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它曾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濟南火車站

歷史文化建築不光反映了一個地方的特色,更是紀錄了獨有的歷史風貌。前些天,上海巨鹿路一幢優秀歷史保護建築被拆毀,現在已經面目全非,最終靜安區介入調查責令其立刻停止修建新建築,並對老建築進行復原。

老建築已經面目全非了……

今天我們要說的也是一個歷史文化建築,它就是濟南老火車站,不過它早就被拆了。

它曾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

它曾被戰後西德出版的《遠東旅行》列為“到遠東最值得看的第一站”。

它曾是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的建築類教科書上的範例。

濟南老火車站由德國建築大師赫爾曼·菲舍爾(HermannFischer)設計,始建於1908年,於1912年建成並投入使用。它是一座典型的德式車站,有著德式建築勻稱、協調的沉實風格,傳遞給旅人一種篤實、穩重的良好感覺。

鐘樓立面的螺旋排列的長窗、售票廳門楣上方的拱形大窗、屋頂瓦面下簷開出的三角形和半圓形上下交錯的小天窗等,既為建築物增添了曲線美,又增加了室內的光亮度。牆角參差的方形花崗岩石塊、門外高高的基座臺階、窗前種植的墨綠松柏、棕褐圍欄都使這座不大也不算太小的洋式老車站既有玲瓏剔透感,又有厚重堅實的恒久性。

建築師按照使用功能組織空間,主次分明,形象高低起伏,錯落有致。即使同過去的北京前門老火車站或上海老火車站相比,濟南老火車站在外貌上也要略勝一籌。

圓頂下的牆面裝了四個圓形大鐘,既增添了視覺觀賞性,又為旅客提供了方便。

從正面大門進去為候車大廳(後來改作售票廳),平面方形,拱頂高約13米,上覆雙坡瓦屋面。南北兩牆上嵌以寬大的拱形高窗,鑲彩色玻璃。在候車大廳之東突出一個低矮的綠色球型穹頂,是當年的售票室所在(見上圖)。

老濟南火車站的西部是一排三層(包括屋頂層在內)的輔助用房,閣樓山牆舒緩的曲形線條連綿起伏,與候車大廳的穹頂和拱窗互為呼應,從整體上散發出一種穩重而流暢的氣息。

當年濟南老火車站和德國人二十世紀初設計的膠濟鐵路火車站(現為濟南鐵路局公用建築)相距僅數百米。兩座頗具規模、均為歐式風格的車站近距離並存,這在中國大城市中極為罕見。主體建築加上鐘樓、行李房,以及濟南鐵路局、鐵路醫院那一片德式建築,形成了一片氣勢恢宏的德式建築群。

建築是活著的歷史,也是可以觸摸的時代記憶。城市的特色是先天的,它並不體現為千篇一律的摩天大樓,而是呈現為各個時代、各具風格特點的歷史建築。這些建築記錄著時代的變遷,蘊含著地域文化特色,充盈著不同的建築智慧。保留這些歷史建築,就等於保存住了小型歷史博物館,讓現代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下,找到一個能辨析歷史經緯的塔臺,進入一個能安放心靈的花園。

一個家庭,如果缺少老人,就會缺乏溫暖度和親切感。城市建築文化的傳承是一個鏈條,而不是斷代發展。國際性城市或那些給人們鮮明印象的城市,無一不在精心呵護著歷史性建築。保護好建築文化的歷史,就等於保護了一片具有化石般意義的場所,無疑值得反復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