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間諜還能這麼玩?基因改造的機器人蜻蜓

自然生物往往是科學家獲得靈感的源泉,將那裡“偷師“來的啟迪思路,因地制宜、化為己用,最終反哺自然界,甚至用到人類工業、生產、生活,無疑是多方共贏的好事。

有德國研究者發明組裝了“機器人蜻蜓”DragonflEye,由蜻蜓和控制單元組成:研究人員運用轉基因的方式,修改蜻蜓的神經元,使其對光線敏感。改造後的活蜻蜓,將背上帶有電子器件、感測器和太陽能電池的“小背包”,研究者便能用光訊號控制蜻蜓。

一方面這種“跟蹤”生物的方式,有利於研究人員瞭解其野外行為,同時監測環境變化的影響;另一方面,配合感測器,研究者能遠端引導重要行為,如授粉或探索不適合人類的區域。

目前,DragonflEye已完成首次飛行。

DragonflEye專案是由Janelia Research Campus的Howard Hughes醫學研究所,和Draper研究人員共同開發。

前者主要改造蜻蜓細胞,為使蜻蜓對光脈衝起作用,研究者在蜻蜓神經元基因基礎上,增添被稱為光敏蛋白質卵磷脂的基因;後者則負責蜻蜓“背包”的製作,通過指甲大小的背包,研究者可將指導命令通過背包中光極(optrode),發送給昆蟲大腦特殊的轉向(steering)神經元。研究人員指出,整個過程蜻蜓的神經元不會遭受影響和破壞,背包能讓蜻蜓具備更遠的飛行能力,且更靈活。

類似DragonflEye這類生化機器人,或者仿生機器人的案例有不少,如前不久英國創企Animal Dynamics仿蜻蜓微型飛行器Skeeter,將用於城市監測、戰時偵查、傷患搜救等軍事領域,通過安裝雷射器消除導彈;蜂鳥納米飛行器,偵察危險區域,傳回現場視頻給安全地帶的士兵;追蹤海豚的間諜鸚鵡螺……

(間諜鸚鵡螺)

在Draper生物醫學工程師Jesse J. Wheeler看來,DragonflEye的優點是,較以往同類產品更小、更輕、更隱秘。畢竟相對人造無人機飛行器,活的蜻蜓動作靈敏程度更高。儘管配備食物、陽光和水、DragonflEye壽命為幾個月,也許無法與普通飛行器使用時限媲美,但取自環境的太陽能僅作導航用途,及隨時隨地獲食的生物體機能,一定程度能擺脫來自電池沉重的負累,且獲得更持久的效用。另外,這種背包結構還可攜帶額外的有效負載。

值得注意DragonflEye用到的光極(optrode)技術,不僅僅是將電子蜻蜓用於引導授粉,或作探索不適於人類的區域,甚至間諜用途,而是有朝一日,這些相同的工具能用作醫療,治療方法更有效,副作用更少,光極(optrode)技術可實現小型化診斷,安全訪問更小的神經靶點,並提供更高精度的治療。

比如,對因神經系統或脊髓問題行動不便或運動減弱的病患,雖說無法奇跡般讓病患再次走路,但研究者在光刺激神經系統信號方面所做的努力,也具備潛在創新的醫療用途。

但在目前看來,無論醫用與否,DragonflEye還僅僅開了個頭。近期公佈的視頻顯示,DragonflEye首次飛行路徑為直線,這是因為研究者還在完善其獨特的光控制系統。不容忽視的是,過去昆蟲生化機器人往往採用電刺激,而彼時對只飛蛾進行改造既耗時又昂貴,尤其壽命還有限。如今光控制在很多方面較以往有所提升,但成本及壽命,仍是接下來很大的挑戰。

(文/ 夜葉)

(發佈/韋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