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濟南長清齊長城:青山蒼翠中的那一抹古老

中國人都知道長城是中華文化的代表,這個長城是指秦長城。但是秦長城並不是中國長城的鼻祖,中國長城的鼻祖是山東省的齊長城,而齊長城的發源地就在長清......

齊長城修建於春秋戰國時期

發源地在長清

古老的歷史,古老的文化,齊長城以其蒼涼巍峨的身軀,無聲地凝聚著沉重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

齊長城修建於25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比秦長城早400多年,比西元前459年修建的歐洲雅典壁壘早200多年,堪稱“中國長城之父”“世界壁壘之最”。

而千里齊長城中,濟南段不僅長度占了三分之一,而且戰略地位最為突出,發生的攻防戰最多,其建築也最為可觀。

齊長城是中國長城的鼻祖,長清則是中國長城文化的發源地。

齊長城,橫亙在山東大地上的人文奇跡,它綿延千里,歷經數千年的歲月,穿越山東19個縣市區,被譽為齊魯大地的脊樑。

這樣一個偉大的工程,它的起源地、出發點就在我們濟南長清區的孝裡鎮,先秦時稱為平陰邑,這實在是件令人驕傲的事。

220國道西側,田野中的這段土嶺就是齊長城的最西端了。這是一段夯土長城,齊長城的建造都是就地取材,山嶺上的城牆用石塊砌就,低地裡的則大多是用黃土夯築而成。

現在的齊長城遺址有五六米高,二十二米寬,夯土長城跨過220國道一路延伸到東邊的山上。

齊長城位於濟右走廊

歷來是兵家必經之地

齊國為什麼修築長城,起點為什麼會在長清孝裡呢?

春秋戰國是一個極為動盪的時代,大國之間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整個社會風雷激蕩,狼煙四起,戰火連天。

齊國僻處大東,戰略地理得天獨厚,分別有濟水、黃河、渤海、黃海和泰沂山系為天然屏障,相比之下最薄弱的就是國都臨淄所在的淄濰平原了,而敵國如果要逼近淄濰平原,平原西部,長城所在的濟右走廊是必經之地。

而到了孝裡一帶,這種戰略要地的地位更為突出。如今這裡一條南水北調的管道,在古代則是一條陸路的通道。這一帶東面有山,西面有濟水和方圓40裡的湄湖,山水之間的距離只有三四百米,而且這裡還是齊國的邊境,春秋時就建有平陰邑。

齊長城原叫“防”(源於“防水”)

這裡曾發生過“防門之戰”

濟南社科院副院長張華松研究齊長城多年,並多次進行實地考察。他認為古平陰邑的長城春秋時期原是做堤防之用,是為了防禦古濟水和湄湖的水患,稱為“防”;為了人車通行的需要,防上開有門,稱為防門。

原來,齊國特別是齊國西面,水災非常頻繁,齊人寫的《管子》裡稱“五害之屬,水為最大”,因此齊國很早就在河岸築起一些攔水的堤壩,當時就叫“防”。而這些堤壩在古平陰邑(今長清縣孝裡鎮南三裡東張一帶)最有名。西元前555年,以晉國為首的諸侯聯軍進犯齊國,就是從防門發起了進攻。為了抵禦敵軍,齊軍改變了堤防的用處。這場戰爭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防門之戰。

現在空曠寧靜的田野,那時候卻是人吼馬嘶,烽煙滾滾,曾上演過一出鬥智鬥勇的大戲。

防門之戰,長城沒能抵擋住諸侯聯軍的進攻,但是本為水患而建的“防”,被視作了重要的軍事設施。因為在以戰車作戰為主的春秋時期,高大城牆的禦敵作用還是顯而易見的。

在此之後,齊國開始陸陸續續在南面和西南面的邊境線上修建長城,齊長城建築在起伏連綿的泰沂山脈中,沿線雖然有平谷低地,但是多為山嶺,長城依山就勢而築,沿途有城牆、有關隘、有城堡,有烽燧,成為建築和文化的奇觀。

這便是齊國最早一段長城的緣起,也是中國最早一段長城的緣起。

因為齊長城緣起於水利工程的“防”,用於戰爭之後被稱為“巨防”,所以,即便到了戰國時代,“長城”的名字叫響之後,“巨防”依然是齊長城的別稱。

長城從關鍵隘口漫延開來,遍佈了齊國南部和西南部的邊境線,背後有深遠的歷史文化背景。這背景之一就是中國歷史上鼎鼎大名的一些人,比如孫臏、龐涓、鬼穀子,比如蘇秦、張儀、範蠡。

那麼,這些顯赫的人物和齊長城的橫空出世有什麼關係呢?他們又和濟南有什麼關聯呢?這裡面的故事還真是值得探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