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發脾氣 對孩子傷害有多大
“好難受,今天又對孩子發了一通脾氣!我真是個失敗的媽媽!”
對孩子發過脾氣的媽媽都有同感,每次對孩子發完脾氣,自己的心都會非常難受。這個可以理解,吃火藥的感覺誰都不喜歡。後悔完了,我們都會默默地在心裡發誓三遍:“我再也不能對孩子發脾氣了!”但,通常還會有下次!
因為,孩子有時候實在是太不可理喻了!不管你講的道理多麼動聽,孩子就是聽不進去。或許有的媽媽會認為,對孩子發脾氣,應該也沒多大的事,誰小的時候沒有挨過打罵呢?這個觀點我不贊同,除非你確定孩子沒有感到傷心和無助,並且能好好反省自己所犯的錯。
一、我們可以生氣,但是不能發脾氣
發脾氣本身就是一種負能量,這時候我們的情緒是處於失控狀態的,我們很可能會做一些自己平時不會做的事情。例如說一些很讓孩子傷心的話:“再這樣子下去,我就不要你了”、“我都快被你煩死了”、“出去”……或者,有的家長會怒火難熄,直接操起傢伙就揍孩子一頓。
但生氣不一樣,這是人的一種基本情緒。如果孩子做錯事了,我們感到生氣了,這時候告訴他:“你這樣做讓我生氣了。”這樣,孩子會知道自己這樣做是不對的,行為可能會有所改正和收斂。
二、發脾氣時,我們的話對孩子而言是亂碼
發脾氣的時候,我們說的話基本對孩子無效,正如我們的電腦失控時會出現一堆亂碼一樣,不能達到溝通的目的,也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
當我們用情緒和孩子對話,對著孩子咆哮,孩子的內心會感到傷心、害怕、無助、甚至憤怒。這時,你的咆哮對孩子起到了懲罰的效果,孩子會下意識地認為,自己已經為所犯的錯付出代價了,於是改正錯誤的動機會大大降低。
三、常發脾氣,教不出性格平和的孩子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行為、性格塑造有非常大的影響。媽媽愛發脾氣,孩子的性格可能會跟媽媽一樣,很喜歡發脾氣,動不動就滿地打滾,摔玩具;另外也有一種可能,孩子會比較內向壓抑,不願意表露自己的情感,在人際交往當中顯得比較拘謹,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會惹怒別人。
每個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急不躁,遇事能控制好情緒,但如果自己都做不到,憑什麼要求孩子做到?
四、低聲教育,比發脾氣要好得多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和人談判的時候,不同的聲調會起到不同的效果。越平靜、越堅定的聲調,越能讓對方接受。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一樣,父母降低聲調,態度認真,孩子便會認為你是理智的,抵觸逆反的心理會降低,同時也會更願意接受你的觀點。
例如,孩子喜歡在馬路上奔跑嬉戲,你明確告訴他不要亂跑,並警告如果違反的後果將是什麼,孩子可能會乖乖聽你的話。但如果你使出全身力氣大喊大叫、帶著怒火呵斥孩子,不僅讓自己的情緒體驗非常差,對孩子也是毫無用處的。
五、忍不住要發飆了,怎麼辦?
“我知道發飆對孩子不好,但每次都控制不住自己,怎麼辦?”
第一步:先閉嘴,告訴自己,2分鐘後再來教訓孩子
感覺就要炸毛了,帶刀子的話馬上就要說出口了,先收住自己的嘴,只要話還沒說出來,你都有機會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告訴自己,2分鐘後再來教訓孩子。
第二步:120秒內,想想發脾氣會有什麼後果
實際上,在120秒內,人的心理可以發生很大的變化。你可能會越想越憤怒,也可能會把自己的思緒理清楚。
如果想讓事情往積極的方向走,那就不要讓自己的思維太發散,只想一件事情就可以了——如果我發脾氣了會有什麼後果:孩子可能會很傷心,也可能會很憤怒,和自己對著幹;今晚我和孩子都可能吃不下飯;孩子有可能會睡不好,做噩夢,我也可能會失眠…… 想到這裡,多半你的怒火會降下來,這時候就可以進行下一步了。
第三步:和孩子進行溝通
當你的情緒平靜下來了,這時你的話才不會是亂碼,和孩子的溝通才會有效。溝通過程中,最好留出機會,讓孩子表達。例如,可以問問孩子,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孩子說出原因後,你再告訴孩子,這樣做的後果會是什麼,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同時對你的教育心服口服。有時候孩子淘氣得太過分,當媽的真的很難控制,似乎自己能忍住不揍孩子一頓,就算教育有方了。但對孩子發脾氣,也是一種語言暴力,不僅起不到正面教育的作用,還會降低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相比一個失控的媽媽,孩子肯定更願意信服一個理性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