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館子必點菜之河南菜
我的反射弧有點長(好聽點的說法),前不多久我才反應過來,清明上河圖裡描述的汴梁盛景,其發生地就在現今河南的開封。
然後一系列的高能對應就連續而來,比如,武俠小說裡最常出現的臺詞“武林大會、武林盟主”,都脫不開與“中原武林”的干係,而這個中原武林也脫不開與河南的關係。
當然啦,對於武林裡“誰是誰非、誰最厲害”這些問題,我一點兒不關心一點兒不好奇,我只好奇一樣:中原武林開大會選盟主,劈裡啪啦打完了,會不會由誰做東擺個桌,辦一天流水席?如果辦的話,會是何種款式?
武俠小說的作者們沒有寫,我也就連個猜測的依據也沒有。
以後再看武俠小說,想來一些遐想的話,就去吃一頓河南菜吧,聊勝於無嘛。
當然啦,只要想吃,啥時候都能吃到河南菜,這就是北方人士中原人士的特有福利吧?
那麼去河南館子,你一般會點些什麼呢?反正下面就是我的清單:
汴京烤鴨
據說烤鴨早在北宋時期就是都城汴京城裡大小食肆的招牌菜,京城各處都分散有養鴨房,提供食肆日常消耗。
烤鴨在那個時候還叫炙鴨,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都有機會品嘗得到。色相嘛恐怕不會如今天這樣油光黃亮,配菜也可能只有大蔥一根,不過想一想,將近一千年前的古人已經能夠吃到這般美食,就不禁莫名的替他們感動一下,連帶著吃都要多吃幾塊肥而不膩的鴨皮,才足以表達對古人們發明出這種美食的感激之情。
汴京烤鴨的吃法和北京烤鴨類似,用荷葉餅包裹鴨肉、醬料、大蔥和其他配菜,卷巴卷巴吃,但歷史要比北京烤鴨要久遠得多。
蔥燒海鮮
蔥燒海鮮這道菜在好幾個菜系裡都有,具體到各省,有不同的制法,不同的搭配,但是難點和特點都在於幹海參的漲發,要發到飽滿柔潤,但又要一定的韌度,不能發得太過。等好不容易過了漲發的大關,後面還要文火武火交替著掌控,還要看時機,不是輕易事。
所以對於這種需要經驗掌握時機掌握火候的菜,我一般都不在家裡挑戰,都是吃館子,閉著眼睛享受,嘗到一點甜頭就要大加表揚。要是吃到入口軟糯,層次浸透豐富的,那就更妙了。
牡丹燕菜
牡丹燕菜是洛陽水席的頭盤,主料是蘿蔔,牡丹花就是用蘿蔔雕成的。當然,對於吃口精細的現代人,那一碗湯水裡絕不會只有純粹的蘿蔔,還會有雞湯、海鮮一類調味吊鮮,配料也不含糊,總之吃口不錯,拿來宴客也很有規格,一舉兩得。
水席指的是像流水一樣撤換菜式,也指出宴席的內容都以湯湯水水為主。
素菜葷做、滿席湯水,是洛陽水席的兩大特色。吃一套完整的水席必有24道菜,這和洛陽作為東都的歷史密不可分,與武則天更要扯上千絲萬縷的聯繫。
儘管洛陽各家老字型大小對這24道菜有不同的解讀,不同的做法,但牡丹燕菜是必定要有的,這道菜最初就是由武則天“發明”的。
吃水席不一定要吃整席,豐儉由人,24道菜也沒有固定的套路,選材很廣,除了一定要有的牡丹燕菜,其餘的在各家水席店都能吃到完全不同的感覺,全加起來恐怕也有四五十道。
蔥扒羊肉
怎麼說呢,這蔥扒羊肉屬於食欲菜,就是看見菜的樣子就會淌口水的那種。
羊肉選的是極好極肥的肋條肉,用高湯扒制,收汁之時,肉質也軟糯到了一個境界,但還保有著肉塊的完整性,待到筷子夾起送入口中,那種軟糯就輕易在齒間釋放出來,絲毫不費牙。樣子看起來雖肥,吃起來卻不膩,肉香綿長得很。
連湯肉片
連湯肉片是洛陽水席的一道菜,也是最方便做家常了的菜,湯水連帶,成品像不辣的水煮肉片。
汁水收幹些,就像小炒肉片,樣子和香味都是很饞人的那種,日常煙火飲食的味道。
肉絲帶底
芹菜炒肉絲,下麵墊著用麻醬、蒜泥涼拌過的粉絲粉條,就是肉絲帶底。
粉皮吸足了肉汁,帶有芹菜的清香,甚至要比肉絲還好吃,不小心就奪了風頭,和剩餘菜汁混在一起,超級下飯。
面炕雞
對炕什麼什麼的總是不能抵禦,這種烹飪手法深得我心。比如,湖北的炕土豆,雖然沒吃過正宗的,想想我就饞啊。
河南的面炕雞,是把雞肉斬塊以後蘸雞蛋澱粉糊炸酥(或者小火烤香,這就是炕的意思),然後在雞湯裡像煮酥肉那麼煮出來的,成品確實極像酥丸子湯。
雞肉的香氣先是被鎖在麵糊裡,繼而又在雞湯中得到激發,配上各種湯料,想不好吃都難。
吃一次大概就能偷師成功,回家做山寨版的了。
燴菜
蔥薑蒜、花椒幹椒熱鍋冷油一熗鍋,粉條、酥肉、豆腐皮、海帶、豆芽、五花肉等等,以先葷後素的次序下鍋,兌上高湯煨煮滾鍋,熱熱鬧鬧的就成了。
自己在家當然可以做,但是館子裡點上這麼一道,氣氛也立馬就起來了,很有大塊吃肉大口喝酒的感覺了。
溜魚焙面
溜魚焙面一開初是兩道菜,分別是糖醋溜魚和焙面。後來有人覺得糖醋溜魚的汁水太多太浪費了,就把切得極細的麵條炸香,覆在魚身上,合二為一的吃,這麼一來就不得了了,鹹香中略帶酸甜的焙面,好吃得甚至超過了魚本身,也成了素菜葷吃的典型。
焙面由一開始的筷子粗細,到後面越來越細,直追粉絲,自身的吸水性也越來越好,吃起來湯汁飽蘸,很讓人滿足。
俗話說吃這道菜是“先食龍肉,再食龍鬚”,估計是後人杜撰。畢竟按照傳說來講,這道菜是從北宋時期就流傳下來的,吃龍肉啥的,與當時的國情怕是不符。
炸八塊
一隻仔雞全身剁成八瓣,炸熟吃,這種炸雞吃法比肯德基要早吧?
扒廣肚
廣肚指的是魚鰾,嶺南人稱為花膠的那種東西。
這道菜做起來很講精細,有點南派手法,取材要精,手法要細。奶湯小火扒制,吃口嫩、醇、柔、鮮,值得細品。
炸菜角
很像炸餃子,確實也是像包餃子那麼樣包起來的。下油鍋炸熟,大勺子撈出,外皮脆脆的面香,裡層粉皮、雞蛋、韭菜啥的滋味互相補充滲透,吃起來滿口菜香,是很便宜(bian yi)好味的一道菜。
桶子雞
用老湯將老母雞煨煮一個多小時,撈起身後,色澤金黃,無需多餘調料,剔骨以後切片裝盤即成。
口味是鹹香脆韌,越嚼越香,也有人因此覺得費牙。
鍋貼豆腐
鍋貼豆腐可以純是豆腐做成,也可以搞複雜點,把嫩豆腐捏碎,和雞肉茸拌在一起,用切成方塊的豬膘肉兜起,半煎半炸做熟。
外層薄薄一層酥皮,裹住裡面彈若凝脂的嫩心,入口一抿即化,滿足得很。
地皮菜炒雞蛋
地皮菜,很像泡發後的木耳,半透明,肉質厚軟,可以焯水涼拌,但煮湯最鮮。
家常菜裡最愛用來炒土雞蛋,吃起來有山野氣,也可能是我心理作用,反正好吃是沒跑了。
灌湯包
南方的湯包出名,北方的湯包也不賴,各有千秋。
河南的小籠包分湯包和普通小籠,做的好的,既好吃又精緻,乍一眼,南派手法和北派技巧都分不出來,要咬開來,吃到裡頭的餡兒,大抵才能辨出南北來。
冬天,熱騰騰的來上一籠小包子,卸下手套棉服,搓搓手,一鼓作氣吃完,嘴裡的熱氣和蒸籠上的熱氣仿佛是一個溫度的,瞬間就暖和上來了。
吃完又重新把手套棉服裝備上,外面就算是下雪了,走出好幾裡地去,手心還是熱乎乎的,攢著吃進去的熱氣。當然啦,熱天吃也不孬啊。
鹵面
河南的鹵面和南方小夥伴們理解的鹵面有點不同。
不單單是因為河南的鹵面要用鮮麵條,而且它要經過“兩蒸兩拌”才能成功。
聽起來複雜,其實是家常的一味。豆芽、豆角、肉片、肉絲、排骨、蒜苔、蔥、都可以作為鹵面的配料,一大鍋端出來,看著就饞。
現在食材豐富,南貨海產、臘肉臘腸,都可以往裡招呼,作料加夠拌勻,蒸出來滿滿一鍋,光看著就過癮,更別提吃了。
羊肉炕饃
這可能是開封街頭最受歡迎的小吃了:薄薄的面皮,夾著香乎乎的羊肉,用羊油炕出來,那叫一個焦香撲鼻!現如今,街頭小吃早已經走進星級酒店的餐桌,食客在這些地方吃羊肉炕饃,認定的是老手藝,而非什麼星級。
燴面
提到河南不能不提麵食,但又提不完,那可是能夠單寫一篇乃至幾大本書的,還是留給專業人士來寫把。
這裡就放上大家最熟悉的燴面作為本篇的結尾。
據說燴面已經出製作標準了,但一千個食客可能有一萬種認可標準,大家還是別糾結,撿自己愛吃的吃就成了。
(圖片整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