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四招讓你成為神一樣的媽媽


親密

專家老師講述了一個他在心理諮詢中遇到的例子:媽媽聲稱自己在養育上非常用心,嚴格遵循著某個著名的育兒理論,而孩子卻出現了很多問題。無力挽回之余,媽媽只好來求助於心理諮詢師。經過很多次諮詢,專家老師一直找不到問題結症,百思不得其解。有一個問題他一直沒問,是因為覺得太簡單,最後還是忍不住問了,那就是:“你抱你的孩子嗎?”沒想到,媽媽的回答居然是否定的。一切昭然若揭。原來,用心並不等於親密,遍讀育兒寶典,遍訪育兒名家,也不如多給孩子一些擁抱和親昵。

看見

和孩子在一起,並不代表“看見”了他。在心理學範疇中,有“原始母愛”的提法,在臺灣被翻譯為“心中有孩子”。可見,眼睛的看和心裡的看是兩回事。真正的看見,是指能夠敏感地感覺到孩子的需求,理解孩子,正確地回應孩子,甚至是和孩子有心靈感應。沒錯,我們需要做的,應該就是孩子在心裡感歎的“像神一樣存在的媽媽”。

耐心

專家深刻地分析道:其實中國的很多女性在自己做小女孩的時候,和自己的父母並沒有很好地連結過,沒有過多地親密過。所以要她們成為“神一樣的媽媽”,與自己的孩子建立那種親密的連結,是需要克服很多心理和行為上的障礙的。這就需要時間,需要耐心,需要和孩子有無數相互磨合、碰觸的過程和機會,連結的瞬間才會發生,而且越來越多。


將夫妻關係移至親子關係之上

武志紅老師還在採訪中強調,做“神一樣的媽媽”,不僅要與孩子產生有妙不可言的連結,還要懂得孩子不是你的最愛,最需重視的是應該是你與配偶的關係。家庭中位居第一位的,不應是親子關係,而是夫妻關係。武志紅說,對於我們的文化而言,其實這也是一個挑戰,因為我們已經習慣將孩子置於家庭中核心的位置。但從心理學以及孩子發展的角度看,這並不合適。著名心理大師海靈格將孩子稱為“家庭中的救世主”,就是因為孩子天生有一種傾向,要犧牲自己以平衡父母的關係。如果父母的關係和諧而平衡,同時又愛孩子,那麼孩子自然而然會成為健康的孩子,愛父母且以父母為傲。如果父母的關係是傾斜的,那麼孩子就會做出種種匪夷所思的事情以平衡這個關係,這就會製造出許多家庭的迷霧。

因此,請“神一樣的媽媽”牢記:父母關係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範本,而且也是孩子進入社會,與他人建立關係的範本。