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花鞋發展歷史
一襲碎花旗袍,
一把油布紙傘,
于江南煙雨中,
從街角巷尾處,
她步履輕柔款款而來,
莞爾一笑,
鞋頭繡著的牡丹也為伊人陶醉。
繡花鞋,發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宋代以後普及全國,傳承至今,從制底、制幫、刺繡到緔鞋,包含了女紅般般“武藝”,堪稱是女紅中的經典藝術。中國歷代女性將刺繡與鞋履完美結合,造就了繡花鞋這一中華民族獨特的鞋履款式,其精湛細膩的製作技藝反映出中國女性的睿智和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力以及對美的追求。
繡花鞋的刺繡修飾手法沿襲了東方裝飾唯美的審美風尚,注重鞋面的章法,和鞋幫的鋪陳,並配以鞋口、鞋底的工藝飾條。應用彩色絲線從鞋頭到鞋跟甚至鞋底和鞋墊上都繡上繁縟華麗的紋樣。繡花鞋繡紋主題來源於生活,基本參案有花鳥草蟲、飛禽走獸、爪蒂花果、山川風物、戲劇人物等。吉祥圖案有蓮生貴子、榴開百子、雙蝶戀花、龍飛鳳舞、花開富貴等,寓意著生命的讚歌和美滿的人生。
十果鞋
踏遍大江南北的繡花鞋最早起源於何時何地?兩千六百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當時位於山西的晉國是個小國,在西元前六百六十年晉獻公當了國君後竭盡拓疆,一舉吞併了十個諸侯小國,開始稱王稱霸。為了讓全國百姓永遠記住他的文治武功,他命令宮中所有女子的鞋面上必須繡上石榴花、桃花、佛手、葡萄等欽定的十種花果紋樣,同時還下令全國平民女子出嫁時必須以這種繡了紋樣的“十果鞋”作為大婚禮鞋,以便世世代代都不忘晉獻公的赫赫戰績。
方頭繡履
相傳秦漢魏晉時有“鳳頭履”,五代後唐馬縞《中華古今注·冠子朵子扇子》:“(秦始皇)令三妃九嬪……靸蹲鳳頭履。”鞋頭以鳳紋為飾,故名,亦稱“鳳翹”。
鳳頭履是秦漢翹頭履最為華貴的一種。在傳統繡制的基礎上,採用納幫繡加綴飾的藝術處理手法。鳳頭為立體型態,由鳳頭至鳳尾滿幫刺繡,彩絲線刺繡的鳳尾似在空中飄逸飛翔,口銜墜飾,整體氣質透著一種貴氣。其突出特點:構思巧妙、造型別致、配色高雅、做工細膩,是當前絕無僅有的服飾文化藝術精品。
鳳頭履分翹首和回首。翹首鳳體現皇后至尊的威嚴和富麗華貴。回首鳳做成回首顧盼形狀,據唐代詩人白居易《宮詞》“淚濕羅巾夢不成,夜深前殿按歌聲。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
翹首鳳頭鞋
回首鳳頭鞋
婚禮新娘鳳頭履
漢代鉤履
五代以後出現了“三寸金蓮”,即裹腳女性所穿的尖頭小鞋。
古代中國“削足適履”的習俗是世界鞋史的一大奇觀。南唐最後一位元皇帝李後主喜愛音樂和美色,他令宮女窅娘用帛布裹足,使腳纖小彎曲如新月狀,並在六尺高的金蓮花臺上跳舞,飄飄然若仙子淩波,纏足因此得名為“金蓮”。
蘇東坡《菩薩蠻》詠足詞雲“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是第一首歌詠女性纏足的詩詞。可見北宋已流行纏足習俗。
“三寸金蓮”原指被強行裹纏、束縛為三寸左右長度的女性小腳,但因腳與鞋唇齒難分,世人把纏足鞋亦稱作金蓮。後人根據鞋形的特徵又分為“鵝頭金蓮”、“柳葉金蓮”等三十多種類型。
明清文人詠三寸金蓮詩:
“第一嬌娃,金蓮最佳,看鳳頭一對堪誇,新筍脫瓣,月生芽,尖瘦幫柔繡滿花”。最後一句描寫的就是繡花鞋。文人們因為喜愛小腳也愛屋及烏了。三寸金蓮可謂是繡花鞋中的一個奇葩。它出自宮廷,幾乎所有金銀珠寶、名貴香料都能體現在三寸金蓮上,可謂極盡奢華。
縱觀千年女性纏足歷史,是一部女性血淚史。如今最後的小腳女子,也已經成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踏入四川的三寸金蓮博物館,感受這段遠古的文化。
清代“旗鞋”
在《宮鎖心玉》、《宮鎖珠簾》、《步步驚心》,《甄嬛傳》等熱播清宮戲中,皇后、嬪妃、福晉、格格等一律穿著一種奇特的高底繡花鞋,這種鞋式是清朝所特有的。
這種鞋稱為“旗鞋”,極富特色。由於滿族婦女從小騎馬,從不裹腳,她們習慣穿這種鞋,尤其是貴族婦女,普遍穿這種鞋,所以稱為“旗鞋”。
旗鞋的面料為綢緞,上繡五彩圖案。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叫作“花盆底”鞋。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統稱“高底鞋”。
花盆底旗鞋
馬蹄底旗鞋
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繡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繡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
這種繡花鞋還有另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格格鞋或福晉履
傳統繡花鞋製作工藝有五大部分,將近90道繁複的工序。主要有設計、制底、制幫、刺繡、緔鞋等。其中設計包括整體造型、繡花紋樣、鞋面與鞋底及繡線的色彩選配等。制幫的程式包括打袼褙、刻幫、粘鞋而、描花、合幫、緝口等。制底要經過打袼褙,刻底、包邊、合底頁、添底布、包底、撚麻線、圈邊、納底等。最後緔鞋,緔鞋基本有三種方法,分別為臥幫正緔法、反幫勾緔法、舒幫明緔法。
古代女子從童年起開始鞋上繡花的生涯,她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用十幾年的時間為出嫁含辛茹苦地繡鞋,將少女純真的愛針針線線繡到鞋面上,表達對愛情的忠貞,對幸福的追求。纖纖素手一針一線傳承了古老的繡花鞋製作技藝,在不盈方尺的鞋材上,傳達著繡制者的願望和心靈寄託,也往往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意蘊。
且看“動人處弓鞋鳳頭窄”,歷代文人筆下所形容的仕女,走起路來婀娜多姿,尤其蓮步挪移間,千嬌百媚盡在足下綻放,既惹人憐愛,也引人遐想。難怪千百年來,女性從不放棄在繡花鞋上爭相競豔,為了增添足下風姿而呈聰明才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