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找不到魚窩?四點快速準確的找魚技巧
對於釣友來說,我們出門釣魚來到水邊,滿眼綠波蕩漾,魚兒藏在哪裡,在哪裡打窩效果更好?尤其來到一個陌生的水域,更是一件需要動腦子的事。對此有人針對季節和氣溫編了順口溜和諺語,如“春釣邊,夏釣潭”、“三伏釣早晚,春秋釣中間”等等。
1: 魚兒覓食的規律
魚兒貪戀餌料,哪裡有食物就會往哪裡聚集。水下的腐爛植物,水上的浮游生物,水底的亂石、草葉堆積的地方,也都是魚兒覓食之處。俗話說,“釣草不釣光”是指要把魚鉤下到它們的縫隙中或邊緣處,不要下到光亮的水面。“釣髒不釣光”,這個“髒”指的是水下有亂石草葉等物,能招來各種魚兒。
在這裡下竿雖有可能掛底,但確有魚可釣,光潔平整的地方是留不住魚的。釣手自己用餌料打窩子,這是誘魚聚集的最好方式,但只限于靜水。此外,還可用草捆成捆,加石塊沉入水底。或用網兜裝菜葉、青草加石塊沉入水底誘魚,效果都不錯。
只要是釣魚的都知道,就算魚再多,你不打窩的話也釣不了多少條。打窩餌料看的就是誘魚多少和留香的程度了,有許多的打窩料香味很重的可能就壞窩了,不如一些純穀物的真材實料來的實在。
2:掌握溫度變化找魚
魚兒也是怕冷怕熱的。隨著天氣的變化,會隨時隨地遊到水溫最適宜的地方去。諺語說:“昏秋釣陽夏釣陰”。春秋季節正是冷暖交替之際,岸邊水淺易被光曬透,水溫自然高於深水區,魚兒趨溫而來。夏日水面溫度高,魚不耐熱,自然游向陰涼處或深水區避暑。
在某個水域中,因下雨或其他原因,突然增加大量涼水,使水溫明顯降低,魚兒突然受到涼水的刺激,可能潛伏不動,更不會咬鉤吃食。必須經過一段時間 (兩三天)水溫趨於正常,魚適應了新的水溫,才能咬鉤吃食。
3:富氧的地方找魚
魚對氧的需求不亞于人類,水中最富氧的地方,一般也是魚兒最多、最活躍之處。水在翻騰流動時,易將空氣中的氧溶于水,因此河湖入水口,黑坑的增氧機等處和迎風處都是魚兒最愛聚集的地方。
4:看魚星判斷位置
魚星是魚呼吸、覓食等活動形成的氣泡,有魚星的出現就意味著有魚群到來,迅速撒一點誘餌把魚留住,形成魚窩,同時投入對口的釣餌,見效快,收穫也就會增多。
其實掌握了以上的四點找魚技巧,十有八九都會有魚。除了要選擇一個好的釣位來釣魚,釣魚的工具裝備同樣也起著關鍵性的因素,一個適合自己的魚竿材質最重要的,用起來順手順心更能漁獲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