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孩子開學了?小別離的作者已將孩子送出國了!

​9月1日開學啦,孩子們都上學去了

電視臺都在熱播《小別離》還沒有結束

Ms懂身邊的很多新爸媽們都說好看

情節也好設定也罷,都非常接地氣

大家也知道一部好的電視劇一定有一個好的劇本,Ms懂也去網上查了下發現《小別離》是改編自作家魯引弓的同名小說。原著的名字是韓寒起的,這浪漫、唯美又帶點小資的名字背後卻講述了一個落盡世俗塵埃裡的故事。

《小別離》的故事發生在北京,故事裡有三個家庭、三對夫妻以及三個即將中考的孩子。在面臨著現實社會的重壓下,他們都面臨著同一個選擇題:孩子要不要出國?

中產階級的童文潔說:我一定不會送孩子出國

“中等生”方朵朵生活在一個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她的成績一直處在能不能上重點高中的邊緣。父母的心情隨著孩子的成績一樣起伏不定。在經歷了學校和家庭的一系列變故後,媽媽選擇逃避性的把孩子送出國,卻沒想到差點拆散了一個完整的家庭。

工薪階級的吳佳妮說:我一定要送孩子出國

“學霸”金琴琴生活在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她本是最沒必要出國的一個。但琴琴的媽媽卻硬要給女兒最好的教育,削減了腦袋想盡法子變賣了房子要將琴琴送出國,因此和老公鬧得不可開交,差點離婚。

富豪張良忠卻猶豫著:我到底該不該送孩子出國呢?

“學渣”小宇生活在一個富豪家庭,成績確實倒數前三名的常客。大老闆張亮忠本意是想給與再婚妻子處處作對的兒子再找個出路,但沒想到出國之路卻意外促成了小宇的成長,讓他才藝和性格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覺得現實就是那麼造化弄人,家庭的富裕程度和孩子的學習成績是成反比的,但這成績就好比現代社會的價值觀,施加給三個家庭不同的壓力。身處在社會轉型期的孩子們,都承受著各自的壓力。

《小別離》的作者魯引弓曾經在錢江晚報做過副總編,作為一個新聞人他對社會變化有極強的敏銳性,通過《小別離》他其實是講述了中國的“第四次留學潮”。

第一次留學潮出現于20世紀初年,是1894年甲午戰爭後中華民族覺醒的重要標誌,直接為辛亥革命做了人才和思想輿論的保證;

第二次留學潮湧現在五四運動之後,是中華民族又一次民族覺醒推動的結果,客觀上促進了共產黨的創立和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

第三次留學潮則至20世紀70年代末才出現,是改革開放即中華民族第三次民族覺醒的產物,也是改革開放的碩果,為中國人真正走向世界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人才和思想的保證;

那,第四次呢?

魯引弓說,雖然他寫的是小別離,其實背後更想說的是正在我們社會中發生著的大別離。而他也早早將女兒送出了國。

-《小別離》中的五種“別離”-

1. 向“分數”告別:

一分兩分,就會讓家長無比糾結。 因為一兩分的區別,在學校裡會差一兩百名。實際上這和能力又有什麼關係呢?

作業做到深夜,女兒朵朵還沒做完。爸爸方圓說,朵朵,要不算了,不做了。朵朵的眼淚就流下來了。媽媽文潔說,不要緊,再做兩題,你做不完別的同學也不一定做得完。朵朵說,我要做完……

被做作業逼哭,這樣的情形,我想在千萬中國家庭裡都上演過吧?

2. 向“霧霾”告別:

看過柴靜的霧霾報告,大家就懂了。很多家長選擇將孩子送出國的一個很大的原因——這裡的環境,不再適合一個孩子健康的成長。每天我們都可以看到急診部大批大批的孩子在那裡看病吊鹽水,輕則上呼吸道感染,重則肺炎,回想10年前,20年前,我們同齡人的身體有那麼差過嗎?

3. 向 “焦慮” 告別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從容快樂的成長,我們就得向單一成功的標準告別。原本成功的標準是多種多樣的,但是現在,成功似乎就是錢、好大學、地位。

那天朵朵對媽媽說,媽媽我明天不想去上學了,可不可以?文潔抱住她的小肩膀,把自己的臉貼在這小臉膛上,她再一次感覺到自己的女兒其實還很小,她心裡有空曠的疼痛。她說,好的,明天我們不去上學了。文潔大聲說,請假,說病了,我答應的。後來文潔對單位的同事說,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定要答應,沒理由地答應,因為要讓小孩子知道家是可以退的地方。

4. 向社會轉型期的壓力告別

歸根結底,是向社會轉型期的壓力告別。我們希望我們的下一代,能夠擁有更健康的三觀,活得慢一點,從容一點,快樂一點。

5、還有內心和現實的別離

很多父母因為想讓下一代過得更好,所以把留學當成一艘諾亞方舟,讓孩子飄洋過海,然而這一種決然的背後,是內心裡希望孩子每天都能粘在身邊,跟自己說說班級裡的八卦和趣聞。這種別離,甚至讓人看不到癒合的手段。

魯引弓說,在《小別離》裡,

有自己的經歷,

但更多的是他聽到的、

看到的身邊的故事。

比如,一次在餐館吃飯時,魯引弓聽到隔壁桌的談話—“如果你的孩子是老實規矩的,就出國;如果孩子特別能混,就在國內發展。” 而這句話,像針一般,戳痛了他的心。

處於社會轉型期的中國,教育環境壓抑、競爭激烈,很多父母都認為,出國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那裡的教育資源更優質,學生少、競爭壓力也小很多。

這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無可厚非的、無私的愛。就像魯引弓,其實也早早將自己的女兒送出了國,上面的五種別離,也許就是他做出這種選擇的答案吧。

最後用紀伯倫的一首詩結束今天的文章

“你們的女兒”

“其實不是你們的女兒”

“他們是對生命自由的渴望”

“而誕生的孩子”

“他借助你們來到這個世界”

“但卻非因你而來”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的夢也無法到達明天”

關於出國這件事,你怎麼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