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孩子不聽話,這或許是大多數問題的根源

隨著所接觸的家長諮詢越來越多,我會時不時思索:為什麼這個問題會在這樣的親子互動模式中出現?這個問題的根源是什麼? 我們來看幾個家長提問的例子:

“孩子都一歲八個月了,還動不動就哭。只要要求沒有滿足或者其他莫名其妙的原因,他就哭個不停,像個小寶寶一樣。講道理、打罵都沒有用……”

注:一個在嬰兒期習慣用哭聲表達需求和情緒的寶寶,在父母沒有有意識示範和引導的情況下,在表達型語言還沒有充分發育好的情況下,會突然間用其它方式來表達需求和情緒嗎?另外,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講道理父母覺得他能夠明白抽象語言邏輯嗎?

“我懷了老二, 老大已經3歲了,還是很粘人,我到哪裡他就跟到哪裡,總是要我一個人抱。為什麼孩子這麼大了還不獨立呢?我都說我很累了他還纏著我,這個孩子怎麼那麼自私呢?”

注:拋開媽媽孕期情緒行為以及孩子互動模式的變化給孩子帶來了怎樣的暗示和影響。一個三歲的孩子,確實是自我意識和獨立開始發展的時候,但是媽媽所期待的“獨立”以及“不自私”真的符合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發展特點嗎?他們的換位思考能力真的能達到這位媽媽的期待值嗎?

“小孩子20個月了,每天總是動個不停,玩玩具也玩不長久,總是玩一會兒就換。給她讀繪本她也坐不住,聽不了幾分鐘就跑掉了。 請問醫生我的小孩是不是多動症?”

注:幼兒注意力的持久性還在發展過程中,所以很多孩子確實很難因為某一個特定的玩具或者遊戲活動而維持“較久”的注意力,尤其是那些靜止性或者互動強度不大的玩具或者遊戲活動。這位家長對一個20個月幼童的要求是不是也超出了她實際的發育階段和水準了呢?

 2 

我相信看到這裡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以上這幾個例子中,父母在對孩子的期望值上都不約而同地使用了“大躍進”的方式,給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明顯高出了孩子實際的發育水準。

其實,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發展規律和特點,而且對於養育方式和親子互動模式的需求也是一直不斷動態變化著的。如果父母的養育互動模式和孩子的動態變化是想適應的,那麼孩子的情緒行為問題就會少很多,親子互動和親子關係也會更順暢。 反之,則會出現很多的問題。

 3 

除了上面三個“大躍進”例子以外,有些父母在育兒中不能及時查知孩子的發育變化並隨之做出養育模式的調整,一成不變地使用孩子幼時的養育方法和模式,也同樣容易出現問題。

比如,嬰兒期的寶貝們需要父母全方位細緻的照料和周全的保護,這個時候媽媽們也會在各種生理心理條件變化的影響下對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全面關注和保護。這在嬰兒期是有著非常積極意義的,因為這是寶寶們生存的大前提。

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認知能力、運動能力、自主意識增加,對外探索需求也增加。如果父母沒有意識到這點並及時調整自己的育兒模式,還是像嬰兒期那樣育兒,並對孩子的事情進行全權控制和決定,問題馬上就會來了。

比如寶寶開始添加輔食的時候,是父母幫忙喂的,但是孩子大一點之後會想要自己嘗試。這個時候如果父母覺得孩子吃不好,不想收拾殘局,堅持喂,會怎麼樣呢? 我收到過一個諮詢:孩子4歲半,非喂不肯吃。他的吃飯模式是“大人負責喂,他負責張口,手裡還必須玩著玩具”。

寶寶大了,凡事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識了,好奇心更強了,父母如果還是全權代勞,或者因為害怕孩子受傷或者“不衛生”阻止孩子的探索,結果會怎麼樣呢?舉個例子,2歲左右的小朋友,想要自己走,父母嫌她走得慢,不顧她的意願要強行抱著她走。於是,我們要麼看到的是孩子大哭大鬧滿地打滾,要麼看到的是父母把孩子放下後,孩子一定要自己走回到原來的地方再重新走回來。這往往讓父母非常煩躁和惱火。

到了青春期就更是如此了,青春期的孩子希望有更多的個人空間和個人隱私,如果父母事無巨細都詳細安排,什麼事情都究根問底,往往會和孩子之間產生激烈的摩擦和衝突。

一點思考,和大家分享,也期望看到你的思考和回饋。

作者介紹:徐桂鳳 主治醫師·兒童心理科,就職於美國愛荷華兒童醫院,擅長兒童心理及行為保健,正常兒童生長發育指導,兒童心理行為問題評估。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媽咪知道】所有,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需轉載請聯繫我們。

【媽咪知道】平臺致力於為媽媽、寶寶提供最專業的移動健康管理服務。一鍵諮詢,三甲醫院兒科、產科醫生線上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