也納酒館文化*
地道的葡萄酒館只銷售由自家葡萄釀造出的酒,一般沒有碳酸飲料和啤酒。酒館內沒有功能表,食品都擺放在大玻璃櫃後面,客人自己挑選想吃的東西。不吃飯只喝東西也沒關係,這在普通餐廳往往是不可能的。
典型的葡萄酒館不是天天營業,一般下午才開門。應季時會在大門口掛出一束松枝,用維也納土話“Ausg'steckt”寫在黑板上,代表營業期。
*酒館農家飯*
玻璃櫃檯裡的特色食物,也是酒館文化之一。說到葡萄酒館的食物,其實在歷史上並不豐富,農民家能拿出來招待客人的東西比較有限。無非是乳酪,香腸,醃肉,醃菜,熏肉,大油和麵包。更簡單的則是秋季售賣新酒的同時找點山上的栗子,烤了給客人下酒。所以到上世紀60年代,奧地利人來葡萄酒館喝酒還有自帶食物的習慣。
▼在奧地利酒館裡的涼拼盤,通常內容為火腿,香腸,熏肉,醬料,芥末,辣根,醃菜,臘腸,煮雞蛋,不同種類的乳酪和麵包。傳統方式是將所有的食物擺放在一個木質託盤上。
▼維也納土豆沙拉。奧地利餐桌上,土豆以主食或配菜出現的形式非常多見。家喻戶曉的應該就是這道既簡單又好吃的維也納土豆沙拉了。
▼團子是德語國家餐桌上的重要部分。團子種類也很多,可以是裡麵包了餡料作為正餐來吃。用麵包或者土豆做的素團子是主食。甜的團子裡麵包了水果餡,撒上綿白糖後就是非常有名的甜點。
*維也納代表性酒館*
Zwlf-Apostelkeller酒館
距離黑山廣場大約1.5公里,天氣好步行即可。餐廳是個大地窖,感覺非常古樸。
Gigerl - der Stadtheurige酒館
老維也納風格的餐廳。典型酒館的營業風格,下午3點才開門。食物可以單點或者選擇玻璃櫃檯的“自助”模式。
Esterházykeller酒館
17世紀土耳其軍隊包圍維也納時就有這個酒窖了,因為緊靠當時的城牆,所以守城將士都在這裡休息。據說奧地利作曲家約瑟夫·海頓也經常來這裡喝酒。
*維也納最小的葡萄田——黑山廣場5號*
位於維也納環形路附近的黑山廣場5號有個大家都會忽略的地方,就是維也納最小的葡萄田。面積大約在50平米左右。這裡的葡萄以白葡萄為主,所有的葡萄將一起釀製成維也納的特色酒 “維也納混合葡萄酒”,數量大約為50瓶。這些酒會在每年耶誕節前舉行的 “給黑暗帶來光明”慈善活動上拍賣。
▼維也納現任市長Michael Hupl在采葡萄。自1988年以來的10月初維也納市長會親自來這裡採收葡萄。這個已經成為傳統的活動叫“市長採收”。
▼牌子上寫著“維也納最小的葡萄田”和經營者的資訊
-END-
本文為窮遊網用戶大耳酋長的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