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這是一個溫馨且充滿溫度的地方

此行程來自窮遊goericgo的行程《【寶島,就是這裡!】臺灣自由行(臺北、台南、墾丁驚鴻一瞥)》(實際遊玩天數為9天)

臺北(1)→ 野柳(1)→ 台南(2)→ 墾丁(2)→高雄(1)→九份(1)→淡水(1)

與寶島的邂逅,最初源自小學課文,阿里山、日月潭、高山族幾乎構成了我對於臺灣的初印象。長大後,電影和音樂為我勾勒出更具體的臺灣印象。它是《藍色大門》中的湛藍與純淨,是《多桑》裡面的陰沉氤氳;它是張震嶽《我家門前有大海》的熱情好客,同樣也有著陳綺貞《九份的咖啡店》的清新與孤單……

15年初,我按耐不住對寶島的嚮往,訂下了4月份從北京飛往臺北的機票。短暫的九天,雖來不及環島,但走過繁華的臺北、古樸的台南、熱情的墾丁以及沉靜的高雄後,臺灣在我心中不再是一個遐想,而是一片溫馨且充滿著溫度的土地。

DAY-1

臺北 | 國父紀念堂→中正紀念堂→西門町→成品書店

到達臺北市區已是接近兩點,饑腸轆轆的我在住區附近的小攤點了一碗紅燒牛肉麵。臺灣牛肉麵據說是大陸老兵在寶島因思念家鄉的味道,將川菜中紅燒牛肉的做法與麵食結合,將這道融合了各地特色的美食發揚傳承至今。雖然牛肉在臺灣賣的很貴,麵館老闆卻並不吝惜,130元新臺幣的價格就可以吃一碗大塊牛肉的麵條。

讓人充滿幸福感的牛肉麵吃完,稍作休息,乘坐捷運板南線前往國父紀念館,順便可以看看101。國父紀念館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百年而建,氣勢宏偉的國父紀念館如今成了來臺北必去的景點之一,果然人潮如織。

除了常年不斷的遊客,還有在這裡練習街舞的青年人,鍛煉身體的大爺大媽,家長也會在假期帶著小孩出來逛逛。國父紀念館及中正紀念堂每到整點便會有衛兵的換崗儀式,這也成為了不少遊客爭先恐後拍照的對象,所以整個紀念館大廳是擁擠而喧鬧的。

離開國父紀念堂,朋友說,要不要去臺北車站看看,我並不以為然,看過後方才覺得震撼,原來,臺北車站不僅是大臺北地區最大的交通樞紐,更是一座逾百年歷史的悠久地標,其古樸的外觀在如今高樓林立的臺北市區顯得如此滄桑,卻散發著一種難以名狀的神聖莊嚴之感。

臺北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古樸的中式建築、異域風情的殖民建築穿插在林立的現代高樓裡,和諧而統一著,斑駁的歲月遺跡在日新月異的城市建設中越發顯得珍貴,有著讓人在某一瞬間可能會忘記自己身處何時何地的魔力。

臺灣的城市有很多標誌性特色,首先就是這些隨處可見的高樓看板。

第二便是這些黃色的計程車。在臺灣,計程車被親切的叫做小黃,是因為幾乎所有的計程車都是黃色的。值得一提的是,司機師傅的名字都會寫在車身上,楷體紅字在黃色背景下十分顯眼,不僅沒有不和諧,反而有種古樸的優雅,據說這有效的防止了肇事逃逸等情況。在後面的日子才發現,其實不光是計程車,就連大客車也會在車尾貼上司機師傅的姓名,不得不說這真的是一個貼心的細節。

隨處可見的摩托車亦是街頭一道特別的風景。

在街上路過赫赫有名的誠品信義店,誠品不僅僅是一家書店,更是一個百貨公司,並不是每一家誠品都會賣書,在臺北繁華的地方幾乎隨處可見誠品的身影。

之後我們來到了氣勢恢宏的中正紀念堂。經歷了之前的改名風波後,能繼續將“中正”二字沿用至今實屬難得。

下午六點,中正紀念堂高大的門徐徐關閉,夜幕下的臺北總統府,莊嚴而凝重。而臺北的繁華才剛剛開始。

來臺北,一定要去熱鬧的西門町逛逛的,那裡是最潮流的臺北。一出捷運,人潮的熱流撲面而來,繁華的地方都一樣,這樣的場景太過熟悉。

西門町因為人多,所以成為了絕佳的秀場。據說有人在西門町表演才藝被媒體報導後混進了娛樂圈,不管如何,懷揣夢想的人還在西門町展現這自己,包括那些默默無聞卻讓人敬佩的手工藝人們。哥斯拉、變形金剛、高達……在手工藝人的手裡以另一種方式滿血復活。

在迷宮一般的西門町裡,有一條紋身街,這項疼痛藝術如今已經不再那麼神秘和另類,不過它仍然是人們彰顯個性的獨特方式之一,而這條紋身街絕對是紋身愛好者的天堂。

西門町旁邊就是西門紅樓。西門紅樓,日據時代稱作“新起街市場”,是當時日本人休閒娛樂的場所之一。臺灣光復後,此地被改作劇場使用,後來成為了電影院,因為牆壁是紅色的,又被叫做“紅樓戲院”。西門紅樓裡展示的都是一些老物件,時光就這樣被凝結在此。

不知不覺已過了晚上九點,此時突然有了吃東西的衝動,想想在大陸這個時間很難再覓到合心意的食物了吧,然而在臺灣,你永遠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巷口街邊的路邊攤就能滿足你大部分需求。巷子裡隨處可見這樣的臺式小吃攤,豐富的選擇和平易近人的價格,是夜晚餓著肚子的人最為親切的去處。

終於吃到了甜不辣,比起“天婦羅”這樣不明所以的譯名,甜不辣可謂真的是“信雅達”了,排骨酥湯和魚丸湯是很熟悉的味道,簡單美味中流露出一種樸實的感動。

臺灣街頭真的隨處可見這樣的廟宇,信仰在臺灣人日常生活中占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心中的神明也會因為信徒的虔誠而欣慰吧。臺北夜已深,拖著疲憊的身軀,懷著仍舊興奮的心情很快入睡。沒有決定明天去哪裡,不過我知道,不管去哪裡,都有美景在等待著我的光臨。

DAY-2

野柳 | 野柳地質公園

次日的天氣依舊晴好,在臺灣完全不用擔心不知道早餐吃什麼,隨便一家路邊攤、一家便利店都可以滿足需求。就近在朋友家附近找到一家早餐攤。這裡的鮪魚飯團尤其讓我驚豔,微甜醬汁的口感中包含著蘿蔔的清脆,米飯的清香也混合其中,我不是美食家,也無法分辨到底都加了什麼,但是這濃郁的味道讓人難忘,30元新臺幣的價格也著實不貴。

今天臨時決定去野柳,吃過早餐,我們先坐大巴到基隆,在美麗的基隆港對面轉車。半小時左右即可到達野柳地質公園。

野柳,因其豐富的海蝕景觀而聞名,各種造型的石頭仿佛是造物主故意創作了一般,精緻的讓人誤以為是現代雕塑。湛藍的海水與棕黃色的奇石相映成趣,造就了野柳這獨一無二的美景。

不過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因為遊人眾多,加之亂摸亂靠一些不文明行為的出現(也包括自然因素),導致很多石頭倒塌。而前幾天在臉書上居然看到有臺灣朋友這樣評論野柳,“美麗的景色,可惜都被大陸客佔據了。”如何平衡旅遊收入與環境保護向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於陸客,相信臺灣人的心情也是複雜的,只是希望大家可以理性看待這個問題,而不是一竿子打死。

清澈見底的海水中不時有小魚遊過。

這就是最為有名的女王頭。它仿佛真的像一個高貴的女王,世界各地的遊客慕名而來,一睹其真容。因為太像,所以在看到的一瞬間真的很難想像這是大自然的產物。

在野柳,有一尊漁民的雕像,他就是在民國53年英勇救人的漁民林添禎,可惜最後因為天氣惡劣,他與落水者雙雙罹難,為了紀念這位平民英雄,在此地豎起了雕像,一晃眼,這尊雕像也有半個世紀的歷史了。

廟宇對面,正在唱著戲,雖然台下一個觀眾沒有,演員仍然很認真的在表演,朋友告訴我,他們是表演給神明看的,清明節,除了是祭拜祖先的節日,同樣也是祭拜神明的日子,這僅僅才是預熱的開始。

從野柳離開,我們依舊先坐公車到達基隆,然後轉乘更為方便的台鐵回臺北市區。基隆火車站依舊一副古樸的模樣,斑駁的牆壁,略為昏暗的走廊,都讓記憶停留在了往昔。

台鐵的車廂和捷運類似,嶄新而舒適。相對于高鐵,只是停靠的網站較多而已,不趕時間,坐上臺鐵欣賞窗外的風景也是一種享受。

在捷運南港站的牆壁上意外發現了驚喜,幾米的《地下鐵》躍然在上,如同童話照進現實,這部多年前的繪本早已成為腦海中深深的回憶,如今突然看見,一種親切的美好湧上心頭。

在台鐵車站買的便當,60元新臺幣(也有80、100其他價位和菜式可以選擇),肉、鹵蛋、蔬菜都有,很超值,據說也相當美味,經常供不應求,很多遊客會慕名而來買便當吃。

從捷運站出來,已經到了夕陽西下的時候。明天將暫別臺北,向台南進發。

DAY-3

台南 | 沙加里巴(盛り場)→國華街→中正街→神農街

台南,臺灣文化的發源地,雖然現在的台南早已不是那個繁榮的“臺灣之源”,但台南絕對是一個重溫臺灣歷史感受傳統的不二之地。如果非要在臺北和台南中比較哪裡更有臺灣味,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台南,無論是建築、小吃還是習俗,台南都保存著一份傳統而樸實的風貌,而無法阻擋的現代氣息又讓台南有著一份融會貫通的魅力。

台南的第一天,在覓食中度過了。在正興路閒逛,整條街都是各種小吃甜品,那些或文藝或傳統的小吃店常常人聲鼎沸,門前經常需要排著長隊。

而實際上,這裡有很多只有當地人才找得到了美食秘境,這些地方才是最為道地的台南風味。泰成水果店,1935年開業,歷史相當悠久,自從老闆創新的將哈密瓜與水果冰沙和哈密瓜果肉結合,發明了“瓜瓜冰”,從此水果店已不再是傳統的水果店,搖身一變成為了新型甜品店,深得年輕人的歡迎。

在正興街上,人氣和泰成水果店有得一比的就要屬“蜷尾家甘味處”了,這是一家專門賣霜淇淋的店,離泰成水果店不到一百米的距離,據說這家店一天至少能賣出去300支。

看看這兩位小哥的表情就知道有多麼美味。

在當地朋友的帶領下,我們又來到了沙加里巴覓食。沙加里巴,是台南小吃的聚集地,源于日語“盛り場”的發音,是“熱鬧的地方”的意思,這個形成於日據時代的小吃街如今很多年輕人已經不得而知了,而其實這裡的食物才是最為傳統地道的台南風味,其中有很多歷史悠久的店鋪,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在台南眾多的美食中,最讓我難忘的要數米糕和棺材板了。比起米糕,油飯的名字可能更加貼切,糯米的清香配上豬肉的油脂的香味,讓人光聞到就充滿食欲,配上清淡的白蘿蔔和貢丸湯,一種滿足感油然而生。而棺材板,之前早有耳聞,卻一直不知為何物。吃過方才發現,酥脆的土司配上中間用高湯勾芡過的雞肉、蝦仁、土豆、胡蘿蔔等等餡料,口感如此特別,是一款中西合璧的奇異美味,讓人欲罷不能。

刨冰,這個深得年輕人喜愛的小吃其實有著悠久的歷史,起源于宋代。而刨冰在臺灣被發揚光大了,各種口味讓人目不暇接大飽口福。吃冰的店同樣在沙加里巴可以找到,同樣是價廉物美的老字型大小。

DAY-4

台南 | 林默娘公園 →安平樹屋→安平古堡→赤崁樓→孔廟等

昨天領略了台南的美食,今天去逛古跡。在台南,有個名字不得不提,林默娘,她有一個更為知名的名字——媽祖。媽祖是中國東南沿海所信奉的海神,救苦救難、助人為樂的中華傳統美德的化身。其原型為宋代女子林默娘,因在二十八歲營救遭遇海難的父母而淪為波臣,當地人民感念其孝心開始奉祀林默娘。此座公園,為的就是紀念林默娘因孝親而成道,希望能發揚大孝之道。

從林默娘公園出來,繼續著台南古跡之旅。下一個地方,亦是大名鼎鼎的景點。安平樹屋。它的前身是倉庫,荒廢後建築物被榕樹入侵、共生而成今貌。其中一個最值得觀賞的地方就在於光線透過茂密的樹葉呈現出變幻無窮的光影效果。

吃過午餐,漫步到不遠處的安平古堡。舊時是臺灣最早的要塞建築。曾經是荷蘭人統治臺灣的中樞、也曾經是鄭氏王朝3代的居城。安平古堡是台南的地標建築之一,它代表著一段不可忘記的歷史,向遊人述說著那久遠的故事。

從安平古堡上俯瞰台南,比起臺北幾乎清一色鱗次櫛比的高樓,台南則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合,高矮錯落,反而有一種和諧的美感。

接下來我們前往赤崁樓,赤崁這個名字,曾是台南的舊名,這裡也曾為全島統治中心,至清代已傾圮。曾經至高權力的象徵之地,如今人去樓空,只剩下孤單的樓閣在守望著。看過了大陸各種樓閣廟宇的人們也許並不會對赤崁樓有多大興趣,然而它卻是一個值得瞭解的地方。

“全美戲院”就在不遠處。全美戲院是導演李安的電影啟蒙之所,這裡是他學生時代經常造訪的地方,而全美戲院的外牆仍保留著原來的模樣,一些新近上映的片子卻仍然用手繪的海報,讓我一下子回到了二十年前對電影海報最初的記憶。

彩虹般的流蘇。

這其實是一位藝術家的征友啟事。

很多古老的建築就這樣屹立在街頭,與新建的房屋交錯著,比如這間林百貨。它曾台南市最高的建築,且配有南臺灣第一部商用電梯,以及許多現代化設備,是日治時期台南末廣町繁榮的象徵。

今天最後一站,去了台南孔廟。儒家文化在世界各地均有受眾,而孔廟則是儒家文化的象徵,對於儒家文化知之甚少的我,並沒有看出臺南孔廟的差異之處,而臺灣的廟宇總的來說都是精緻大氣的,最難能可貴的是能一直很好的保護著。

結束一天的行程,晚餐是到阿霞飯店繼續吃台南特色小吃。阿霞飯店,起初也只是一個廟口賣熟肉的小店,但由於經營者獨具眼光,一直堅持創新,用料考究,最終經歷了三代發展成今天的規模,成為了台南首屈一指的餐廳,吸引了眾多名人前來光顧(包括李安)在這裡吃到了臺灣特產紅蟳,其實是一種螃蟹啦。

在住所吃到了芭樂。以前經常在電影中聽到“香蕉你個芭樂”,這句罵人的粗俗中的兩種水果,恰好都是臺灣盛產的。而我因為生長在四川邊陲的熱帶城市,從小吃過紅色的芭樂,不過這裡的是白心的,也一樣好吃、脆脆的有著一種特別的清香味。

DAY-5

台南→墾丁 | 奇美博物館→墾丁大街

上午,我們將前往台南之旅的最後一站——奇美博物館。這裡展出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6000多件珍貴藏品,其中很多藏品價值連城。我去的時候運氣很好,趕上了羅丹著名的雕塑《思想者》的展覽。

博物館外氣勢恢宏的阿波羅雕像,強烈的歐式風格讓人恍惚覺得身在歐洲。

午後,我們趕到高鐵站乘坐從台南到高雄的高鐵。兩個小時左右,我們就到達了臺灣最南端——墾丁,眼前是藍的不真實的海水,在強烈的陽光照射下波光粼粼的閃動著,視線一望無際沒有任何阻隔,我對海的情結此刻早已按耐不住,巴不得趕快去擁抱這碧海藍天。

對於墾丁的瞭解,我無法免俗的說,是因為《海角七號》,而後又因為李安的《少年派》讓我毫不猶豫的將墾丁列為第一次臺灣之行必到的地方。墾丁,沒有臺北的現代化、沒有台南那麼多古早味的小吃,但對我來說,墾丁的碧海藍天已經是此行最好的禮物了。

找到旅店住下,墾丁的夜晚也悄然開始了。走在熱鬧的墾丁大街上,感受著和天氣一樣炎熱的喧鬧人流。雖然墾丁大街上吃的東西很多,可比起台南,特色少了許多,可能也是因為來墾丁的年輕人居多的原因吧。在墾丁大街走了一圈,實在找不到想吃的東西,於是隨便進了一家中餐館。味道很一般,服務也很一般,這算是我在臺灣吃過最差的一餐了,所以連拍張圖片的興致也全無。

DAY-6

墾丁 | 社頂自然公園→白沙灘→恒春大街

在便利店解決了早飯。臺灣的便利店,有兩樣東西絕對不能錯過,一個是便宜又好喝的咖啡,另一個則是烤腸,無論是711還是全家、OK都有好喝的自製咖啡販賣,價格低至20元新臺幣,有時候還會半價,而烤腸的賣點則在於幾乎裡面全是肉而非澱粉,豬肉的香味四溢,肉質細膩有嚼勁,回到北京後很是懷念這味道。

吃完早餐,我們前往社頂自然公園,與墾丁森林遊樂區並列為墾丁國家公園兩大森林區,沒有太多人為雕琢痕跡,純天然的一個景點,景區內綠樹成蔭。數十處石灰岩洞穴裡面有著各種奇石。對於臺灣其他景色而言,這裡並沒有什麼特別,所以遊客並不多。從社頂公園出來,遇到了正要來春遊的大批學生。

在民宿稍作休息,下午前往近幾年大熱起來的白沙灘。白沙灘,本是一片無人的海灘,因為李安的《少年派》而名聲鵲起,成為了新的旅遊聖地。Pi被沖上岸的沙灘,如今已經已是人潮如織,少了一分寧靜,多了些許喧鬧,恍惚覺得身處東南亞某片熱鬧的海灘。

從白沙灘游泳歸來,我們匆匆趕往關山看日落,雖然下午天空一直烏雲連片,但墾丁多變的天氣卻讓日落成為可能。到達關山,發現已經有很多遊客在等候了,長槍短炮一字排開。只是由於雲彩太厚,把落日的餘暉遮擋不少,萬丈光芒的壯麗景象並未出現,厚重的雲彩如同一塊幕布,將陽光緊緊的擋在了身後,將天幕降下,最終漆黑一片。

今晚沒有再去熱鬧的墾丁大街,而是選擇了較安靜的恒春小鎮,也就是《海角七號》的拍攝地,阿嘉的家、古城門都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起熱鬧的墾丁,恒春小鎮更值得花上一天的時間慢慢閒逛,現實所迫,這個心願留到下次實現吧。

DAY-7

墾丁 →高雄 | 鵝鑾鼻公園、美麗島捷運站、打狗領事館

早上六點,太陽已經光芒萬丈,我們將前往在墾丁的最後一個目的地,鵝鑾鼻燈塔。對於燈塔我也是有情結的,如同我的自行車情結、大海情結一樣,每每看到燈塔,就有一種身心愉悅的暢快之感。

美貌的鵝鑾鼻燈塔潔白而肅靜。在純淨的湛藍天空下格外養眼。

跳躍模式開啟,用手機的連拍功能很實用,拍懸浮很給力。

從鵝鑾鼻燈塔返回,經過了同樣著名的“風吹沙”,風吹沙,果然名不虛傳,強勁的風中帶著大顆的沙粒,撞擊著裸☆禁☆露在外的皮膚。所以建議大家看看就好,不宜久留。

在回高雄之前,我們還有一項美食計畫未完成,那就是去品嘗屏東很有特色的林家豬腳。豬腳其實並不特別,算是很常見的滷味。不過一家店能傳承多年卻實屬不易。林家豬腳則是這樣一家老字型大小,和台南的阿霞飯店一樣,吸引了不少名人的光顧。

這次旅程最大的遺憾,大概就是在高雄的停留過於短暫。只是在美麗島捷運站稍作停留,在打狗領事館喝了咖啡,我們就與這座城市告別。

美麗島捷運站是高雄捷運初期路網唯一的轉乘車站。1979年,此地爆發震驚臺灣社會的美麗島事件。車站中的光之穹頂以祈禱為主題象徵,曾被評選為全世界最美麗的15座地鐵站的第二名。

聽當地朋友講,美麗島捷運站雖然很美,可是其實在高雄坐捷運的人 真的不多,由於生活習慣等原因,普通民眾更喜歡摩托車這樣的交通工具。另外,高雄的捷運和臺北並不是同一個系統運營,所以悠遊卡在高雄是不能使用的。

從美麗島捷運站離開,我們前往打狗英國領事館。相信大家和我一樣,對名字中的“打狗”很好奇,因為這裡最早是平埔族原住民的居住地,盛產竹子得名“takau”(平埔族語,意為竹林),漢語音譯為“打狗”,“打狗”便是高雄最早的名稱。打狗英國領事館也是大陸遊客最常來的景點,聽著熟悉的口音,突然恍惚覺得是在大陸的某個景點,而非臺灣。

在打狗英國領事館,可以看到高雄86大樓和船隻如梭的高雄港。作為大型港口城市,高雄每天都會有來往於世界各地的船隻通行。

回到臺北,已經傍晚,剛下過雨的臺北街頭到處濕漉漉的。我們去吃了心儀已久的鹵肉飯。在捷運站附近找到有名的肉飯,大快朵頤起來。

DAY-8

九份 | 九份老街→金礦博物館

臺北的雨淅淅瀝瀝連下三天,最後三天在臺北的時光因為雨而變得清靜平和下來。也許是因為《悲情城市》或者《多桑》給我留下的印象太過深刻,我印象中的九份就是煙霧氤氳的,這樣的天氣去九份,也許更能體會到電影中那份情愫吧,我安慰自己想道。

從臺北到九份,建議各位朋友拼車去,因為時間短,價格也算合理,如果下雨天拼車更會方便很多。我們和另外四位大陸來的遊客一起拼了一輛計程車,每人200元新臺幣。四十分鐘左右就到達了九份。

雖然下著雨,九份卻依然熱鬧,基山街依舊人山人海。基山街上全是賣小吃和旅遊紀念品的商店,在我看來,和別處並無二致,如果想尋找一份寧靜,那麼九份已經不再是那個小小安靜的村莊了。

在一家小店意外看到吳念真所代言的啤酒廣告。想想真是巧合,來九份是因為看了他的《多桑》,對他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楊德昌的《一一》裡那個有些內斂沉默的黑瘦中年人的形象,轉眼多年過去,如今他已是白髮蒼蒼的老者,而我竟然一下沒能認出來。

“升平戲院”曾是九份最為熱鬧的娛樂場所,歌仔戲、電影、新劇、布袋戲等各種表演讓整月份演出皆為滿檔,開演的時候不僅讓 一、二樓600個座位滿座,連走道都站滿想要看戲的觀眾。它曾是當年臺灣金礦業興盛時期的標誌之一。

來了九份,還有一個地方不得不去,那就是金礦博物館。在九份老街那家全家便利店旁邊乘坐到金瓜石的公車即可以到達,很方便。

九份曾經是臺灣最大的金礦區,採礦業非常發達,日本人在此設立採礦基地,掠奪財富。吳念真的《多桑》裡面的父親也就是在這裡工作。而隨著採礦業的沒落,這一段歷史也就此宣告一個段落。

DAY-9

淡水 | 烏來→淡水漁人碼頭

在臺灣的最後一天,我心中已經開始了告別。早上,朋友載著我們到離他家不遠的烏來走走。

烏來,是泰雅族的聚集地,群山環抱,景色秀美,以溫泉、瀑布而聞名。因為供給全臺北的翡翠水庫就位於此,所以烏來禁止任何工業開放,完全保護了起來,青山綠水的環境讓人仿佛置身天然氧吧之中,雖然這樣的風景並不特別,卻讓人多了一份親切之感。

從烏來出來後,我們前往此次臺灣之旅的最後一個目的地——淡水漁人碼頭。一直聽聞漁人碼頭的夕陽很美,今天雖然看不到夕陽,雨中漫步一番相信也會有特別的體會吧。

終於還是要說再見,臺灣迎接我的是豔陽高照,送別我的卻是陰雨綿綿。我就矯情的把這當做是不舍的標記吧。不長的時間裡,走馬觀花的看過了美景,品嘗過了美食,而我卻足以感受來自城市和臺灣人們的濃濃的寶島溫度。這讓我更加堅定了再來的願望。希望它就在不久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