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男人的這些奇怪嗜好!女人你讀懂了嗎?

每一塊手錶都是人類理性的博物館,每一條手串都是人體泥垢的展覽館,喜歡用手串炫耀階層和品位的中國男人,該如何提升自己的段位?


一個人手上戴什麼表,可以看出他的階級和品位,這個說法在歐美還算靠譜,但流傳到中國後的各種本土版顯然不靠譜——中國新近崛起的中產階層,最喜歡戴在手上的,不是手錶,而是各種材質的手串。

高檔瑞士表能貴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美元,中國男人喜歡的手串也不含糊,功夫巨星李連傑號稱收藏了幾千條佛珠,其中一串據說“千年加持”的嘎巴拉(人頭骨)珠子價值數億。

手上喜歡戴珠子,而非機械表,是中國男人品位別于世界的顯著外部特徵。歐美國家當然也有男人帶手串,不過他們只是娛樂界和體育界的極少數——這是個喜歡拜上師或仁波切的群體,更重要的是,他們帶手串卻不怎麼盤手串。

每一塊手錶(機械表)都是人類理性的博物館,每一條手串都是人體泥垢的展覽館,中國男人獨喜歡用後者炫耀階層和品位。

近年中國內地的手串熱、珠子熱,首興於帝都北京,漸次波及全國,並以京、津等北方城市為重鎮,實在是其文化底蘊深厚的體現,但北京人自傲于文化底蘊時,且不可忘記這是滿人的。

早在石器時代,埃及、印度、非洲等地的先民就製造出了裝飾佩戴用的串珠,至今基督諸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宗教都有使用念珠的習慣。天主教的念珠用來輔助念誦《玫瑰聖母經》,東正教的繩制念珠用於輔助默禱,伊斯蘭教的“泰斯比哈”則用於稱頌真主。

但除了中國之外,其他宗教文化的念珠大多使用講究,沒有世俗化為平民裝飾品;作為世俗裝飾品的珠子,即使是嘻哈文化中的黑珠子十字架項鍊,也和“盤”“數”“掐”的動作不沾邊兒。

中國人的文玩串珠,源於佛珠。佛教先賢們認為數珠子可以平靜心緒、利於誦經,並把其功德寫進經書。《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記載:“若菩提子為數珠者,或用掏念或但手持,數誦一遍其福無量。”

改革開放後,社會發展、人民富足,新的上層還鄉團回到了我們中間,帶動人們的審美趣味。信奉佛教的明星名流,不乏佛珠愛好者,如成龍、李連傑、王菲、趙本山。他們會買下天價佛珠,手持、頸掛、收藏,以示虔誠。

手串不可避免地分化為不同階級,甚至由此形成品味高下。

私人會所上能拿得出手的串兒,必須有經大德高僧專們為其開光、加持的高貴出身,若曾經過前代高僧之手,更是身價不凡。普通中產甚或有錢人,未必能讓手中愛物享受如此待遇。

中國人的珠子審美,除了材質,貴在“老”:不光年歲老,還要經過長時間把玩,包上一層“包漿”,頓時身價百倍。

串珠包漿,關鍵是在“盤”。“盤包漿”這一思路最初也來自玉器,源於佩玉的絲帛和體溫的打磨過程。佛珠經長久佩戴盤玩,讓木質自身的油質發散,也會出現有光澤的“包漿”,一掛上包漿,便顯得溫潤、光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