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品牌車和合資車 為何價格差距這麼大?
一個很實際的現狀是,現在的中國品牌車,無論吉利奇瑞長安還是比亞迪,這些車在配置等等各方面都已經和同級的合資對手沒多少差距了,甚至某些方面還要更好更貼心,但為何價格一直都賣不起來?
這是一位網友最近向教授提的問題。作為中國人,我們肯定是支援國產車的,尤其是現階段國產車在很多方面已經確實是不錯了,但為啥價格總是高不了?難道國產車就低人一等?今天,我們試圖從技術上來探討這個問題,造成自主和合資之間出現差價的原因,到底在哪?
設計水準
一台車從一張畫圖紙上開始它漫長的研發週期,我們就從這張紙上開始說起。合資車廠一般擁有人數不少的設計團隊,它們大多來自國外的品牌總部,有的廠家甚至還會與國內外的知名院校合作,為企業培養人才。這些都讓合資車在設計上就取得了先機。
而現階段的自主品牌,雖然已經開始與院校合作,花大價錢從國外引入專家或者是高薪從合資廠挖牛人過來做設計,但整個設計團隊與大部分合資品牌仍然存在差距,這種差距不是你有多少牛人就能扭轉的,一個團隊需要時間去磨合,合資品牌早已完成了這一步,而自主現在才剛處在磨合期。設計出來的車子自然就有差距,一句話,輸在軟實力上。
製造流程
當設計階段完成,接下來就是製造階段,這個階段實話說,就是雙方差距最大的環節了。大部分目前在國內站穩腳跟的合資車,都來自于歐日美這三個老牌的工業強國,它們擁有非常發達的製造技術和非常先進的管理模式。
也許自主和合資用的是同一個供應商提供的同一批零件,也許自主也擁有合資車廠的整套先進設備,但製造業有句話:三分靠製造,七分靠管理。自主和合資在製造管理環節上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這直接影響著產品的整體品質。
這其實是沒法在短時間內追上的問題,我們的汽車工業起步晚,對於管理以及上述的設計這種需要經驗沉澱的事情,我們承認差距確實存在,但我們也看到,自主品牌已經在很努力地在追趕。也許現階段的自主品牌車您會抱怨它小故障比合資車要多,但相信我,在一眾自主品牌的努力下,這種差距會慢慢縮小的。
製造後
製造之後就是繁雜的各種測試,在這方面,平心而論,自主跟合資的差距並不是那麼大了,甚至已經可以說站在同一水準上了。這幾年,很多自主品牌都引入了不少來自合資的經驗,也都投了重金建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測試檢驗程式。就從教授本人這幾年對自主的觀察中看,在試製車下線到最終量產車走出廠區大門,這中間的一系列程式和方法,自主已經是追上合資了。
品牌,最終的問題
這個問題實話說,就是目前最大的問題。自主品牌的品牌溢價能力不足,是導致其價格普遍上不去的最主要原因。誠然,自主不少車已經擁有過硬的品質和優秀的設計,但品牌上的劣勢導致其價格無法定得太高。就好比我們每個人腳下的鞋子,同樣是一雙運動鞋,擁有著同樣的舒適性和功能性甚至是耐用性,國外大牌如耐克愛迪達,就能賣到幾千塊一雙,而國內的李甯安踏卻不能定如此高的價格,道理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