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大家|饕餮在今天

文/董克平 插畫/Teabag

董克平:央視《中國味道》總顧問,法國LALISTE全球最佳餐廳榜單中國大陸推薦人,16人終審評委之一,APEC北京領導人宴會顧問團成員。

查漢語詞典,饕餮的解釋是這樣的:饕餮:tāotìe。1. 傳說中的一種貪殘的猛獸,常見於青銅器上用作紋飾,稱為饕餮紋。2. 貪吃者或性情貪婪的人。3. 貪吃之人。

老饕

字典上的解釋貶義多,和我們現在的用法有很大差異。現在自封老饕的人不少,多是一種表面上的自嘲、實際上的得意,或許還可以是沾沾自喜、生活優裕的心理超越。雖然號稱老饕之人,多是能吃、會吃、敢吃、吃得起的成功、半成功人士,用“饕餮”自封,無非是調侃一下,強調自己在吃的方面的優越而捨棄貪婪的。這也是所謂的“老饕”們能夠得到人們另眼看待的原因。如果說能吃而且貪婪,尊敬就會轉化成蔑視或是仇恨了。遠古時代的夏桀、商紂就是這類人物的代表。

饕餮的前世今生

溯本求源,饕餮不是一種猛獸,而是一個人,是一個崇尚奢侈、貪吃貪財、沒有同情心的傢伙。《左傳· 文公十八年》裡有這樣一個故事:“縉雲氏(黃帝時的夏官)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由此我們知道,饕餮是黃帝時夏官縉雲氏的兒子,是個典型的貪吃無恥之徒。

周朝的時候,把饕餮的形象鑄到盛食物的鼎上,是要告誡人們不要像饕餮一樣的貪吃,後來慢慢地轉化為鼎的一種必要的裝飾,其原始的意義逐漸被人們遺忘,饕餮作為貪吃和能吃的象徵流傳在人們的口頭和書面上節制飲食,不要放縱的原意已經很少有人提起了。

上古的統治者鑄饕餮,號召節儉,勸貪婪,不僅僅是一種政治的需要,而且和當時的物質生產水準低下,物質供應嚴重不足有著很大的關係。貪吃不僅僅會傷害身體,還和國家的興旺有著密切的關係。上古的人們剛剛從平均主義社會轉向私有制社會,平均的思想還有很大的影響,加上物質生產的匱乏,統治者佔有了大量的食物,就會引起大多數人的不滿,增加社會的不公平感,如果在飲食上節儉,就會得到人們的擁戴。大禹是那個時代的正面典範,而夏桀、商紂則是反面的典型。夏桀、商紂的貪婪、豪奢,引起了民眾的憤怒和仇恨,導致了國家的滅亡。史書上關於這方面的記載很多。

從民眾對夏桀、商紂貪吃好飲行為的仇恨中,可以知道民眾對饑餓充滿了恐懼,他們想不出還有什麼比“多吃”、“多喝”還要嚴重的罪惡,於是對放縱飲食的聲討就成為全社會最普遍的呼聲。周朝人鑄饕餮于鼎傳於子孫,就是吸取商紂的教訓,告誡後代以免重蹈前轍。這在幾千年以自然經濟為主的中國封建社會中成為主導的政治思想之一。

但是,人們對美味、美食的追求不是鼎上的紋飾、統治者的宣傳就可以限制的。如果真是按照統治階級的要求去做,中國的飲食文化也不會發展到今天的樣子了。華服、美食是誰都希望得到的。金錢、美色、美食,都是人們內心的渴望,這也是飲食文化能夠發展的根本原因,更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原因之一了。失去了對美好的追求,社會也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中國幾十年的發展也對此做了說明。這大概就是老饕在今天仍然大量出現的原因吧。

今天的饕餮定義我看應該是這樣的:能吃、會吃、敢吃、懂吃而不貪吃。不知各位以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