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路三分鐘 | 手機雙攝像頭普及之後 留給入門相機時間還有多少
從iPhone7 Plus用上雙攝像頭一刻起,註定了2017年是手機雙攝像頭普及之年,上周OPPO R11發佈更是一個標誌,因為占全球手機份額超過6成的六大手機都推出了雙攝像頭手機,雙攝像頭手機將成為了常態。這不禁讓人想到,畫質更好甚至還有虛化的雙攝像頭普及之後,留給入門相機時間還有多少。
攝影需求之分
“更快,更高,更強”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經典口號,對於攝影領域同樣適用——更快的對焦速度、操作速度、連拍速度,更高的感光度、光圈速度,最終實現更強的拍攝能力。但具體實現方式有所區別,呈現兩級分化的特性,尤其是以iPhone 4為代表智慧手機出現之後。
一極是追求無懈可擊的畫質,拍攝人物追求虛化表現時會用上F1.4甚至F0.95大光圈,拍攝風景需要實現全景深與高動態範圍,前期使用多塊濾鏡後期中採用HDR甚至景深合成技術,全副相機近幾年快速普及、廉價中畫幅相機湧現正是此極的代表。
另一極是以手機攝影為代表,追求簡單易用、拍得到。這追求看起來簡單實現起來卻一點也不容易,它需要人性化的UI、強大對焦測光、智慧的場景演算法、高性能的處理器與高速CMOS感測器。不客氣地說,智慧手機才是代表近幾年攝影技術在數文書處理層面上先進生產力代表。因而智能手機能殺掉傳統小DC,逼出無反、1英寸大底DC新一代入門相機一點也不意外,到了今天即使是旗艦相機要在對焦速度、白平衡精准度幹掉手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英寸大底DC、入門級單反/無反相機在雙攝像頭手機面前更像是一頭待宰的羔羊。
早無優勢的低照度
1英寸大底DC、入門級單反/無反相機價格大多在5千元以內,銷售主力更是只要3千元左右,在消費者印象中它比智慧手機畫質更好,在低照度環境(夜景、室內)下拍攝能力也能強,還能變焦與虛化,然而事實是在單攝像頭時代相機已經失去低照度優勢。
影響低照度拍攝能力不外乎三點,極限可用感光度、最低可用快門速度以及鏡頭最大光圈值。入門級單反/無反相機的極限可用感光度高達ISO 12800-25600間,可搭配套頭(18-55、16-50、14-42)的最大光圈只有F/3.5,防抖也不盡人意,反光板/機械快門振動劇烈,保持畫面清晰下1/8s快門已經是極限,此時曝光量數值為1ev(ev值越高越好)。1英寸大底相機最大光圈現在達到了F/1.4,最高可用感光度也有ISO 12800,依靠5軸防抖快門速度可低至1/4s,曝光量反而達到3ev。可擁有如此性能1英寸相機僅有松下LX10一款,其它1英寸大底DC最廣光圈只有F/1.7-2.0,沒有五軸防抖下快門只能低1/8s,低照度性能跟入門級單反/無反一樣,僅有1ev曝光量。
在今天的智慧手機市場,即使處理器性能最不濟的MTK也能拿出具有實用價值的多幀合成技術,在採用多幀合成下極限感光度可達ISO 3200左右,雖然這ISO 3200畫質不見得有相機的ISO 12800好,但色彩不會崩掉、堪用。同時手機最大光圈介乎F/1.7-2.0,依靠光學防抖與電子快門最低快門速度可達到1/4s左右,換算下來曝光量也是1ev。至於一加3這種依靠高通帶運動偵測的超多幀合成技術(相比其他家2、3幀合成,一加3可以實現近10幀合成),將極限曝光值推到3ev。在手機的先進的ISP下,相機靠大底得來的低照度拍攝優勢早已蕩然無存。當然在白天下,入門相機解析度優勢是極其明顯的,即使只有1200W圖元也能戰勝手機的2000W圖元,可白天表現並不是影響“拍得到”的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