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寶寶發燒,什麼時候該吃退燒藥?告訴你

問診1:多少度該用退燒藥

蒲筱婉:我們家寶寶11 個月了,發過兩次燒。第一次是他五六個月的時候, 最高燒到39.3 ℃。第二次是9 個月的時候。

崔大夫:發燒的時候給孩子用藥了嗎?

蒲筱婉:用了退燒藥,其他的藥沒用。

崔大夫:第二次大概多少度?

蒲筱婉:最高燒到40.2℃,快到40℃時用了退燒藥,吃完後降到38℃多,但是半夜又燒到39℃,沒有吃退燒藥,做了物理降溫。第二天體溫基本上就控制住了,第三天體溫恢復到了正常。

崔大夫:我問您兩個問題。第一,您覺得體溫超過多少度該用退燒藥?

蒲筱婉:39℃以上,實際上孩子燒到39.7℃我們才用的藥。

崔大夫:第二個問題,您覺得用完藥以後,體溫降到多少度,持續時間多長,這個藥物是有效的?

蒲筱婉:39℃以下,退燒4 ~ 7個小時。

對話 李令群

問診2:用完退燒藥後體溫下降了嗎?

李令群:我女兒4 歲1 個月。她3 歲以前就發過兩次燒,什麼藥也沒吃,都是物理降溫就好了。

崔大夫:3 歲以後有沒有發過燒,情況如何?

李令群:前兩個月她發了一次燒,剛開始兩天是低燒,體溫一直在38℃左右。可第三天一下子就燒到了40℃,醫生診斷為病毒性☆禁☆感染,開了退燒藥和抗生素。回來給孩子吃了一次退燒藥,夜裡11 點的時候又燒起來了,又給她吃了一次退燒藥,到了半夜3點體溫再次升高,我又帶著孩子去醫院。醫生說沒有辦法,只能物理降溫。

崔大夫:每次用完退燒藥後體溫下降了嗎?

李令群:下降不徹底,從40℃下降到38℃多。經過這一次經歷之後,我感覺孩子真發燒的時候,退燒藥並不能把體溫降到正常,所以,從醫院回來後我就再沒給她吃退燒藥,而是採用物理降溫,用毛巾包上冰塊冷敷。這次發燒足足一周之後體溫才恢復到正常。

崔大夫:退燒以後還有其他問題嗎?

李令群:有,退燒後孩子又開始咳嗽、流鼻涕,而且她情緒特別不好,愛鬧。

對話 潘健

問診3:除了吃藥,還用了什麼降溫方式?

潘健:我的女兒1 歲4 個月,目前正在發燒中,我們感覺她好像是凍著了。一開始孩子體溫38℃多,當天夜裡燒到39℃左右,她媽媽看她燒得高了,給她吃了泰諾,其實我感覺有點多餘。然後總是反復燒,但是燒到39℃就那一次,後面沒有這麼高的。

崔大夫:除了吃退燒藥,你們還用了什麼降溫方式?

潘健:後來用物理降溫,用退熱貼,但孩子不配合,不讓貼,貼在後面也不願意。

崔大夫:孩子的情緒怎麼樣?

潘健:情緒還不錯,該怎麼調皮還怎麼調皮,但脾氣比平時要大些,比如她不願意洗澡,以前還好商量,但在發燒時根本沒商量,就是不洗。

人為什麼會發燒?

發燒是體溫超過正常時的一種症狀,發燒不是病,只是一種症狀。

正常情況下,我們的體溫是相對恒定的,不會因為氣溫的高低而改變。天氣熱、氣溫高的時候,我們就會出汗,增加散熱,這樣體內溫度就不會上升。而氣溫低的時候,皮膚就會收縮起來,跟盔甲似的,阻止體內熱量往外散,以保持體溫的正常。這種反應能夠保證身體產熱和散熱比較一致,使我們的體溫保持平衡。而這個平衡點是大腦中的體溫調節中樞控制的。所以,我們的體溫雖然不是每個時候都完全一樣,會在一個小範圍內變化,但這個範圍上下不超過1℃,這時候我們會感覺身體很舒服,不覺得熱,也不覺得冷。

當體內遇到異物,包括病毒、細菌,肌體就會出現免疫抵抗,這時候體溫調節中樞就會上移,基礎體溫增高,就出現了發燒。發熱的目的是把免疫系統全部動員起來,免疫細胞活躍起來了,殺病菌的力量就強。所以,發熱是人體自我保護的一種能力,是人體對抗病菌、異物的過程,並不是一件壞事。

發燒的時候,我們通常不是感覺到熱,而是感覺到冷,因為發燒時體內要失去很多能量,所以皮膚毛孔收縮,以減少散熱,使熱量集中在體內,體溫就能夠提高。就跟我們冬天把門窗關起來,使室溫提高的道理是一樣的。

發燒時,孩子的肌肉會顫抖,消耗很大,就像長跑一樣,所以孩子發燒時情緒不好,因為他雖然沒跑沒跳,但他的肌肉在運動,以產生更多的熱量,使體溫能夠上升,所以孩子發燒時會感覺腰酸背痛。

什麼時候需要用退燒藥?

既然發燒不是壞事,那為什麼又要降溫?因為6 歲以內的孩子大腦本身不成熟,體溫過高容易導致高熱驚厥。高熱驚厥對大腦本身沒有太多損害,但是高熱驚厥引起的窒息、缺氧會導致大腦損傷,而且在驚厥過程中,孩子還有可能出現因嘔吐而造成窒息、把舌頭咬破等意外情況,控制體溫就是防止出現這些意外。所以,孩子燒到39℃的時候就需要降溫,因為39℃以上大腦被刺激而出現高熱驚厥的可能性比較大。

剛才有兩位媽媽都在孩子燒到39℃多還不用退燒藥,我不贊同這樣的做法。我們要做的,是儘量不要讓孩子出現高熱驚厥。但是,孩子的體溫升到39℃時,即使馬上吃藥,藥效也不會馬上起作用,體溫還會繼續升高。所以,在孩子體溫達到38.5℃時就要給他吃藥,吃了藥後,體溫會繼續上升。當體溫上升到39℃時,藥物也起作用了,這樣就能避免孩子出現39℃以上的高熱。

降溫關鍵:增加散熱

有的媽媽說,用了退燒藥退燒效果卻不好,這有很多原因。首先,用藥要想見效,體溫調定點就要下移,下移以後,體溫要想恢復到這個基數,就要增加散熱。但發燒時皮膚毛孔是收縮的,要想增加散熱,就要使環境溫度比軀體高,這樣皮膚血管才會擴張,才能使散熱增多。如果皮膚血管收縮,皮膚就像銅牆鐵壁,無法將體內的熱量散發出去,所以我們不主張冷敷,不主張用冰袋。冰袋會使局部血管收縮,雖然皮膚表面的溫度低了,但這個溫度並不代表體內的真實溫度,冷敷後,肛溫和口溫才是孩子真實的體溫。

我們經常發現有的孩子皮膚溫度36.5℃,肛溫卻達到了39℃,這種情況孩子出現高熱驚厥的機會更多。所以,要想使孩子退燒,除了服用退燒藥,還必須創造散熱的機會。老人都說孩子發燒時要給他蓋大被子捂汗,其實就是靠出汗來增加散熱,道理是一樣的。只不過孩子出太多汗很容易出現脫水,所以現在不提倡用捂被子的方式來退燒。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把室溫提高,使孩子的皮膚血管擴張,讓他出汗,蒸發水分,體溫下降就容易了。

怎麼準確測量體溫?

那麼,怎麼測體溫才準確呢?腋溫測量的時間太長,孩子堅持不住。肛溫不好操作,孩子也不配合。測口溫孩子有可能會咬破,也不安全。相比較而言,槍式耳溫計測量時間短,孩子容易接受,只要測量方法得當,耳溫測量是很准的。

正確的耳溫測量方式是:把孩子的耳朵輕輕往外拉,耳溫計塞到耳洞裡,使耳溫計將耳腔完全封住,停一兩秒後再打開開關,這時測出的體溫比較准。只要有一點縫隙,測出來就不是準確的體溫,因為摻雜了環境溫度。

另外,測耳溫時,要兩隻耳朵同時測,兩隻耳朵的耳溫如果相同或有0.1 ~ 0.2℃的差異,就是比較準確的體溫。但如果兩隻耳朵測出的溫度差在1℃以上,說明孩子的一隻耳朵有感染,因為很多孩子發燒往往是中耳炎引起的,耳溫高的一隻耳朵是因為感染造成局部溫度高,這個耳溫並不代表體溫。而孩子兩隻耳朵同時患中耳炎的可能很小,所以同時測兩隻耳朵不僅能得到準確的體溫,還能發現孩子的中耳炎。 怎麼讓物理降溫、藥物降溫效果好?

只要發現孩子體溫超出正常,就可以給他做物理降溫,物理降溫最好的辦法是:將家裡的環境溫度提高,最好能升到28℃~ 30℃,增加散熱。還有一個方法是讓孩子泡熱水浴,使皮膚血管擴張,熱量得以散發,有利於退燒。

雖然創造了散熱的環境,但要想有效退熱,僅有這一點是不夠的。熱量不可能單獨從皮膚散發出來,一定要有一個載體將熱量帶出來,這個載體就是水分。孩子在退燒過程中,丟失得最多的就是水分,因為身體要靠水分來將熱量帶出體外,所以,孩子發燒期間,一定要給他補足水分。

很多家長都跟我講,退燒藥剛開始一兩次還管用,後來就不管用了,其實這不是藥不管用,而是剛開始發燒的頭一兩天,孩子體內還有足夠的水分供散熱、蒸發用,所以吃了退燒藥後溫度能降下來。但發燒幾天後,孩子因為食欲減退,吃的比平常少,如果再不注意補充水分的話,體內的水分減少,無法將熱量帶出體外,退燒效果自然不好。可見,退燒效果好不好,和水分補充得是否充足很有關係,水分補充得越充足,熱量蒸發的機會就越多,退燒效果越好。所以,在孩子發燒的時候,想盡一切辦法給他補充水分,多讓他喝溫水,而且最好是少量多次地喝,如果孩子不願意喝白開水,可以讓他喝一些有味道的果汁。這時候孩子少吃幾口飯都不要緊,但水分必須足夠。

*本文版權歸我方《父母必讀》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有關版權及相關轉載問題請旺旺聯繫後臺:孕育優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