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機掃街也能出大片?轉頭就把單反扔了
本文是(想拍出高大上的建築攝影?一部手機就夠了!)這篇文章的姊妹篇。城市、建築、街道是原畫冊拍攝的最重要題材。
整理原近兩年原畫冊的手機攝影獲獎照片,會發現其中很大比例都是城市和街道題材。攝影師本人認為這和自己生長在具有魔幻主義色彩的城市——重慶有關,也和原畫冊本身的建築學背景有關。
01
街道是手機攝影取之不盡的題材
從伊斯坦布爾居民區到香港林立的高樓,從川西古鎮到日本小巷,我們用鏡頭雕刻了一大批獲得認可的街道攝影作品。與通常意義的“街頭攝影”不同,街道攝影關注的就是街道本身。
▲ 韓松 / 攝 iPhone 5c, 2015年全球iPhone攝影大賽旅行類榮譽獎作品,伊斯坦布爾
▲譚淩飛/ 攝 iPhone 6,2016世界手機攝影大賽(MPA)旅行類/探險類榮譽獎,香港
▲ 韓松 / 攝 iPhone 5c,伊斯坦布爾
▲ 韓松 / 攝 iPhone 5c,伊斯坦布爾
我們最熟悉的東西,往往最難拍攝。街道攝影尤其如此。
前面已經說過,攝影雖然需要依賴于對現實場景和事物的記錄,但若要成就優秀的攝影作品,必然要經過提煉、歸納和昇華。單反攝影技術操作會稍微複雜一些,這無形給人一種“儀式感”,讓人投入更多的學習和即時思考。手機攝影幾乎只用取景和按下電子快門,這會讓人懶於動腦,拍的東西陷入“所見即所得”的尷尬。我們每天眼睛所見,腳步所走過的街道,是手機攝影中最常見的題材之一,也是最容易陷入“所見即所得”之慣性的題材。
如何打破慣性呢?
02
培養自己的“街道感”
如果把帶上手機去掃街看作是“打獵”的話,街道在大多朋友眼裡只是“森林”,街道上的人、物、建築等才是“獵物”。請記住:我們不僅要學習“捕捉獵物”,更需要關注“森林景色”。
以原畫冊的觀點來看,拍攝街道、環境和場景的美,是和拍攝其中的人物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的。 我們這裡要說的以“街道”為題材的攝影,更接近于香港攝影師何藩的一些作品。他的許多代表作城市環境和街道空間表現得很完整,如果忽略掉其中的人物,街道的美、城市空間的美、光影的質感和彼時的城市場景亦是他表現的重點。
我們來感受一下何藩大師的這幅作品,街道環境、光影本身就是一幅簡練響亮而優美的構圖,而不只是人物的背景牆而已。
▲ 何藩/ 攝
這張更能說明街道空間的重要性,人物所占比例很大,但照片抓人眼球的或許是從地道口射進來的光線——街道的氛圍和人物水乳☆禁☆交融。
▲ 何藩/ 攝
何藩作為電影導演,自然對場景和環境的感悟爛熟於心,讓我們通過照片就能感受撲面而來的“街道感”。這是一種將環境和人物看成整體的世界觀。
街道既可以作為我們的拍攝物件,也可以作為我們表現主體的背景環境。這兩種情況都是很有意義的:前者讓我們更注意拍攝街道之美,後者更利於我們去觀察思考人和環境的關係。
03
場所和故事
“街道攝影的靈魂”
我們先不談論拍攝本身,而是先談觀察——學會發現有魅力的街道,學會識別和品鑒街道的美。這是我們拿起手機拍攝街道的第一步。
日本建築學家蘆原義信,用一系列著作來闡釋這個問題,有代表性的便是《外部空間設計》和《街道的美學》。他將街道的空間分為“積極空間”和“消極空間”。而美國的記者和撰稿人簡·雅各斯所著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則從社會現象和人類社會活動等多方面,闡述了城市與街道興衰的秘訣,提出了多樣化是產生城市魅力的重要因素。
我們無非就是在尋找具有多樣性的積極空間。
學術著作們對街道魅力的秘訣進行了高度抽象的概括,下面我們就祭出乾貨,直接用經驗告訴大家哪些街道是具有多樣性的積極空間,值得被大家拍攝。
▼
圍合感強的街道
“寬闊的大馬路從來都不是街道的魅力所在。水泥森林和密集的高樓也許不宜居,但被圍得嚴嚴實實的街道絕對是攝影的好素材。那是一種“撲面而來”的城市的脈動”
▲ 韓松 / 攝 iPhone 5c,伊斯坦布爾
▼
彎道多的街道
“曲徑通幽,光影變幻,事件的戲劇性,很多時候都來自彎道。”
▲韓松 / 攝 iPhone 5c
▼
山地上的街道
“簡雅各斯說的多樣性魅力,體現在高差、形態、光影以及人的活動。”
▲韓松 / 攝 iPhone 5c,瑪律丁
▼
步行為主的街道
“步行速度讓人與人之間,人與建築之間產生很多互動,這是很好的攝影素材。”
▲韓松 / 攝 iPhone 5c,上海
04
關於街道拍攝的幾個TIPS
道路、房屋是死的,只有“場景”才是活的。場景的組成要素是多元的,街道和建築、設施、光線、人物一起才能構成完整的場景。原畫冊所拍攝的街道無不注重場景的塑造,這些技巧不得不說。
▼
4.1 找到主角,避免雜亂
街道和人物,街道和前景誰是主角?人物比例很小只做點綴的話,街道場景就最好有足夠吸引人的元素;反之,如果我就要表現人物龐大的身軀掠過街口,那麼環境只需輕鬆給個大致氛圍便可。
下面這張隨拍表現的是有年代感的日本鐵路函洞,人物只是襯托:
▲韓松/ 攝 iPhone 5c,尾道
而這是極端一點的情況,只是“街道”的微觀一部分,可能已經過渡到了人物攝影了:
▲韓松/ 攝 iPhone 5c,伊斯坦布爾
▼
4.2 盡可能多地讓光和影子參與構圖
我們能觸摸到的是街道的實體,其實影子也是會參與畫面的重要因素。光和影子千變萬化,捉摸不透,恰好是攝影師製造戲劇性和故事性的好素材。
▲韓松 / 攝 iPhone 5c,伊斯坦布爾
▼
4.3 場景和構圖的情緒要一致
構圖法有很多,不同的元素排列會帶來照片視覺上不同的情緒。例如對稱的構圖更有儀式感,適合表現摩登現代的街道,靜謐的街道氛圍也可以嘗試;而三分法構圖穩定而不呆板,適合用在古鎮街道和輕鬆和愜意的隨拍;我們常常去拍攝破舊的街景,此時常常只要注重視覺平衡原則,不會去精准控制畫面的幾何關係。
架設好場景,等待故事的發生。“故事”,可以是行人輕描淡寫的點綴,也可以是路人不經意的擦肩而過,還可以是捕捉到的人們的誇張舉止。故事不必具象,只要讓看照片的人有自己的解讀便可。
05
我們常去這些地方“蹲點”
▼
5.1 視線被阻隔的地方
“看不到的地方總是給人想像,人物的出現富有戲劇性和故事性。”
這個場景符合街道圍合感、彎道的雙重特徵,攝影決定性瞬間便是一人一狗的出現。韓松在這裡等待了半小時之久:
▲韓松 / 攝 iPhone 5c,伊斯坦布爾
▼
5.2 丁字路口
“兩旁的建築框住了場景,形成天然的景框,人物出現和往來多,事件可能性多。”
▲韓松 / 攝 iPhone 5c,伊斯坦布爾
▼
5.3 正對道路
“這恰似一個自己設立的舞臺,等待合適的人經過。”
大多數的街道攝影,背景建築像是幕布一樣,街道人來人往。此時,街道場景是重要的,人物分佈也是重要的:
▲韓松/攝 iPhone 5c,伊斯坦布爾
▼
5.4 地平線
“人物會被藏在地平線之後,而後徐徐出現,給人很多期待。”
照片同樣能表達這種“呼之欲出”的感覺。當然,對於手機攝影來說,有高低起伏的地方最容易找到地平線:
▲韓松/攝 iPhone 5c,伊斯坦布爾
▼
5.5 光影間隙
“較為強烈的影子落在地上,形成場景的一部分,人物的出現會增強戲劇性和故事性。”
這無疑是我們常用的手法:
▲韓松/攝 iPhone 5c,伊斯坦布爾
有了街道場景,有了人物,尋找決定性的瞬間,一幅環境精良,人物事件豐滿的攝影作品便呼之欲出了。
06
可能超越單反的拍法
以上許多內容對於各種器材的攝影來說都適用,就手機來說,雖然在圖元和色彩細膩程度上和單反相機有差距,但在很多方面,手機反而有優勢。我們不妨回到眼睛和手機,試試這些方法。
▼
6.1 將手機倒置
手機更容易實現將鏡頭倒置,因為它更輕便。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些照片所帶來的內在能量:它的最大的力量在於打破了平衡。道路不再平穩地處在下方,它們傾斜,倒置,然後我們感覺些許不安;我們感覺不到一套完整的穩定而平凡的街道系統,而是以小見大,打破常規;我們覺得似曾相識,大腦的潛意識讓我們去思考:這是什麼?好像是街道,好像是投射在街道上的影子,等等。
對於手機來說,照片的旋轉可以通過任意一款後期軟體很容易地實現,這是不是意味著將手機倒置的拍攝本質上沒有實際意義呢?我們認為不是的。倒置鏡頭的拍法,可以是主動創造的,也可以是後期人為的。
這是一張主動倒置手機鏡頭獲得構圖的照片,創作的動力來自自己的親身體驗:當時街道光影交錯,人流如織,孩童的歡笑聲和有趣的街道情景讓人愛不釋手。據松老師談及,此時他更多自然流露出以多視角來拍攝場景的想法。因此他主動旋轉手機,試圖帶著情緒和隨機性進行拍攝。
▲韓松/攝 iPhone 5c
而這張則是後期旋轉得到的倒置攝影,當然因為是倒影,正正反反,到底真實世界是什麼樣的呢?或許這種小技巧帶來的虛虛實實才是照片魅力的源泉吧。
▲韓松/攝 iPhone 5c
▼
6.2 放低和緊貼
行為的習慣性讓我們在很多時候對街道素材的拍攝都傾向於日常的視角:平視,眼睛高度大概在1.6m或1.7m之間,偶爾有少許仰視和俯視。放低手機機位和緊貼一些街道的介面是嘗試改善拍攝角度的的良藥。
我們需要知道這樣一個事實:一些街道在人們眼中的確充滿魅力——香榭麗舍大街,東京銀座,伊斯坦布爾獨立大街,或是上上下下的重慶梯坎兒,也許三五張正常視角的照片還能抓人眼球,但千篇一律的常規視角總給人“官方照”的乏味。
▲韓松/攝 iPhone 5c
放低和緊貼是容易實現的擴展技巧,手機攝影比相機更容易實現。靈活的操作也帶來更為輕快的拍攝體驗。手機的低視角對於常人來說是現實生活中難以體驗到的,有時我們會叫它“狗視點“,街道地面的質感會表現得更加真切。緊貼街道兩旁建築的外牆或其他物體,暫時忘記“端正地拍攝”的平庸感,我們會感受到街道地面和兩側建築牆面的細節,更會在不平衡的構圖中感受到視覺的動力。
▼
6.3 通過反射構建虛擬街道場景
利用反射面拍攝街道是原畫冊手機攝影的常用手法。地面上的水窪,汽車的後視鏡,玻璃櫥窗,街道兩旁的玻璃幕牆都是常見的反射材料。手機的鏡頭頂多指甲蓋大小,一般在手機背面左上或右上方,可以很方便地貼近反射物,並且貼得越近,所得到的照片反射的畫面越寬廣。
▲韓松/攝 iPhone 5c
一般來說,反射後的街景將會和真實場景對稱,但又有些許不同。有時是由於水面蕩起的波紋驚擾了反射面,出現模糊曖昧的景象,有時是由於玻璃的反射和透射同時存在,有了些許多重曝光的感覺。
▲韓松/攝 iPhone 5c
上面說的大都是手機的輕便帶來的構圖的便利性,而這些取景構圖和場景搭建方式又恰恰是擺脫平庸畫面的良方。器材使用的步驟,體驗和操作方式,會反過來影響我們拍照的心理狀態。熟練運用之前說過的快速打開相機、連拍,熟悉按快門和調節曝光的動作(詳見解鎖這幾個姿勢,讓你的照片溜起來),讓操作本身更順手,才能解放我們的大腦和眼睛,全身心地享受手機攝影帶來的樂趣。
就這點來說,手機確實讓我們離攝影本身更近了。
作者介紹
韓松
手機攝影師
旅行者
尤其擅長街頭人文類題材作品
“原畫冊”攝影工作室的創立者及首席攝影師
作品曾獲得全球iPhone攝影大賽人物類金獎
MPA,MIRA手機攝影大賽優秀獎
2015Arcaid images最重要佳建築攝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