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為什麼有的男同學對毛絨玩具情有獨鍾?

我們可能經常會發現,許多大學女生都喜歡毛絨玩具,甚至一些男生也會喜歡,且看近期我校大招眼球的一幕。


而我們卻早已過了懵懂年幼的年齡,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現象?

著名的恒河猴的毛絨媽媽的實驗或許會讓你領悟。發展心理學家亨利•哈洛使用猴子作被試進行了愛和依戀的實驗研究。因為絕大多數心理學家認為,嬰兒與母親之間的親密接觸和依戀經歷,對其今後生活中愛的能力及與他人親近的能力有著重要的影響。


哈洛早期的研究中發現,實驗的幼猴非常依戀鋪在籠子底部的棉花墊子,當研究者把這些墊子拿去清理的時候,它們就會非常生氣。哈洛推測,幼猴除了基本的生理需要以外,它們還要一種接觸柔軟物質的需要,為了驗證這個推測,於是便有了著名恒河猴實驗。

“恒河猴”實驗結果圖


他們為幼猴設計了兩種“代理媽媽”。一種由光滑的木頭做身子,外用海綿、毛織物包裹,胸前安裝一個奶瓶,內置一個提供熱量的燈泡。另一種由鐵絲網製成,也提供奶瓶和燈泡,八隻幼猴隨機分成兩組分別由兩種代理媽媽餵養。餵養5個月後,進行曠場實驗,即所有的幼猴和兩個媽媽一起放在一個房間裡。

實驗結果顯示無論是絨布母猴餵養的還是鐵絲母猴的幼猴,幾乎整天都與絨布母猴待在一起,鐵絲母猴餵養的幼猴吃完奶也迅速返回到絨布母猴這裡。而且鐵絲母猴餵養的幼猴對牛奶的消化不良,經常腹瀉,這說明缺少母親的接觸安慰使幼猴產生了心理上的緊張。當出現恐懼物體時,幼猴很快跑向絨布母猴。“有奶便是娘”這句話是不是在這個實驗面前很無力啊?成功養育的關鍵是接觸安慰,而不僅僅是哺乳能力!絨布溫柔的魅力不可抵抗啊!



所以當父母不在身邊時,毛絨玩具會經常成為小孩子們的安慰。毛絨玩具往往代表著柔軟和溫暖,當人的手去撫摸毛絨玩具的時候,往往心裡也會感覺到舒適,這是一種舒適的物理回饋,會造成人身心的愉悅。

另一方面,這也和現實中的殘酷、無助,甚至是絕望形成了對照,當我們在人生的低谷時,毛絨玩具仍會永恆地給予我們柔軟和溫暖。所以,一般對現實更為敏感和脆弱的女性會一直青睞毛絨玩具。

男人往往代表了強大和堅強,如果一個成年男性喜歡毛絨玩具,可能有諸多原因。

做個有趣的設想,假如恒河猴實驗的被試換成一個男孩,從他出生就一直依偎在毛絨媽媽的懷裡,那我們不難猜想,他長大後有很大可能依然依戀毛絨的東西,幼年的經歷和依戀類型可能造成了成年後依舊喜歡毛絨玩具。

反之,童年缺失也是一種可能性,個體為了彌補失去的童年,喜歡上了玩偶。同時,非安全型的孩子,也可能會更傾向於與玩偶玩耍,從而造成成年後依舊喜歡毛絨玩具。


移情也有可能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原因。廣義的移情可以被解釋為個體把自身的情感轉移到另一件事物身上。有那麼一些人,他們感情豐富,把日常生活中自身的感情轉移到玩偶身上,而玩偶也一直保持著他們可愛的笑容靜靜地看著——它們仿佛是有靈魂的。

社會和時代或許也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另一個原因。在現在這個時代,傾訴變成了一種奢侈品,可能就算是你想說,別人還不一定想聽呢,又或者是你說了,別人根本不當回事,也不想去管你。

正因為如此,悲劇也在我們身邊上演。據說有一女生向朋友和室友傾訴無果,甚至是明顯表達了想自殺的想法,沒有一個人去安慰,只是當做玩笑,最後釀成了悲劇。

在這個時代,你想傾訴可能都沒有人傾訴,想找一個依靠卻誰都不敢依靠。浮躁、利益、效率仿佛是這個時代下大城市的主旋律,路怒症也是層出不窮。時代在多元化,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卻也丟失了珍貴的真心。但是,毛絨玩具卻是一個緩解壓力的好幫手,無論出門在外的生活有多艱辛,只要回到休憩的地方,總有一個“人”在等著你訴說和依靠。

它們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它們還會用它們特有的微笑來支援你。在中國,這個時代也形成了很多獨特現象:獨生子女占比太多;陰盛陽衰,男性向著女性化發展,女性向著男性化發展。它們造成了我們人格和氣質上的改變。

我們會孤獨,會寂寞,會迷茫,也可能會造成我們自卑、優越和無知。我們對愛的缺失,對安全感的缺失,都可能增加我們對毛絨玩具的依戀程度。溫柔的魅力與生俱來,愛的力量無以倫比,每個人多一些愛和傾聽,相信世界定會更加美好!

總之,希望每個玩具陪伴在你身邊都是暖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