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特斯拉上傳攝像頭數據:自動駕駛第一步?

特斯拉在上個月初推送了一次大更新,徹底解除了Autopilot 2.0車型在某些關鍵功能(如自動巡航Autosteer)上的速度限制,還更新了其路測資料共用政策。最近,一些更新至新系統的特斯拉車主通過流量監控發現,Autopilot 2.0汽車後臺上傳資料的流量開始大幅增加,如我們此前預言的那樣,特斯拉正式了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

一位特斯拉車主在國外論壇Reddit的特斯拉板塊上發佈了自己的特斯拉汽車在系統更新前後的流量消耗對比。可以看到,在系統更新後,特斯拉上傳資料所消耗的流量開始大增,較上月的769MB增長至1.8GB,增幅達到239%。這位車主表示:“我認為(特斯拉對)視覺神經網路的挖掘才剛剛開始,這是Autopilot 2.0車型更新至17.17.4版的流量消耗對比,我知道後臺上傳的是一些小視頻,不過我覺得路測資料的收集及整個資料的總和將是一個恐怖數字。”

所謂17.17.4版,即上月推送的版本號為8.1.17.17.4的Autopilot系統更新,自那次更新後,凡是同意新版路測資料共用政策的用戶的汽車確實開始上傳遍布車身四周的攝像頭拍攝的路況資訊。我們先來複習一下特斯拉的新版路測資料共用政策:

“我們正在努力提高自動駕駛主動安全功能,並儘快使自動駕駛技術落地。

為此,我們需要通過佈局在車身外部的攝像頭來收集路況短視頻,以便獲取車道線、路牌及交通燈的位置等路況資訊。特斯拉對路況的覆蓋越廣,每一輛特斯拉汽車的自動駕駛能力就越高。

我們要著重澄清一點,特斯拉是無法從那些短視頻獲取您的車牌號或識別號碼等資訊的。為了保護您的隱私,我們會確保無法在特斯拉資料庫中搜索到與某一特定車輛相關的短視頻。”

此外,特斯拉還提到了可能與合作夥伴共用一些資料——

“為了研發新功能,特斯拉將收集所有參與車輛的路況資訊,這些資訊同樣無法識別您或您的汽車。特斯拉可能會和可提供類似資料的合作夥伴共用這些資訊,以此來為特斯拉提供提供某些服務,在此過程中收集或共用的資訊同樣無法識別任何個人資訊。”

可以肯定,遍佈Autopilot 2.0車型車身四周的8個攝像頭如今終於處於工作狀態了,在這之前,特斯拉一直忙於利用Autopilot 2.0硬體+自研的Tesla Vision視覺處理工具追趕先前的合作夥伴Mobileye為Autopilot 1.0車型提供的ADAS功能。

今年2月底,一位Autopilot 2.0車主做了一個測試,他用不透明膠帶把除主攝像頭之外的其餘攝像頭全部遮擋。結果發現即使是在這樣的硬體規格下,啟用Autopilot的Autosteer功能,系統仍然可以正常工作。這也就意味著,8個攝像頭中處於工作狀態的只有三個前置攝像頭中的那個主攝像頭,當然,前置雷達也處於工作狀態。但無論如何,特斯拉彼時並未進行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是坐實的。

如今,自動駕駛這個賽道的最大變數特斯拉終於進場了。截至目前,業內擁有最大自動駕駛車隊的公司是穀歌Waymo,總數大概在600輛左右;通用最近也宣佈了自動駕駛汽車的量產工作,自動駕駛車隊規模達到130輛以上。但特斯拉與這些玩家有著明顯不同,按照最保守估計,截止系統更新前,跑在全球各地的特斯拉Autopilot 2.0車型保有量也在5萬輛以上。按照每個月每輛車收集1.8GB的資料,特斯拉資料庫中每個月新增的路測資料接近88TB。到年底還剩6個月時間,特斯拉路測資料總量將達到500TB以上。為什麼要計算到年底的積的路測資料總量?今年年底,特斯拉將會進行自動駕駛從加州某個停車場出發,一路行駛至紐約,長達4500公里的SAE Level 4級別的長途無人駕駛技術演示。

這麼算的話,Musk對Autopilot團隊的“壓榨”非常不人道。但正如上文提到的,雖然從監管、某些核心感測器的量產期限甚至技術角度看,現在談自動駕駛汽車的量產還為時過早,但互聯網代表谷歌、傳統車企代表通用和新興車企代表特斯拉(有爭議)均已實現了自動駕駛汽車的量產。激烈的競爭導致了技術商業化的加速。

再來看官方對其視覺處理工具Tesla Vision的表述:“Tesla Vision 基於深度神經網路,能夠對行車環境進行專業的解構分析,相比傳統視覺處理技術可靠性更高。”視覺神經網路工具非常依賴大資料訓練,資料訓練越多,它的智慧化程度和準確度就越高,這也是特斯拉不惜下大力氣收集資料的原因。

至於堅持不用大家都在用的雷射雷達,特斯拉CEO Elon Musk的觀點是這樣的:

“只使用攝像頭和GPS,不使用雷射雷達或雷達,就可以完成車身四周環境的感知。這本質上也是人類在駕駛過程中的感知過程,所以一旦解決了攝像頭對環境的建模,那麼自動駕駛技術的感知就完成了;反之則沒有。這就是特斯拉為什麼對視覺神經網路如此重視,它對路況的感知特別有效。” “只使用攝像頭就可以遠超人類坐在車內對車身四周環境的感知,效果可能比人類要好十倍。”

特斯拉在自動駕駛領域的發展策略日漸清晰:硬體層面使用成熟可量產的解決方案,每12~18個月進行大更新,將互聯網行業產品快速反覆運算的風格盡力應用到汽車行業;軟體層面更為簡單粗暴:更快、更高、更強。

這場吸引全球幾十家巨頭大筆投入資本和人才研發的遊戲中,誰將成為贏家?我們拭目以待。

(文/ GentlemanZ)

(發佈/韋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