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旅行|關於澳洲,一種相對高級的性☆禁☆感

只是一篇遊記

關於所見及所想,也許,也會啟發些許性☆禁☆感和溫柔。

The Tumbled Sea來自樂生活空間

00:0004:31

“我覺得這裡十分性☆禁☆感。”

同行的先生問起來我初到澳大利亞的印象,我這麼回答。而彼時我們只是十分俗氣穿過了悉尼歌劇院對面的海岸和有人氣兒的廣場,坐在了旁邊公園的一棵不知名的巨大樹冠下的長椅上吹著風,看著趿拉著拖鞋的的年輕人依偎在一起前行,鳴叫著的海鷗在晚霞鋪成的粉紅色波浪裡遊動,隨即又在閉園通知的哨聲中消失沉沒。

海很大,樹很大,晚霞很大,自然很大,顯得城市很小。可這顯得很小的城市,又仿佛不甘示弱般的顯得更熱烈,更蓬勃,更躍躍欲試。

很難形容的感覺。我想,也許可以稱之為性☆禁☆感。

街邊自行車,巨大樹冠下的長椅,悉尼片段。

性☆禁☆感分很多種,美好的肉體最為直接誘人,簡單粗暴的掠奪感官和感受。什麼時候會覺得一個地方性☆禁☆感,難道只是沙灘棕櫚和穿著比基尼的古銅色肌膚?又或者是空氣裡面彌漫的大麻蛋糕的鬆弛味道?

不,不只是如此。

初級的性☆禁☆感太過直白成熟,誘惑的成分太多,容易流入低俗。另一種能喚起衝動的性☆禁☆感,是自由奔放的美好。亨·亨伯特寫下“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望之火”絕不是因為洛麗塔的曲線或者容顏,而是她初具人形,卻依然保持脫離成人世界既成觀點的不羈和自由。單純,生長,瀟灑而不拘束,美而不自持,一種盎然有力的生命力產生令人幾乎原始的衝動,但似乎又保持了距離,不敢也不忍去破壞和玷污,心懷對美的敬畏。

這才是相對高級的性☆禁☆感。

碼頭散步,夜晚的悉尼。

澳洲大陸城市裡繁華喧鬧,人煙味兒十足,可自然卻廣闊不經修飾,美的渾然天成。因為不諳世事,所以沒有故作深沉的沮喪和抱怨,是勇敢的文明包裹下的狂放,這是澳洲的性☆禁☆感。

在澳洲定居的朋友有些遺憾地說,“這兒沒什麼歷史,在這兒可能只是世界各地的翻版與集合。”

不要遺憾,就是這份看似輕浮淺薄的歷史,才養成了澳洲的脾氣,這塊土地沒有過多經歷社會形態更迭的腥風血雨,沒有慘遭工業革命的蹂☆禁☆躪破壞,她天賦極高,卻隨心自由生長,在人類終於進階到高級文明後,用了只不到三百年時間,狡猾的直接彙集智慧成果迅速成長。因為本身包容了如此複雜的多樣,反而更加百無禁忌。不同膚色,種族在這塊土地都以客人的身份探索,同時也在以主人的方式定居和生活。

澳洲大陸吸收文明,卻並不像出身相似的加拿大一樣急於證明自己,將文明成果糅合為獨具澳洲風格的文化體系,它僅僅致力於為人類提供舒適的居住環境,大家各取所需,足矣。

“我更喜歡自己本來的樣子呢!人類文明的話,他們覺得夠用就好啦,也沒什麼野心讓大家記住我,畢竟真的是更喜歡自然和自由呢。”

也許就是這樣無所謂的口氣吧。

這樣的狀態,難道不性☆禁☆感麼?

小朋友,大自然。

純粹的可愛和真正的性☆禁☆感,界限從來都是模糊的。

- 澳洲城市:煙火氣的藝術圈兒 -

就旅行而言,我是很不喜歡前往城市的,永遠熙熙攘攘的人群卻都帶著說不出的孤獨和冷酷。

拜託,我每天就是這樣搖搖晃晃的站在地鐵裡反思人生的好麼,為什麼要買張機票不遠萬里去另一座鋼鐵森林裡穿行修煉,難道是人生遊戲裡附加積分的特別關卡麼?

可意外的,呆在這兒很奇怪,我鬆懈了下來。

墨爾本街頭。

在悉尼,剛剛抵達是周日的下午,拖著行李以為這座城市的清冷來自於我的疲憊和南半球初秋的蕭瑟,回過神才發現是週末商店關門歇業,偶爾路過的人也被雨挾裹著步履匆匆。曾經在英國旅行時候也有過類似的情況,也許畢竟是曾經的藩屬國,總沾染一些相似的冷談又排外的習性吧。對旅行來說,真是孤獨啊。

傍晚雨停,那麼,一起出去走走吧,卻是另一番熱烈的景象。城市高樓林立,設計卻十分優雅,帶著浪漫的精緻氣息。廣場上路過戴著八角帽用麵包喂海鷗的孤單老派紳士,經過廣場上紅色頭髮的柔術街頭表演者和圍觀鼓掌的人群,最後在黑夜暗金色的燈火中包裹著的泰國餐廳,服務員是東南亞女子那種纖細有力的姿態,我看著遠遠的她們露出好看的牙齒用泰語聊天,然後默默的呲溜了一口河粉。

嗯,是我喜歡的城市類型,精美的殼兒下面包裹著的全是人間的煙火氣。

墨爾本街頭,吃東西,笑,遊蕩。

除了悉尼,澳洲城市不得不說的,還有墨爾本。

時間已經算是墨爾本的秋天,總是陰沉的天還有說下就下的雨。在澳洲留過學的朋友說:“最糟糕的天氣開始了。”可是奇怪的,這麼糟糕的天氣裡,對於墨爾本的喜歡,還有些熱烈。不論是在維多利亞女王市場中生鮮滿當當的鬧騰,還是套著薄荷綠夾克被系在街邊小店門口的牛頭梗,又或者在沒有裝模作樣的年輕人的復古集市裡,和穿著雅痞的老頭們一起挑選黑膠唱片……那種喜歡,就像和朋友約了見面,意猶未盡的又去喝了酒,終於在一天結束時候,能發出癡癡的傻笑。

鬆弛,快樂。

我想這份喜歡,更多來自於澳洲城市多樣化發展的藝術,不論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是在美術館中學院氣的流派作品還是垃圾桶旁噴漆罐湊出來的大塊色彩……所謂藝術,就是要對人生存之外的孤獨和痛苦以撫慰。而這座城市,不允許你孤獨,你要表達,要熱烈,要美。

美術館的影展與街頭塗鴉。

或許澳洲在地球板塊裡漂流的位置太孤獨,而悉尼墨爾本這樣的城市在澳洲廣闊的原始自然中又太渺小。那麼,就盡可能的湊在一起的竭盡全力的去熱熱鬧鬧,開開心心,漂漂亮亮的好好活下去吧,畢竟好好活著,才能覺得活著好好。

這樣的姿態,難道不性☆禁☆感麼?

- 澳洲自然:沉靜和洶湧並不對立 -

在朋友圈放了一組海的照片,朋友留了一條評論:“好浪。”

是啊,真的是特別好特別好的浪。

“好浪。”

也許是南半球的西風被這種性☆禁☆感吸引而鼓吹的格外賣力,又或者洋流被海灘上膚色健康的飆網者期待的神色所鼓舞,不論在哪一片沙灘,都有孩子在海浪退去時全力向大海深處跑去,在海浪再次湧起時,又尖叫著被海浪追逐著拼命跑回沙灘,踩著覆蓋著白色泡沫的優美曲線。浪那麼猛,卻陪孩子們玩兒的那麼凶,呼嘯著翻滾著飛上來,竟然感到了一絲令我懷疑的溫柔,就像是你伸手觸碰那白色揚起的猛烈浪花,她就會迅速化成泡沫,匍匐在你的膝下繾綣。

安靜,張狂,或者繾綣...

海的樣子,怎麼看都不會厭。

除了海,想要親身感受自然到每一種形態,還有什麼比公路自駕來得更痛快呢?B100公路就是眾所周知的大洋路。有山有海,多麼簡單的一個形容,但卻很難簡單說明山和海之間無數種排列組合的方式所帶來的震撼:

“世界旅行不像它看上去的那麼美好,只是在你從炎熱和狼狽中歸來之後,你忘記了所受的折磨,回憶著看見過的不可思議的景色,它才是美好的。”

——凱魯亞克《在路上》

比如被地形抬起而直線上升的公路,找到了終點;

比如圓弧形的海岸線和一角潔白又孤獨的燈塔;

比如下著雨的一段山路

和車窗上留下的好看又模糊的綠色;

比如海和天連起灰色細密的線,那是海上的風暴;

比如再從壯麗鋪滿天際的晚霞開到

只有反光路標的茫茫黑夜;

直到到達終點站在海灘和十二門徒岩如此接近時,看著夕陽擦著岩石的邊緣沉下去,只剩下洶湧的黑色海浪,才回味過來一路上交替的溫柔和冷峻。

十二門徒岩的落日。

這樣的自然,變化,反復,貫徹自己,也許有好的時候,也許有不好的時候。

好的時候非常好,不好的時候,在我眼裡,也很好。

性☆禁☆感極了。

- END -

我熱愛旅行,熱愛自由,熱愛的無以復加。

又有誰不是呢?沒有一種克制不是基於膽怯和猶豫。我們隱忍,克制,性冷淡風緩慢的刮著,斷舍離變成了一種時髦,把坦白和直率默默的覆蓋上一層硬殼,揣摩著說出“我不需要”“我不喜歡”時應有怎樣的表情和語氣才讓人覺得有種不被小看的瀟灑和決絕。

可是,再嚴肅的架子也會有搖搖晃晃撐不下去的時候,就像凱魯亞克所寫的橋段一樣,ON THE WAY,最後,還是在路上。當插著耳機堵在二環路看著計程車的一個勁兒的蹦字兒沉默的時候,就會想起把腳伸在前擋風玻璃上看著澳洲風光不負責任的扯淡的時候,想起來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個地方,熱烈的,自由的,性☆禁☆感的生活著啊。

對我而言,這就是旅行的意義。

那麼暫且帶著這樣認知,思念著南半球的好浪,在北半球好好的浪下去吧。

“走你。”

作者|飛魚

本文圖文均為原創,

轉載請先留言取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