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EVA》論的導語與構成 - 《新世紀福音戰士》論(一)

作者:高瀨司/Anitama 封面來源:《新世紀福音戰士》

1. 導語——《EVA》的第三次衝擊

《新世紀福音戰士》——也就是《EVA》再造了動畫的一切,創生了動畫的新世紀。在《EVA》的影響之下,無論是動畫的歷史、動畫的商業模式、動畫愛好者的社會地位、還是宅文化的想像力,都邁入了全新的階段。《EVA》正是動畫界的“第三次衝擊”。

“《EVA》正是第三次衝擊。”這是動畫研究家冰川龍介暌違多年重返動畫評論界後所撰寫的首篇文章的標題。之後冰川成為《福音戰士新劇場版》系列的官方撰稿人,他為這部系列劇場版執筆撰寫了場刊、藍光碟和DVD商品以及《全記錄全集》等官方媒體產品中的訪談和文章。與《EVA》牽扯如此之深的冰川,之所以把《EVA》稱作第三次衝擊而非第二次,自然有他的理由。在動畫歷史之中,《EVA》在各種意義上,都與“第三次衝擊”這個名頭有著不解之緣。

冰川在他的動畫史解釋中談到如下的斷代方式:電視動畫《鐵臂阿童木》(1963年)使用日本獨有的方式,確立了以低成本為前提的電視動畫製作體系,這是“第一次衝擊”。其後以《宇宙戰艦大和號》(1974年)為首,富野由悠季的《機動戰士敢達》(1979-1980年)以及《敢達》電影化時富野在1981年2月22日於新宿車站東口廣場前所發表的《動畫新世紀宣言》(富野:“我們在這裡宣言,我們由動畫所開拓的時代的開幕,動畫新世紀的開幕。”)所帶來的,將動畫從兒童向提升至滿足青年向欣賞水準的“第二次衝擊”。前兩次衝擊相隔十五年,而下一個十五年後發生的第三波衝擊,正是TV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1995-1996年)。通過這部作品,那些過去不看動畫,甚至蔑視動畫的亞文化愛好者們也注意到了動畫的魅力。

從不同的視角看,還存在另外一種觀點。雖然近年來已經鮮有人提及,但九十年代末到兩千年代這段時期之中,常有人喜歡使用以出生時代對禦宅進行劃分歸類的《禦宅世代論》。生於六十年代的是“禦宅第一世代”。這個世代始於科幻和特攝,之後則牽引從《宇宙戰艦大和號》到《機動戰士敢達》的第一次動畫熱潮。生於七十年代的是“禦宅第二世代”。他們在第一次動畫熱潮的全盛期中度過童年,在遊戲與漫畫的隆盛期步入成年。第二世代支撐了機器人動畫的全盛期。而八十年代生人便是“禦宅第三世代”。他們在十幾歲的年紀遭遇了《新世紀福音戰士》的洗禮。他們並不像上一代人那樣遭受過社會對於禦宅的批判與壓迫,自然而然地擁有與禦宅文化的親和力。他們是“世界系“與”萌文化“的世代。接下來則是生於九十年代的“禦宅第四世代”。他們會因為看了《涼宮春日的憂鬱》,便和朋友一起去跳涼宮舞並把視頻上傳到網路。他們對於禦宅文化的享受變得更為休閒與輕度,禦宅文化對他們而言只是眾多興趣愛好中的一項。他們也是屬於網路的世代。從這個世代的劃分歸類方式中我們可以看到,《EVA》于禦宅依然是屬於第三次衝擊。無論如何,《EVA》都是一個給予了動畫文化以強烈影響的衝擊性事件,是一部世紀的大傑作。

那麼,究竟為什麼《EVA》能夠帶來如此巨大的衝擊?《EVA》現身於一個怎樣的時代?《EVA》在哪些方面引領了革新?《EVA》對於文化和社會又造成了多大的影響?

針對上面這些問題,身經百戰的讀者們想必很快便能在腦海中浮現林林總總的觀點。這些觀點可以是發足于自主製作集團,創造出《EVA》的動畫製作公司GAINAX的特殊性;是在《DAICON3開場動畫》(1981年)中嶄露頭角,在《超時空要塞》(1982-1983年)和《風之穀》(1984年)中披露超絕作畫的天才動畫師庵野秀明的作家性;是長期以來受少年的成長願望所支撐的機器人動畫的歷史性更新;是動畫商業模式從商品化主導向製作委員會模式的轉換;當然也可以是當時依然受到歧視的動畫作品離開動畫專業雜誌而攀上亞文化雜誌和一般向雜誌特輯時所象徵的禦宅族社會地位的變遷;或許也能是被歐姆真理教和阪神大地震所喚醒的1995年日本社會的共鳴;是包括成人化兒童在內的心理學思潮和宗教學象徵所帶來的世紀末滅世幻想;還有之後以“後EVA時代”形式所顯現的世界系時代,等等等等。

但其實,上述這些現象對於現在的日本年輕動畫愛好者而言,已經並非路人皆知。這首先是因為《EVA》對於現在十幾歲的年輕人而言,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作品,製作與自己還未出生之時的“歷史作品”。加上《EVA》所造成的言論大潮實在勢頭過於猛烈,也導致其餘波擴散得廣大而零碎。即便是在日本,要追溯這一部和時代共同變化的作品軌跡也都是極其困難。所以,本文中在談及《EVA》這部傑作的同時,亦會整合愛好者以及評論家對於本作的觀點,引述以庵野秀明為首的創作者們所留下的證言,最終則以當前的,也就是以二十一世紀一零年代的觀點來對《EVA》進行一次概觀。

而在中國,除了一部分熱心且優秀的動畫愛好者以外,想來不少愛好者對於《EVA》只有一個漠然印象:這是一部名作。對於它在歷史上所曾經造成的衝擊,以及它對於後世的影響恐怕並沒有太深刻的瞭解。這也是所有改變歷史的名作必將經過的一個階段。正因為名作帶來了強烈的衝擊,其結果是導致之後的作品群對其風格蜂擁效仿,最終使得名作放映當時極富革新色彩的技巧與破天荒的創意很快便被眾多模仿作品稀釋為人盡皆知的方式方法。這導致一個有趣的矛盾現象:越是影響力巨大的傑作,其在表現手法上帶來的衝擊、時代性上的衝擊反而不易被後世所認識(以漫畫為例的話,手塚治蟲和大友克洋便是最好的例子)。而我們不希望這種矛盾認識延續下去,這對於《EVA》是不公平的。

由此,本文的目的之一,便是成為一部面向年輕動畫愛好者們的《EVA》入門。對於《EVA》瞭解尚淺的輕度愛好者通過理解本文,能夠網羅的知識量將超過日本中級動畫愛好者。而對於已有深刻造詣的《EVA》愛好者,本文也能夠成為回顧當年的《EVA》現象的一個契機,或許還能夠起到拾遺補缺的效果。

2. 系列文章的構成

首先簡單說明一下本系列文章的構成。《新世紀福音戰士》是一部被稱作反映九十年代日本社會的“鏡子般的”作品。也就是說,如果只是去讀解作品本身,那對於其革新性的認識或許難以過半。為了讓認識進一步加深,我們需要的是播送當時日本的相關知識。所以在接下來的第三部分中,針對《EVA》這部作品從誕生到廣為社會接受的背景,我們會介紹其前提,也就是當時的日本文化狀況。

而另一方面,《EVA》也被稱作是監督庵野秀明的私人影像。也就是說,其中濃縮了庵野的個人思想。於是第四部分中,我們將介紹《EVA》之父庵野秀明的作家特色、他所走過的道路、以及他在《EVA》中所抱有的思想。

自不必言,《EVA》是一部機器人動畫。那麼,《EVA》究竟是在哪些點上站在了機器人動畫的最先端?又是在哪些意義上成為了機器人動畫的異端?第五部分將會通過梳理機器人動畫的歷史,來回顧《EVA》在動畫史上的定位。

《EVA》擁有如《敢達》的宇宙世紀一般複雜的世界觀,其中必不可少的自然是“解謎”,解明作品中蘊含的“世界之謎”。同時《EVA》也擁有庵野秀明的私人影像這一側面,亦可以當做文學進行閱讀。這其中隱含的意義是對於作者“個人之謎”的解明。“世界之謎”與“個人之謎”之間的關係如何?當時的日本又是怎樣議論兩者?第六部分中將會在參考當時日本的《EVA》論的同時,通過解析兩個謎題的關係,來追尋《EVA》魅力的本質。

《EVA》是一部1995年的作品,但同時亦是一部2017年的當前作品(我們知道2007年開始的《新劇場版》尚未完結)。這二十年間,日本的文化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EVA》於現在這個時代又擁有怎樣的意味?或者說,《EVA》這部作品本身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最後的第七部分將在篇幅所允許的範圍內,對於二十一世紀一零年代中期的最新《EVA》論,以及最新的動畫論的動向進行介紹。

本文構成如上所述。各部分獨立成文,單獨閱讀並無問題。但是,為了在真正意義上深入理解《EVA》,希望讀者能夠賞光閱讀全篇,獲得更為綜合的閱讀感受。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