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單不“微”,那些重開新路的無反相機
自無反相機誕生開始,這種說法一直延續到如今,相對于傳統的“單反結構”,無反相機缺省了五棱鏡反光結構,在體積控制上相對來說會有一定的優勢。除了體積,EVF也可呈現“所見所得”的效果,在精確曝光和合焦精准度上有一定的優勢。發展至今,無反相機已經越過全畫幅,開始向上觸碰中畫幅,同時,在專業領域,索尼為代表的無反相機所占的比重也逐年提高,已然是如今不可缺少的一個派別。
▲無反相機結構圖示(Leica SL為例)。
近些年,無反相機技術發展速度相對單反相機要快上不少,從最初的對焦慢、EVF延遲以及鏡頭群豐富程度逐步發展到“混合”對焦、高刷新率低延遲EVF、漸漸豐滿的鏡頭種類,用途也開始涵蓋普通家用、攝影發燒友以及專業攝影領域,是所謂微單不“微”。也正是由於還未完全成熟的狀態,讓無反相機的形態就豐富不少,其中也不乏有“新理念”試水產品推出,一“問世”便驚豔……
開啟無反全畫幅時代
索尼的產品很喜歡以一種“攪局者”的身份出現,就好似科學界的Frankenstein。早期在單反領域無法撼動N、C兩家,便從自己擅長的CMOS下手,推出了世界首款全畫幅無反相機A7系列,並且在同年為這個系列開闢了三條產品線,入門均衡款A7,高圖元高畫質的A7R以及主打視頻拍攝的A7S。A7系列可以說是走在普及全畫幅的前列,不足萬元的售價,再加上小巧的機身,一誕生,已經成為不少攝影愛好者的首選器材。
而在一年之後推出的“補完版”A7M2,相對來說產品形態更加完全,操控、設計以及性能上更成熟。同一代的A7RM2搭載世界首個背照式CMOS相機,圖元也提升至4240萬,成像質素足以成為目前135畫幅的一個標杆。A7SM2的感測器並未更新,但增加了機內直錄4K視頻的能力,已然成為小型工作室視頻機的不二之選。
在索尼A7系列開啟無反全畫幅時代之後,FE的鏡頭群也逐漸豐富,只是由於光學物理結構還無法突破,因此小體積與高素質的鏡頭還無法兼得。大家夢寐以求的10mm-300mm F0.95的餅乾頭估計還要再等等了。
“與世人皆不同”
這句出現在“徠卡100年”廣告片中的slogan是最能詮釋徠卡相機的自古至今的定位。無論現在影像設備如何發展,依舊保持全手動操作和全德制的傳統,而在消費者心中,徠卡也可以算作135畫幅的一個終點。但隨著影像技術的發展,高集成電子化逐步改變了人們對“相機”的認識。現代相機性能愈發強大,也就讓“傳統、老派”的徠卡愈發“落後”。
正當我們以為徠卡會抱著百年的歷史在復古旁軸上迷失的時候,自2015年開始,徠卡便開始開疆擴土,重新開發出多條產品線,而多開闢出來的大都是“現代”相機,全畫幅、無反結構、高刷新率低延時EVF以及准專業定位讓百年徠卡充滿了張力。
全畫幅無反相機Leica SL
其實在Leica SL可換鏡頭無反相機之前,定位全畫幅便攜相機的Leica Q已經面世,獨特的自動對焦系統,還有全畫幅CMOS感測器以及28mm的焦段,讓當時不少玩家一直在討論Leica Q的血統。其實對於徠卡來說,它的精髓不是旁軸、CCD和黃斑對焦,而是持續的創新與引領產業。在Q之後,徠卡又基於此推出了可換鏡頭的全畫幅無反相機Leica SL,若Leica Q是定位於街拍,那Leica SL則徹底放開手腳,瞄向專業市場。
11fps的連拍,4K 30fps的視頻能力,440萬圖元60fps頂級EVF,2.95英寸觸控屏以及LCD肩屏,這些規格無論是在無反還是單反領域,都可稱之為旗艦產品。除了機身,採用了徠卡無反已有的T口,可以轉接徠卡的M卡口,鏡頭群上還算豐富,只是全自動鏡頭目前只有三支,好在焦段覆蓋不錯,而經典的35mm f/1.4 Summilux和50mm f/1 Noctilux也將在後期發佈,當然價格依舊很“徠卡”。
全觸控無反相機Leica T
目前相機操控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復古轉盤控制(例如富士),另一種是現代組合按鍵(例如奧林巴斯),如今連觸控螢幕都未普及的狀態下,想要帶來新的操控方式實屬“超前”理念。而在2014年徠卡就推出了首部“全觸控操控”理念的無反相機Leica T,隨之發佈的還有徠卡自己的T卡口系統。
除了後背3.7英寸全觸控螢幕之外,機身後背再無一顆實體按鍵,機身為了契合這種簡潔的設計理念,整機也由一整塊鋁合金切割打磨而成,這二者結合起來使得Leica T很接近未來的產物。Leica T的拍攝方式頗像如今的智慧手機,交互邏輯猶如官網描述的“直覺性操作”。
超高畫質為先
相對於如今大範圍流行的拜耳感測器,“黑科技”適馬如今一直堅持Foveon X3感測器(感光元件垂直式排列),由於成像原理不同,因此在畫質上,Foveon X3有著先天的優勢,例如1967萬圖元Foveon X3感測器可以最終生成約3932萬圖元的Jpeg照片。不過Foveon X3感測器帶來的負擔就是需要與搭配腳架,並維持ISO 400以下,拍攝過程有耐心,且後期也需要適馬特殊軟體來處理RAW。雖說麻煩,但對於風光、靜物題材來說適馬的Foveon X3感測器已經是相當適合。
如今基於Foveon X3推出的sd Quattro/Quattro H擁有SA卡口、無反結構,沒有了反光鏡的機震,光線充足的情況下可以手持,這也算是增加了sd Quattro的出勤率。同時sd Quattro的價格也親民不少,享受Foveon X3感測器高畫質的門檻大幅降低,況且還有SA卡口豐富的鏡頭可選。
隨身中畫幅系統
“HASSELBLAD X1D在核心的CMOS上搭載的是索尼的5000萬圖元中畫幅感測器(43.8×32.9mm)。”的確4433算是120中畫幅系統中的“殘幅”,但對於如此小的機身而言,43.8×32.9mm大小的CMOS足以成為影像器材世上的一個標誌性產品。拋開感測器畫幅,X1D其他規格配置還算主流,且操控方式也引入了觸控式螢幕,加上機身的小巧,上手時很難想到這是一台可以手持的中畫幅系統。
哈蘇X1D搭載的是索尼CMOS,但整機是哈蘇自主設計製造,並由瑞士精工代工,整體配色也很跳躍,橙黃色的快門按鍵也一貫符合哈蘇的傳統,鏡頭群上可以透過官方的轉接環轉接已有的哈蘇H鏡頭,只是轉接環的體積有些感人。
雖說哈蘇X1D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但受眾人群並不廣泛,如果棚拍,可以選擇更成熟的哈蘇H系列相機,而外拍選擇成熟的無反或者單反似乎更佳。如今哈蘇X1D的定位與A7一代類似,戰略意義更強,按照如今的發展勢頭,說不定下一部中畫幅無反系統就成為你隨身創作的工具。
如今的無反相機有著很廣的用戶群,靈活的操控方式,所見所得的拍攝都是亮點所在。有索尼、哈蘇這類“開拓者”,也有徠卡式的“創新”和適馬的“堅持”,的確,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無反更接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