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名井出濟南
濟南號稱“天下泉城”,這“天下泉城”有一大特色,她的名泉以井相稱的,既是名泉、又是名井,其數量之多,景物之美、水利之富,大概也是一項天下之最吧。老濟南的井和泉,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同義詞。事實上,老濟南被人描寫成“家家泉水”的那些好地方,指的就是家家井水。
在老濟南的名泉之中,以井相稱的泉水,至今依然噴湧的,最著名的當數舜泉,俗稱舜井,這個名井因地處交通要衝,為人們所熟知。在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中,除了列為第二十八泉的舜井外,還有第十二泉滿井,第二十六泉淺井,第三十七泉玉環井,第三十八泉羅姑井等。諸多名井,如果按照有關的井史背景故事分類,不妨分為文、武兩類,那羅姑井便算是屬於真槍真刀的武類的了。
濟南舜井街舜井舊影
羅姑泉,位於舊城縣東巷中段路東,因泉呈井形,俗稱羅姑井。羅姑之名,一說指唐初名將羅士信的姑母,一說指羅士信的胞姐。據元代于欽《齊乘》記載,這地方原稱塌行街,羅姑泉在“塌行街東”,“相傳士信故宅”。民國續修《曆城縣誌》稱:“羅士信,曆城南山中牧牛兒,驍勇絕倫,秦叔寶引舉。縣治東偏有羅姑井,相傳乃其舊居之地”。相傳,隋朝末年,羅士信的父母雙雙參加義軍,讓羅姑在家撫養年幼的羅士信。羅姑每天在泉畔教羅士信學習武藝,傳授了那套威震天下的“羅家槍”。
5000年前的古井
老濟南井史最久的大概要數史前的一處古井遺址。原先,學者們認為,最早的井為先秦(西元221年前)古籍《世本》所載:“伯益作井”;其井距今約4000年。1990年,考古學家在章丘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發現新石器時代的幾口古井遺跡,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這些古井呈矩形,圓角,長1.5米,寬1.1米。井口距水面,淺者5米,深者7米,井壁掘制規整;井內遺留有打水的陶罐等物。
老濟南的這幾口古井意義重大,據秦若軾先生《濟南水利漫話》評介:“城子崖城內普遍用井,這也說明了城子崖已是一座具有一定發展水準的早期城市。”這些可喜的名井資訊,為歷史文化名城濟南的悠久城史及泉城美名,平添了一筆異彩。
滿井
井址位於今趵突泉公園的滿井和淺井,井畔柳影婆娑,籠罩著樓臺殿閣,環境幽美。滿井在濼源堂後大殿西北,井壁上刻有“滿井”二字,井水潛流向北注入護城河。明代的時候,水勢較旺盛,“水高三尺小池平,川流不息並源盈”。明、清兩代來遊此泉的人很多。明代晏璧作詩:“齊城淺井不盈尺,一掬能令塵慮消。日暮兒童瓶汲處,芭蕉葉上雨瀟瀟”。
至於淺井的確切位置,清代乾隆《曆城縣誌》稱:“今考,在馬跑泉東”。如今,淺井和馬跑泉合併成一個泉池。泉池呈長方形,自然石結構,長12米,寬5米,深2米多。
玉環泉,俗稱玉環井,位於省府前街中段路西,井口圓形,直徑1.3米。因兩泉相湧,水紋相扣如玉環,故名。清代鐘廷瑛《詠玉環井詩》:“井冽泉寒玉環新,一環分潤半城人。清泠詎識清華派,枉被癡人說太真。”
以井相稱的名泉
濟南市區的名井,還有大明湖北極閣東側的感應井。據清代道光《濟南府志》記載:“城北面濱湖,水味多咸,此井獨甘。”傳說,明代正德九年(1514年),修建北極閣時,工匠須到遠處挑水使用。監工者夢見神仙指點水源,次日果然在近處鑿得一孔清泉,故而取名為感應井。舊城啟明街路北的華家井,至今也保護完好,經常有人來此打水洗滌衣物。
濟南郊區和市轄縣也有多處名井。明代嘉靖《山東通志》載有:“朗公井,在府城東南三十裡龍洞山,上有朗公寺。”曆城區柳埠鎮四門塔附近,有一處神異井。相傳,這地方曾經有一座神通寺。當時,此井在“神通寺東廊下”。據說,這裡寺、泉的由來也和前秦僧人朗公有關,“寺舊無水,朗公入定聞地有水聲,命弟子掘之,果得甘泉”。九頂塔東南山腰有一處金雞井,民間傳說,古時候有一隻金雞常來啄飲井水。
聖井
在章丘縣南十公里,有一處聖井,傳為“危山之巔,穿石而成”。這處名井是章丘八景之一,稱為“危山聖井”。章丘的名井,還有縣東十公里的上方井和下方井,井水“冬夏不竭”。平陰縣城東南十公里天井村的天井,“熱如趵突,飛流界道”。清代嘉慶《平陰縣誌》稱:這“天井飛泉”為平陰八景之一。縣城西南二十五公里的拔井泉,“出九峪山崖,經石峽入大清河”。平陰最負盛名的古井是阿井,阿井在古阿城。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則根據當地的特產阿膠,稱它為阿膠井,“大井在東阿,深七八丈,每歲取水煮。”
此外,濟南的名井還有市區東南龍洞的老君井;章丘官莊鄉朱家峪村的壇井;長清崮山鎮炒米店的佛公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