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遊必備相機,小巧為上,裝口袋最好!
備用相機,通常出現於一系列輕量場合,像是簡單掃街、遊玩、驗毒等,相對於專業系統有著小巧的機身以及更方便的操控,常常出現在口袋、側袋中。另外,小巧的備用相機也有著較低的侵略性,記錄的時候也不會令場面過於尷尬。對於“備用相機”,其實並沒有嚴格的定義區分,對於不同的人群選擇“備用機”的理念也不太相同。對於攝影愛好者來說,作為單反相機的備用,通常會選擇大底定焦機;而對於普通用戶,則更偏向于變焦。
▲ FUJIFILM X70 VS Ricoh GR II
但綜合來看,備用相機最大的特點就是小巧,最好可以塞進口袋,而感測器尺寸則越大越好。擁有廣泛焦段的1英寸相機、具備可換系統的M4/3陣營以及APS-C固定鏡頭系統,算是備用相機中出鏡率相當高的,當然,對於全畫幅,也有那麼幾個小巧的異類存在。
索尼“黑卡”RX100系列
41mm厚,299g重
在目前1英寸的CMOS備機之中,索尼的“黑卡”RX100系列已是不少人的選擇。體積小巧,鏡頭等效24-70mm黃金焦段,可以勝任大多數場景;2000萬的圖元,讓平時所產出的圖片擁有足夠的畫質;再加上NFC+WiFi的分享方式,在社交上也可扮演一定的角色。近幾代加入的翻轉屏,也為不同目的的拍攝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RX100系列已經更新到第五代,已經逐漸成為1英寸領域的經典之作。RX100系列現在發展的方向便是高性能,更快的存儲,高幀率慢動作、4K視頻攝錄等等。從第五代來看,315點混合AF、24fps連拍這些規格已然與專業級器材相差不大。而市面上,從一代再到最新的五代都有銷售,價格上也涵蓋了2000至7000元價位,受眾面還是相當的廣泛。
▲ 已成為1英寸經典的索尼 RX100系列
松下LX10
42mm厚,310g重
一英寸CMOS範圍內的選擇還有松下的LX10,它誕生於2016年的科隆影像展,其定位與RX100系列接近,規格上要稍高於RX100M3。LX10內置1英寸2010萬圖元感測器,原生感光度為ISO 125~12800。共有49點對焦系統,最高連拍速度為10fps,最高快門速度為1/16000s。
同時,LX10也最高支持4K 30P,且擁有120fps慢速視頻拍攝功能。LX10鏡頭擁有LEICA 24-72mm F1.4-2.8鏡頭,黃金焦段,大光圈統統具備。與RX100有所差異的是,LX10內置有五軸混合式光學防抖,專門應對暗光與“手殘”黨。
▲ Panasonic DMC-LX10
Ricoh 理光 GR
36mm厚,221g重
拋開GR系列的一切“情懷”加成,單說器材本身,GR更近於一台專業機型,其按鍵佈局、操控邏輯上均為單手操控優化,略去了一切不必要的元素,只為記錄與創作。也許正是由於這些特點,讓GR成為不少專業街頭攝影師的備機,甚至是主力創作工具。理光GR自身便是大底定焦的設定,等效28mm的鏡頭也很適合拍攝“人文紀實”類主題,當然,F2.8的光圈對於這個體積定位的相機來說已經不算小了。
Ricoh GR II相對於前作來說提升並不大,機內搭載1630萬圖元APS-C CMOS,搭配28mm F2.8定焦鏡頭,內置ND濾鏡,沒有翻轉屏,沒有EVF,按鍵多在右側,當你拿起它時,便會有按下快門的衝動。當然機內的高對比黑白模式算是一種致敬吧。
▲ Ricoh GR
FUJIFILM 富士 X100系列
52.4mm厚,469g重
富士的X100系列已經是X系列之中的經典,可以與X-Pro、X-T旗艦系列齊平,甚至更具特點。類旁軸、光電混合取景、復古造型以及經典的35mm焦段,都是X100系列的特有文藝風格。目前X100系列已經更新到第四代,CMOS也終於邁進2000萬圖元大關,性能、畫質已是X100系列的最佳。不過,與機身所搭配的Fujinon 23mm F2定焦鏡頭仍舊維持前幾代的水準,算是一個小遺憾了。
作為備用機角度來說,X100系列的特色就是“類旁軸設計”與光電混合取景器,前後者相結合,可讓拍攝者不局限於取景框內的狀況,從而為創作帶來更豐富的選擇。
▲ FUJIFILM X100F
FUJIFLM 富士 X70
44.4mm厚,302g重
在X系列之中,富士也有一款與GR定位接近的產品,只是風格上要更文藝一些,1600萬圖元CMOS搭配Fujinon 28mm F2.8鏡頭也是像極了GR。X70推出之後,市場的反應相當不錯,只是由於一些不可抗力的原因(你懂的),FUJIFILM X70在官方已經停產,對於此富士官方表示二代將會很快推出,不出意外的話感測器應該會提升到2400萬級別,復古文藝的外觀再加上2000萬圖元,還是希望它儘快到來。
▲ FUJIFILM X70
SONY 索尼 RX1RII
72mm厚,507g重
其實從一些角度來說,索尼RX1系列足以成為主力機,內置135全畫幅CMOS,再搭配ZEISS SonnarT* 35mm F2也算是人文經典了。RX1RII內置的全畫幅感測器更新為4240萬圖元BSI背照式感測器,依舊保持著世界上最小全畫幅數碼相機的名號。除了視頻能力,AF、連拍等性能上與旗艦一致,機內具備的三檔可調低通光學濾鏡設定也是少見的配置。對於追求高畫質的攝影愛好者來說,RX1RII是絕佳的選擇。
▲ SONY RX1RII
M4/3系統
說到主力機和備用機切換,其實M4/3系統更適合一些,M4/3的CMOS只有135全畫幅面積的1/4,小像場再加上無反結構,自然體積上要有一定的優勢。無論是奧林巴斯還是松下,配合“大三元”系列鏡頭時,足以應付大部分場景,如果換成M4/3的餅乾鏡頭,就會有著備機的輕巧。
至於餅乾鏡頭,在《照相館 No.16》已有歸納,無論是高素質大光圈的20mm F1.7,還是究極的15mm F8,都會讓M4/3系統的變化讓你大開眼界。至於機身的選擇,繞開奧巴、松下的旗艦就好,GH系列與E-M1系列的機身還是相當魁梧。
▲ Olympus E-PL5 with Panasonic 20mm F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