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學習家
很多家長會問我:小孩子會學習嗎?
我的答案是:“會,而且能夠學得很好!” 學習,對於成人來說,似乎總是意味著知識、考試, 意味著“黃金屋”、“顏如玉”。對於我們天真無邪的孩子來說,學習,就是玩耍、好奇、探索,就是爸爸媽媽快樂的笑、一次次鼓勵性的擁抱。
你是不是覺得,這樣的學習離我們的概念有些遙遠?
可他就是通過這樣方式,在跌跌撞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他們學看世界、聽聲音、學說話、練翻身、習走路……這些實實在在都是他們在這個世界的“立身之本”。他們是如何做到這些的呢?
出生不久,他就開始學得不亦樂乎,用感覺能力來學習這個陌生的世界了。
與生俱來的聽覺能力,為孩子學習語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研究表明:孩子對人類語聲的可變頻率保持偏愛。4個月的孩子對爸爸媽媽的“兒語”很感興趣,並且會很認真地傾聽。每次聽到爸爸媽媽用“兒語”與之交流,總顯得很愉快,可是他對成人之間的對話卻“很不感冒”。於是有不少語言學家建議在嬰兒早期的語言刺激中要用兒語,等到孩子2歲之後已經會進行基本的語言表達時就要用比較規範的語言來説明他學習語言。
視覺的天賦,在出生後迅速發展。
孩子視覺辨別能力的年齡比我們想像的要早得多。4個月的孩子已經能夠在光譜上辨認各種顏色了,說明這時的孩子顏色視覺已經接近成人;11個月的孩子已經能夠準確地分辨紅、綠、藍、黃四種顏色;24個月孩子能說出15種顏色等等。
運動能力的發展,以無條件反射天賦為基礎。
比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吞咽反射、眨眼反射等等都是在胎內就已具備的,但隨著年齡增長,孩子在此基礎上逐漸有了更為複雜的動作能力,如躲避動作、夠物動作、同步模仿動作,依次從頭部、軀幹、下肢有次序地進展。抬頭——翻身——坐起——爬行——站立——行走——跑步——跳躍——投擲——拋接等既有連續性又有階段性的發展歷程,其實每一步都蘊含著孩子“不怕難、不怕苦”的努力,這是多麼頑強的精神!
需注意的是,在此期間孩子還漸漸發展出另一個重要學習天賦——把弄物體的能力。在孩子先天抓握反射的基礎上,孩子從不能準確對準目標抓住東西,到能夠大把抓握,到能用拇指和其他手指配合拿住東西,這期間大概用了一年時間。在此期間,孩子左右手能夠倒動物體,協調的能力也隨之出現。可以說,把弄物體能力的發展對孩子認知能力發展的意義是如此重大,以至於很多心理學家把0歲-3歲的思維稱之為手的思維,這是因為在孩子用手把弄物體時蘊含著孩子對物體的分析與綜合性的操作,這一過程實際上應該屬於思維範疇。孩子在把弄物體的過程中學會了放進去是組合、倒出來是分離,小木塊要放進大盒子裡等等。這些思維的開端都是孩子所要學習的深具含金量的內容。
不斷敏感起來的觸覺,是孩子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
孩子3個月時,他就能通過觸覺探索獲得環境資訊的能力;5個月時,他就會把自己所能觸及到的東西拿來看,同時放進嘴裡咬。很簡單,這是孩子認知物體的一種方式:口部探索。另外,這也是他與自己身體相聯繫的方法。此外觸覺上的舒適感能夠維持孩子愉快的情緒,促進孩子情緒情感的良好發展,對於孩子探索世界、學會學習來說,可是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啊。
看到孩子這麼多的學習天賦,我們不禁讚歎造物主是多麼地神奇!它賦予了人類如此多感受世界的機會,它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創造了多麼殷實的基礎!
不過,在此我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孩子初期的發展雖然從單一感覺開始,但是年輕的爸爸媽媽一定要知道孩子的感知覺發展是複合性的,是多種感覺聯合行動的。所以,我們這裡所談的“學習”也不是單一的,而是強調各種感覺通道的輸入刺激以某種方式整合起來的“學習”,因為只有這樣去認識,才能保證我們去協助孩子學會在學習過程中不會重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