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弄錯了這一點,窮養富養都白養!

有句老話叫“窮養兒、富養女”。

大部分人對這句話的理解是:窮養男孩,他才願意吃苦拼搏,在今後的生活裡承擔責任;富養女孩,則是要給她更好的物質條件,未來她才不會因為一點誘惑就被男孩給“騙”走了。

糕媽有個老同學,就深諳“孩子要富養”的道理。

她家女兒從小到大的衣服鞋子加起來都能塞滿一個房間;大人捨不得下手的奢侈用品,買給女兒的時候眼都不眨;一到週末小長假,出門遊山玩水是必須的;還有各種貴族式補習班:鋼琴、舞蹈、英語課,一門不落下。

夫妻倆都是工薪階層,這樣的培養方式對於他們絕不輕鬆。但他們卻認為自己“痛並快樂著”——把孩子往“高貴”了培養,以後她才不會被物質引誘,過“真正想要的人生”。

這樣一想,生活中的壓力又頓時變成動力了。

但這樣的“富養”,真的能把孩子培養成家長期望中的樣子嗎?

前段時間《變形計》裡,出現了個讓人大跌眼鏡的“巨嬰少女”——吃飯、穿衣、剪指甲,都要在家長的幫忙下進行,要知道她已經16歲了。

圖片來源:@變形計官方微博

這個被“富養”的孩子,絲毫看不出精神上的獨立性。反而對物質的揮霍,稱得上是“一擲千金”。

逛街是唯一的愛好,買衣服動輒成千上萬;吃個夜宵隨手都給500的小費,讓小攤老闆都驚呆;為了好玩,2塊錢甩賣進價20多塊的手機殼,只是為了享受做生意的快感……

這樣的富養,並沒有因為物質的豐厚而使她思想獨立;反而因為物欲的刺激,讓她迷失了自己。

用金錢灌溉出的,並不一定是高貴的“公主命”,更可能是驕縱的“公主病”。

他們一家人最根本的錯誤,是因為富養的“方向”和“重點”跑偏了,這是物質為本式“富養”的極端例子。

糕媽老同學一家“富養”的出發點並沒有錯。比如說,常帶著孩子出去走走,是為了拓寬孩子的眼界和格局;讓孩子接觸更多的藝術課程,是讓孩子從中尋找到真正的愛好;讓女孩打扮得美好得體,也是審美觀培養與自尊建立的一部分。

但這些“富養”,卻不應只以金錢為標準。它真正的意義,應該在於精神層面的滿足。

與此相對的,所謂“窮養”,也不是限制消費、天天和孩子哭窮那麼簡單粗暴。

因為要“窮養”,所以不讓孩子去外面看看大千世界、給他的興趣愛好套上重重枷鎖,又怎能養出一個視野廣闊、精神豐饒、內心強大的孩子呢?

無論“富養”還是“窮養”,我們的目的都是培養孩子的稟性修養,培養他的精神豐饒、內心強大和堅定。

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都是金錢買不來的,比如樂觀與勇氣、獨立與毅力、責任感和上進心。但恰恰是這些金錢買不到的東西,構成了支撐孩子們成長並強大的精神內核。

也許我們沒有很多錢帶孩子去遠方看看異域他鄉,但一家人找個週末去近郊走一走,放下工作、放下手機,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陪伴;

也許我們沒有很多錢讓孩子住大別墅、買昂貴的衣服玩具,但有爸爸媽媽陪伴,讀讀故事的時間,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幸福的瞬間;

也許我們沒有很多錢給孩子足夠富足的物質生活,但一個為了更好的明天在拼搏奮鬥的自己,就是最值得孩子學習和信任的榜樣……

真正能夠讓孩子受用一生,且思想與靈魂充盈豐盛的,是一個有愛的家、一個活出自我的人生、時刻保持著的獨立意識。這些才是人生最寶貴、最該珍惜的財富。

糕媽說

常聽到我們的長輩說:“現在的孩子啊,哪還能和我們那會兒比。”那個吃不飽穿不暖、艱苦樸素的年代,在我們這一代人的孩子身上已經難覓蹤影。

但不論是富足、貧瘠的社會,永遠不會過時的精神食糧——那些與樂觀、毅力、勇氣相關的美好詞彙,從千古流傳至今,一直都沒有失去它的價值。

把最好的一切都給孩子,其實指的應該是這些美好的精神品質。而作為孩子最初認知世界的老師,我們應該做一個擺正心態、值得孩子學習的父母。

這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教給孩子:金錢、物質不是萬能的,有一顆富足的心,才是行走在世間最有力量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