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可以母乳餵養,但是有些小條件...
5秒快讀大長文梅毒可以哺乳,只要乳☆禁☆房不出事;
乳☆禁☆房若有事,結痂癒合後再喂;
梅毒很好治,早發現早治早好;
【媽咪知道】上不時會遇見其他專業的小夥伴跑來跟我探討一些醫學營養又或者哺乳的問題,婦產科醫生許文茵一直就是這樣的小夥伴。她即將準備給醫院的同道分享母親在特殊感染情況下的母乳餵養。
大家做母乳餵養支持很久了,我們知道乙肝、丙肝媽媽是可以安全哺乳的,也知道愛☆禁☆滋☆禁☆病毒感染的媽媽不能常規推薦哺乳(但落後地區有更多不同的考慮),但我們似乎不太常討論感染梅毒的媽媽是否能安全哺乳。
在使用嚴肅臉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說個歐洲舊社會孤兒院與奶媽的故事:
16~17世紀的歐洲,棄嬰成風,孤兒院和社會福利機構大量收養這些孩子。那時候的人工餵養及醫療條件非常惡劣,如果失去人乳餵養,嬰兒們很難存活。因此,孤兒院盡全力向社會招募奶媽(wetnurse),但數量永遠趕不上棄嬰的規模,願意成為奶媽的婦女往往需要同時承擔多個孩子的餵養,並且餵養物件不固定。於是,環境簡陋的孤兒院裡有成群嗷嗷待哺的小嬰兒和少量任務繁重的奶媽,使疾病迅速傳播擁有了良好的土壤,其中最麻煩的就屬梅毒的流行。1886年,義大利的一家普通孤兒院裡僅有24位奶媽,平均每人承擔著37名嬰兒的哺喂工作!!!(我其實想說,看看供求關係的瘋狂拉動力……)
一方面貧窮的婦女對作為奶媽的固定補貼金非常渴望,另一方面又很懼怕以梅毒為代表的疾病傳播。20世紀以前,沒有人徹底搞清楚梅毒到底要怎麼治療,所有人都只能蒙在鼓裡無端地害怕。從13世紀首次報導梅毒在法國的爆發,到1943年終於明確了青黴素對它治療有效,人類在這個小小的螺旋體感染上走了太久的夜路。歐洲的社會福利機構用幾個世紀多,嘗試了無數的方法歸納總結管理奶媽與棄嬰之間的餵養分配關係,以保護無辜者免受梅毒侵襲。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漸漸隱約摸索到了一絲絲線索的味道……
梅毒Syphilis
梅毒是一種性傳播疾病,在及時發現並治療的情況下,這個病不難處理。與媽媽骨肉相連在一起的胎兒是能輕易被傳染到的,那麼,因母乳餵養關係而同樣親密連結著的嬰兒,是否也是輕易傳播的物件呢?
梅毒怎樣傳播?
與有梅毒病灶( a syphilis sore or rash)的部位(陰☆禁☆道、口腔或肛門)在啪啪啪時時直接接觸。這些病灶通常出現在生☆禁☆殖☆禁☆器官相關部位,但也可以出現在身體其他部位,比如嘴唇或乳☆禁☆房附近。
母嬰在孕期、生產、及不恰當母乳餵養時的傳播。
梅毒螺旋體有能力穿透完好的粘膜( intact mucous)或者受損的皮膚(compromised skin)。
母乳餵養時,寶寶的口腔粘膜——乳汁——媽媽的乳☆禁☆頭、乳暈、乳☆禁☆房皮膚,是三位一體的緊密關聯部位。顯然,寶寶的粘膜是易感窗口。乳汁本身不被認為是傳播途徑。而媽媽乳☆禁☆房皮膚是否有病灶破損,從而讓梅毒的病原被直接暴露給孩子是問題的關鍵。
從上面我們看到母乳餵養有機會傳播梅毒。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母乳餵養關係都會受到影響。簡單來說,被感染的媽媽,在乳☆禁☆房零病變時,沒有證據表明人乳會傳播梅毒。
媽媽在梅毒活躍爆發(active syphilis outbreak)累及哺乳部位時——當乳☆禁☆房、乳暈或乳暈上有病灶(硬下疳SHANG-kur,a small sore, called a chancre)出現,需要停止患側母乳餵養或者捐贈母乳;相反,只要乳☆禁☆房及相關部位皮膚完好,這樣的母乳餵養則被認為是安全的。
治療期間為了保持母乳分泌量,推薦媽媽及時擠奶並丟棄或捐獻。治療及乳☆禁☆房相關部位的皮膚損傷完全癒合後,重新開始母乳餵養是安全的。
討論完上面幾個簡單的基礎問題,我們還需要知道:由於梅毒是一個被感染後有潛伏階段(從感染到出現症狀平均潛伏6周)的傳染性疾病,能治療,可控制,於是“梅毒感染的媽媽能不能母乳餵養”這個命題會因為時間的關係,有幾個可能的設定:
媽媽在孕前已確診過梅毒
媽媽在孕期確診梅毒,寶寶出生無恙
媽媽在孕期被感染了,產後才發現
寶寶出生後,媽媽才感染,以及發病
寶寶出生後,媽媽才感染,但是暫時不知道
設定1,如果孕前確診梅毒,怎樣都應該是經過了治療的,只要排除再次感染,然後孕期相安無事,還順利誕下了寶寶,這種狀態下的哺乳十分安全的。
梅毒能在早期階段及時治療,總是容易處理並且預後良好的。臨床治癒後,安全孕產不是問題。
治癒後,雖終生攜帶梅毒抗體標記物,卻不像水痘感染後的抗體那樣留下長久的保護力。
設定2,孕期確診梅毒,應該已經積極地治療了吧,這種治療同時也在積極地幫助控制肚子裡寶寶受感染及各種出生缺陷連同死胎的風險。這樣狀況下娩出的孩子很有可能出生後也第一時間安排相關治療處理,道理同設定1——既然孕期都熬過了,並且寶寶也得到及時處理,哺乳同樣安全。
梅毒在孕期對寶寶造成什麼影響?
梅毒會導致寶寶低出生體重、早產甚至死胎。
孕媽媽一旦發現,必須及時治療。
被感染的寶寶出生時可能未產生任何相關症狀,然而,不及時處理有機會讓寶寶在短短幾周內迅速發展出嚴重的問題(白內障、耳聾、癲癇甚至死亡)
媽媽在孕期的梅毒感染若接受有效治療,尤其是在孕16周以前,寶寶感染的機會將很低。否則,寶寶獲得胎傳梅毒,一切壞果子都在排隊等著來呀。治療可以控制寶寶進一步遭到病菌破壞,但治療前對發育造成的影響是不可逆的。
設定3,媽媽孕期感染,產後發現梅毒。這個情況很危險。
我國規範產檢中,孕早期會常規接受梅毒抗體檢測,但隨後的孕周裡,沒有特殊事情發生,常規產檢和醫療程式是不會再無端端反復查驗梅毒抗體了,除非最後要行剖宮產。當然,謹慎保守的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孕早期和孕晚期都應循例檢查梅毒,就怕萬一嘛。
如果媽媽孕期明白自己暴露在危險的性關係中,最好還是主動與醫生溝通做好早發現早治療的工作,誰糊塗都不要緊自己千萬別糊塗。畢竟各種感染性疾病對宮內發育中的小寶寶有太多的危害和風險,及時合理的治療才是明智的。一般認為孕婦的梅毒病階越早,胎兒感染的風險越大。即使患有無症狀的隱性梅毒,還是具有傳染性。
所以設定3這個命題會讓小寶寶無保護地暴露在母親的感染狀態中相當一段時間,如若順利出生並且未表現明顯異常,或許會持續一段時間的母乳餵養,直到媽媽出現異常。
那麼新的問題來了。一種情況是,寶寶其實已經在宮內就感染了,或者生產時被感染了,那麼這時的餵養顯然並不會進一步加大風險,我反倒更擔心寶寶未接受及時治療而造成的嚴重後果,但是這個黑鍋,母乳不背。
另一種情況是,寶寶出生前都倖免感染(機會渺茫),那麼媽媽的潛伏感染狀態會不會經由母乳傳播?正如前文所述,在乳☆禁☆房零病變時,沒有證據表明人乳會傳播梅毒。在媽媽出現症狀以前,如果母乳餵養關係平穩舒適,經由母乳餵養感染孩子的風險很小。
直到媽媽的病程爆發,梅毒病徵浮出水面,方才尋醫確診,啟動治療。如果乳☆禁☆房受累,這次就真的不能繼續母乳餵養啦,至少在出現皮損的一側乳☆禁☆房必須果斷暫停餵養;假如乳☆禁☆房相關部位倖免病變(也許只有單側),即使正在接受治療的媽媽,還是可以(單側)哺乳的。你可能還要擔心用藥的哺乳期安全性。沒事,青黴素與哺乳期是相容的。寫完這個複雜的設定3,我松了一大口氣。
乳☆禁☆房上的病灶是限制哺乳的首要因素,但非乳☆禁☆房區域的病灶怎麼考慮呢?比如媽媽的手臂上?(雖然這個機會滿低的)
只要你能保證病灶不被接觸(孩子或吸奶器),繼續餵奶是ok的;
但若不能保證,就放棄親喂吧,擠出來的奶要麼通過規範的巴氏消毒處理後再用,要麼扔了,要麼捐獻乳汁給有資質的機構做殺菌處理(我不確定國內有沒有機構收……)
梅毒螺旋體很脆弱
捐贈給母乳庫的感染母乳只需要規範的巴氏消毒程式就能破壞其中混入的梅毒病原。
設定4 ,寶寶出生後,媽媽才感染且發病。這情況有點奇葩,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周全地考慮一下對吧。產後哺乳的媽媽受激素水準調節以及疲勞的牽制,其實很久都滿沒有興致啪啪啪啦。不啪啪,哪裡來的感染呢?所以我更願意相信這是產後蠻久才有的可能了。設定3中新生寶寶都可以安然接受媽媽無損傷側乳☆禁☆房的餵養,更大一些的寶寶免疫系統相對又進步了一丟丟,其實同理對待就差不多了。
設定5, 寶寶出生後,媽媽才感染,但是暫時不知道。綜合3及4的思路,不知道就是沒症狀,就算有症狀還要看是否出現在乳☆禁☆房區域,可以怎麼做應該秒懂吧。
總之,梅毒不是一陣風吹就來的,通常已經與母親共存了一段時間,在開始母乳餵養的關係以前,通常情況是在孕期或者更早就已經得到發現及治療的,孕期尚且無恙,哺乳作何為難?還是那句,乳汁本身並不影響它的傳播(說得軸一點就是,目前為止沒有證據表明母乳會傳播梅毒)。
乳☆禁☆房上出現的任何不熟悉或者你沒把握的皮疹、皮損、開放性潰瘍時,最好及時就醫,明確診斷。
另外,因為大前提是在討論母乳餵養,我們一直強調乳☆禁☆房相關部位的皮膚損害時,並不是說其他部位的就不重要。母乳親喂時媽媽與孩子也有很多其他部位的接觸機會,如果媽媽有非乳☆禁☆房區域的梅毒皮膚狀況,也是同樣需要謹慎處理,避免與寶寶接觸哦。
參考出處:
1. http=www.eatsonfeetsresources.org/?page_id=687
2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5). Syphilis - CDC Fact Sheet.
3 https=www.womenshealth.gov/a-z-topics/syphilis
4 https=www.plannedparenthood.org
5 https:www.niaid.nih.gov
6 https:www.cdc.gov/mmwr/preview/mmwrhtml/00026330.htm
7 Joel A. LamounierI; Zeina S. MoulinII; César C. XavierIII. Recommendations for breastfeeding during maternal infections. J. Pediatr. (Rio J.) vol.80 no.5 suppl. Porto Alegre Nov. 2004
8 10. Lawrence RM. Transmiss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hrough breast milk and breastfeeding. In: Lawrence RA, Lawrence RM, editors. Breastfeeding: a guide for the medical profession. 5th ed. St. Louis, MO: Mosby; 1999. p. 563-616.
9 https=www.stdcheck.com/blog/will-an-std-affect-my-pregnancy-or-breastfeeding/
10 D I Kertzer. Syphilis, foundlings, and wetnurses in nineteenth-century Italy. 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 1999, 32 (3): 589-603 (https=www.thefreelibrary.com/Syphilis%2c+foundlings%2c+and+wetnurses+in+nineteenth-century+Italy.-a054258702)
(可自行替換=為://,查看網頁)
作者介紹:劉瑩 主治醫師·兒童營養科,醫信兒科,營養科醫生——劉瑩——曾就職于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營養科,畢業自中山大學醫學營養系,後取得中山大學MPH碩士學位,在臨床營養的一線工作崗位已浸泡10年,擁有深深的人文關愛情懷及醫學營養專業背景知識。 擅長各階段人群營養,在孕產哺乳、圍手術期及危重症患者營養支持方面有豐富的經驗。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媽咪知道】所有,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需轉載請聯繫我們。
【媽咪知道】平臺致力於為媽媽、寶寶提供最專業的移動健康管理服務。一鍵諮詢,三甲醫院兒科、產科醫生線上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